蒋介石为何这样对待陈果夫?面对恶疾看不起病,有车加不起油
蒋介石为何这样对待陈果夫?面对恶疾看不起病,有车加不起油
在民国时期,有句话几乎无人不知,那就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可见在当时陈氏兄弟的CC系是何等的分量,不过相对于早期的风光而言,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兄弟的命运却不约而同的迎来了重大转折,不过,相对于陈立夫的举家出走美国,其兄陈果夫的晚景可谓更加悲戚,不但所有官职全部被撸,甚至落得连病都看不起,那么这其中究竟经历了什么变故呢?
众所周知,陈果夫是陈其美的侄子,而陈其美与蒋介石之间自然无需多言,可以说,蒋介石是靠着陈其美起家的。正是凭借这层关系,加上其本人的不俗实力,陈果夫在国民政府中一直把持着最核心的党务组织,并一度与蒋、宋、孔并称为当时的“四大家族”。
国民政府逃台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不过明为整改,实际上是却是为扶植蒋经国而扫清政敌,也就是那个时候,一众军政元老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这其中就包括陈家兄弟。
1950年7月中旬,蒋介石毫无征兆的免去了陈果夫的“财务委员会”主任职务,并裁撤了其“合作金库”和“农民银行”的董事长职务,釜底抽薪般除掉了CC系三大经济支柱。
不过这还不算完,仅过了数日,蒋介石又宣布改组同是陈果夫任董事长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连其仅有的舆论阵营也连根拔起,至此,陈果夫实质上已经被一撸到底了。这样一连串的动作无疑让所有人都看的目瞪口呆,可是蒋介石为什么要对陈果夫下手呢?
有句话讲“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蒋介石如此狠招频出也必有其原因,可是对于曾经鞍前马后“侍候”的陈果夫,说蒋介石是排除异己却不如说他是借机报复更为贴切,或者干脆点说,蒋介石是为了泄愤。
从辉煌一时到败逃一隅,对于失败,蒋介石从不从自身找原因,在他看来,之所以失败,更多的是因为那些无能的将领和腐败的官员。军界与自然与陈果夫关联甚微,可是官员方面却是陈果夫的本职,所以蒋介石的恨正是从这里来的,不过这只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真正让蒋介石难以释怀是两件大事,也正是这两件事使蒋介石对陈果夫的看法起了一个质的变化。

这第一件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可以说是蒋介石一生中最大的窝囊事,对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都是以此间表现来判断下属的忠诚程度,而在此事中,张学良作为组织者自不必多说,另外两个最让蒋介石痛心的是陈果夫和何应。
在解救方式上,陈、何二人都是主张武力解决的,而那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蒋介石不可能不明白,虽然他或许不认为陈果夫与何应钦的目的是相同的,但从效果上看,“西安事变”仍然是蒋、陈关系的一个分水岭。
第二件事发生在1936年10月末,当时正值蒋介石五十寿辰之时,因为蒋介石已经确定中日战争无可避免,所以他正在积极进行军备,于是陈果夫想出了一个向蒋介石献机祝寿的主意,一来够体面,二来可以为国防出力,于是在各界的一片积极响应中,活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至蒋介石生日当天为止,“活动”共筹集款项达1200余万元,战机50多架,成效十分显著,然而在隆重的献机祝寿典礼上,蒋介石非但没有出席,反而以“避寿”为名外出了,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虽然陈果夫此举既让“国防”得到了实惠,又适时的调动了全民的抗日热情,但是蒋介石却似乎并不买账,在他看来,陈果夫此举虽明为祝寿,实际上却是将自己扩充军备的行为抬到了明面上,而这无异于间接的对日本摊了抵抗的牌,另外在全国民众面前,他也会落到一个退无可退的地步,简直是一个变相的“西安事变”。
两次“相逼”让蒋介石怀恨在心,可是“党务”却离不开陈果夫,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蒋介石选择了隐忍,但是后来不同了,退到台湾后便到了蒋介石秋后算账的时候。
陈果夫的肺疾由来已久,到1950年时,权势的丢失加上陈立夫迁美的双重打击使其病情进一步恶化,严重时几乎每天都要从背部抽脓。不过,相对于病痛的折磨,更残酷的还是经济方面,由于陈果夫向来清廉,并无多少存款,以至于基本的治疗费用都无法保证。
起初,农民银行借给陈果夫一辆小轿车用于治病时代步之用,后来公司改组后,车虽然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汽油必须要自己解决了,而这点小变故还真的难倒了陈果夫,致使他不得不放下架子向银行方面反应情况请求照顾,后来通过蒋介石拍板才得以解决。
虽然后来蒋介石又拨了些钱给陈果夫,并安排其搬往台北接受更好的医疗,但由于病情严重,陈果夫最终于1951年8月28日离开了人世,当年正好60岁。
得知陈果夫去世的消息后,蒋介石曾两次到殡仪馆吊唁并看望遗体,还送上了“痛失元良”的挽联。吊唁期间,蒋介石一言不发,表情也十分凝重,只是不知,他当时的内心里是内疚还是解恨呢?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历史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