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怎么死的? 除慈禧外,光绪也想杀“戊戌六君子”?
除慈禧外,光绪也想杀“戊戌六君子”?
作者:马勇
戊戌六君子被杀十分迅速,而且是“不审而诛”。慈禧太后为何着急去杀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之外还有几个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人就是张荫桓,戊戌的维新改革因他而起,也到他为止结束,康有为因他而进入政治中心,也因他而失败。张荫桓是总理衙门大臣,驻过美国公使、古巴公使、意大利公使,出使过英国,跟日本外交界的关系也非常铁,是个能人,如果不是发生戊戌变法,在李鸿章之后,张荫桓一定是很重要的外交角色。
但是恰恰在戊戌政变发生之后,“戊戌六君子”被抓,张荫桓很快也被收监了,但张荫桓和这六个人的地位不一样,刘光第、杨瑞、谭嗣同都是四品、六品官员,级别很低,但张荫桓是总理衙门大臣,级别高。张荫桓被抓之后,立马引起国际外交界的震动,英国公使、日本公使都去营救他。这个营救过程也很有戏剧性,他们商量的结果,是找张荫桓的死对头李鸿章去救张荫桓。
于是,日本公使代理林权助半夜去找李鸿章,他说,中堂你应该救张荫桓,在包围颐和园,捉拿慈禧太后的事上,张荫桓是无辜的,他是个人才。李鸿章说,你有什么理由让我去救他,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张荫桓原来是我的部下,后来背叛我,我怎么能救他呢?林权助说,我知道中堂一定会救他,我才来找中堂。因为高人过招会惜才,你也会从国家的前途去考虑,也会讲道理,不会计较个人恩怨记死仇,李鸿章不再说话。
那么,林权助估计李鸿章可能答应了,这时李鸿章再想,现在三更半夜,明天就行刑了,我怎么救他?林权助还是不慌不忙地说,中堂若想救他,自有办法,之后就走了。林权助找李鸿章大概是夜里十二点到一点之间,过几个小时就上朝了,那时李鸿章住在贤良寺,就是现在的王府饭店,他之后怎么到的东华门,第二天早上怎么进宫,也许是提前有信给宫里,或者到了上朝时再去商量,这些过程都没有记载,但张荫桓确实因为这次营救而解脱了。

清廷最后给张荫桓的处分是发配他到新疆充军,张荫桓不服气,从北京押送他充军时,骂了一路,负责押送他的两个人写写画画的,把全程记录下来了,这个资料收录进《戊戌变法资料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张荫桓一直觉得他很委屈,李鸿章和日本公使去救张荫桓,也是很正当的,但这件事对清廷来讲是一个大事,因为外交干预了中国内政。
戊戌政变发生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心里的死结一下就出来了。因为根据“戊戌六君子”的交代,基本上就指向一点,他们敢认罪,敢说我们就是想包围颐和园,把太后拿住,让太后把权力交给皇上。除了刘光第不知情,谭嗣同、康广仁、林旭都不否认这一点,这就等于把光绪皇帝出卖了,好像这件事和光绪皇帝有关,至少他是利益分享者,因此,光绪和母后之间的心结就结成了。
可以看到,一是慈禧太后确实想杀死这六个人,有不杀不解恨的感觉。光绪皇帝大概也希望早点把他们杀了。因为光绪皇帝毕竟和杨锐还有一份秘招,虽然这份秘招本身和政变没关系,但毕竟他有证据在杨锐那,而杨锐也被抓住了。这样一来,光绪皇帝也希望早点杀掉这六个人,所以这六个人才被“不审而诛”。
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对很多东西也是猜测,以历史学去推理,但是史料到这就是断掉了。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看到过审判六君子的记录,按常理,到了步军统领衙门,总会有问话和记录,但是都没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只能根据外围资料建构框架,里边就少不了这种推理。研究这种重大的政治冲突,如果没有档案就不说话,那这就成为历史空白了。所以就要去思考为什么清廷不经审判,不经司法而迅速处死这六个人,这也是后来外国对这件事情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