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摄影摄像技术与摄影的区别 珍貴圖集/100年前,認為攝像技術會勾人魂魄的老中國,偏偏讓外國攝影師拍下了很多「到此一遊」照。
珍貴圖集/100年前,認為攝像技術會勾人魂魄的老中國,偏偏讓外國攝影師拍下了很多「到此一遊」照。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視西洋來的攝影術為妖術,認為照相機鏡頭能奪取人的魂魄。直到很多年以後,中國人

珍貴圖集/100年前,認為攝像技術會勾人魂魄的老中國,偏偏讓外國攝影師拍下了很多「到此一遊」照。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視西洋來的攝影術為妖術,認為照相機鏡頭能奪取人的魂魄。直到很多年以後,中國人才敢正視照相機的鏡頭,至少在這組法國人拉里貝的影像心情中,一些攝影對象在景點很自然地擺出POSE,透出些許潮人架式。本組圖片拍攝於1900-1910年間。 也許他是故意擺出這樣酷的動作,也許他還在思考「我該擺個什麼POSE?」這裡是天壇祈年殿,1860年和1900年,天壇先後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占據,八國聯軍甚至在圜丘壇上架設大炮,攻擊正陽門和紫禁城。 這張也是在天壇,一張現在看來也算是比較有創意的合影……當然,你可以說,這是一張抓拍的照片。 大景點要拍照留念,小景點要拍照留念,小和尚也要拍照留念……他也要給自己的青春留下個美麗的念想,雖然也許他拍完後根本就沒有機會看到這張照片。這是極為可能的,那時候膠卷要進了暗房才能顯影,除非好心的攝影師專程回來送照片! 怎麼樣,這兩個人的動作是不是似曾相識?左邊這位擺出如此銷魂動作的是在乾隆四女兒和碩和嘉公主墓的石像生旁邊,右邊這位則是在清西陵昌陵(嘉慶皇帝的陵寢)的石像生武士旁邊。 看穿著,這二位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但看POSE,還是有幾分神似。 積翠牌坊前的合影,牌坊後面是永安橋,通往永安寺白塔。那時候,這裡還不叫北海公園,而是叫北海,跟中海、南海合稱西苑,是清宮帝後們常來遊玩之所,皇家禁苑。 北海九龍壁前,典型的「到此一遊」照。 推測一下,右邊的老外是在模仿左邊的大清門衛吧。這是在景山壽皇殿前。壽皇殿是供明、清兩代皇帝停靈、存放遺像和祭祖之所,即「神禦殿」。壽皇殿在1956年開始正式作為北京市少年宮活動場所,2013年少年宮搬出,2016年壽皇殿將恢復開放。 他是故意不看鏡頭非要看獅子的嗎?這是北京西什庫教堂東側的亭子,左側依稀能看到教堂的影子。西什庫教堂前身是位於紫光閣以西的蠶池口教堂,由於臨近皇家禁地,清政府出資修建了西什庫教堂,蠶池口教堂拆除。 還是不看鏡頭,拍攝對象站在北京古觀象台上。古觀象台建於1442年,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台,清朝時曾得到傳教士的技術支持。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德、法兩國侵略者曾把觀象台上的儀器掠走,後來陸續歸還。 到北京旅行,頤和園必去,泛舟昆明湖更是令人心向往之,遊船也便成為拍照道具了。湖邊是畫舫,遠處是萬壽山排雲殿建築群。排雲殿原是乾隆為其母後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年間重建,並改名「排雲殿」,是慈禧太后舉行萬壽慶典的地方。 泛舟在頤和園十七孔橋邊上。十七孔橋建於清乾隆時期,狀若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 光有小橋流水還不夠,拍照時若下起小雨撐起傘,就又是一番風韻了。這張仍然是在頤和園。 小船不過癮,上大船!站在頤和園畫舫上,上面大多是老外。 外國女孩在玉泉山腳下,旁邊停著一輛驢車。 這張很可能是在北京嵩祝寺合的影。嵩祝寺為掌管內蒙古地區喇嘛教格魯派最大轉世活佛章嘉呼圖克圖所居。 一張在北京雍和宮內的留影。拍攝對象直視鏡頭,而獅子也在盯著被拍者。 北京國子監內。1905年,大清改革學制,設置學部,國子監裁廢。 北京慶壽寺雙塔外,那是寵物狗嗎?1954年在拓寬西長安街時雙塔被拆。梁思成曾勸說:「像西長安街上金代的慶壽寺雙塔,為什麼一定要把它拆掉?為什麼不能把它保留下來,作為一個街心小綠地看一看。」 明十三陵內,站在駱駝前留影。 明十三陵內,坐在石馬後面留影。 清西陵慕陵前景,三孔拱橋、平橋、神道碑亭、龍鳳門、神廚庫。 清西陵慕陵石五供。石五供始見於明代永樂帝長陵,後為定制,從佛教中借用的供養祭器。清代陵制:凡帝、後陵均設置石五供,位於二柱門以北的正中神道上。 承德普寧寺內的孩子。普寧寺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承德普寧寺外。 承德小布達拉宮外景,這座寺廟是乾隆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他母親皇太後80壽辰而建的。「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是乾隆帝稱讚承德避暑山莊圍牆外寺廟的詩句。 上海城隍廟湖心亭茶樓,前面是九曲橋。 風度樓,後改名為奧略樓,為了紀念張之洞在湖北統治的政績,建成於1908年。1955年修建長江大橋時拆除。 本文來源:新浪圖片 很赞哦!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