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的满门忠烈 历史上忠烈之士

火烧 2022-11-18 02:31:31 1070
历史上忠烈之士 1.明朝主要有哪些忠烈之士可以看看明朝排名第二的于谦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

历史上忠烈之士  

历史上的满门忠烈 历史上忠烈之士

1.明朝主要有哪些忠烈之士

可以看看明朝排名第二的于谦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望采纳。

2.历史上的忠义之士有哪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同样养育着一方人。

受三晋文化滋养的三晋儿女,积淀了太多的三晋文化的遗风余韵,对萦绕着、支配着或影响着他们的三晋文化,或偏爱之于颂扬,或批判之于继承,或离经之于叛道。然而,谁也不可否认,“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三晋文化的发展。

到底是三晋文化因为有了“忠”、“义”思想而灿烂,还是“忠”、“义”思想使三晋文化得以辉煌,“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都是无法动摇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其影响之深远,也是无以比拟的。 “忠”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之忠;“义”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所担当的义务。

严格履行责任和义务,乃是人生之正道。在晋国的传统思想中,“尚贤”使晋国在用人上始终从国家利益出发,选贤任能,内尽其心而不欺;“尚公”使晋国士大夫遇事处以公心,无私而合宜;“尚法”则使晋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摒弃瘤疾,拨正航道。

这些传统,是“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得以生发的基础。 事实上,自有晋以来,“忠”、“义”思想就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晋文公时代,“忠”、“义”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倡导和发展。在晋文公的“尊王”、“重义”、“征信”、“敦礼”、“尚贤”、“赏功”等一系列政治思想中,“忠”、“义”思想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周王室自东迁洛阳后逐渐衰微,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起着维系华夏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要想称霸诸侯,必须尊奉周天子。

晋文公即位不久,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带逐走周襄王。当周襄王向秦穆公、晋文公告急时,秦穆公就把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准备护送周天子回国。

晋文公见此情景,迅速带兵赶到,命人告诉秦穆公,作为同姓(姬),晋国理应派兵护送周天子回国复位,要求秦国退兵。随后,晋文公带兵打败狄国军队,杀死王子带,安定了王室。

尽管晋文公的尊王是出于霸主政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尊王忠君的效果,并使尊王忠君成为他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晋文公时,诸侯争霸,以强凌弱,以下犯上,天下一片混乱。

晋文公即位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懂得义。所谓义,即直,但已不是周初分封制所确定的那种宜,而是在周天子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被打破后,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确认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安定国家。

他抓住时机安定周王室,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百姓和各诸侯国懂得事君之义。在国内,他颁布了一系列政令,使百姓安于生计。

他还授职任事,确定名位,赏赐有功之族,各以其地位和职位享受俸禄。就这样,在新的基础上,晋文公明确了各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处的地位,即他们的“义”。

如果说“尊王”、“重义”是“忠”、“义”思想在晋文公政治思想上的直接表现,那么,“征信”、“敦礼”、“赏功”等,则是间接表现。 所谓“征信”,就是求得诸侯和国内各阶层的信任。

在当时,诸侯之间连年征战,没有什么信任可言。晋文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信用。

比如在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面对楚国大军,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实现了当年许下楚成王的诺言。晋文公刚即位时,原国不服,他就命令士兵带了三天的粮食,声明用三天时间就可攻下原国。

可是,三天之后,原国百姓誓死不降,他就下令撤退。这时得到情报,说原国准备一两天就投降,因此,将领们要求继续攻打。

但晋文公认为,如果不撤兵,就会失去士兵和百姓信任,最后,晋军还是撤退了。 在“征信”的基础上,晋文公还注重“敦礼”。

他认为,没有一套适当的礼仪,百姓就不会尊敬长上,服从命令;没有一套相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国家就不会安定。他让百姓知礼的一件重大事情,就是在原这个地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式,让百姓看到国家应当遵守的礼仪,使百姓振奋精神,感受到国家的强大。

这同样是告诉百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怎样做就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担当起了应尽的义务。 至于“赏功”,就是赏赐有功人员,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晋文公选择职官的根据是德行、才能、功劳。所任用的主要是“诸姬之良”、“异姓之能”,这实际上就废除了公室贵族世卿世禄的传统旧制。

晋文公的这些改革措施,直接影响了春秋时期晋国历史的发展,使晋国政治形成了不同于春秋其他国家的显著特点。晋文公的“赏功”实际上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公心和诚敬无私的思想,这是“忠”、“义”思想的本质。

由此可见,“忠”、“义”思想在晋文公时代和晋文公身上得到了全面体现和飞跃发展。 在晋和三晋时期,“忠”、“义”思想从奠基到发展至鼎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许多仁人志士都为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贡献。

反过来讲,“忠”、“义”思想在许多人身上都有过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表现。晋文公、魏文侯可算作“忠”、“义”思想从形成、发展到鼎盛的标志性人物。

围绕着他们,还有更多人物也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 比如说,在晋文公出亡途中,有一天实在无处觅食,饥饿难行。

从臣介子推忽然捧着一盆肉场递。

3.宋代忠烈之家杨家将历史到底是如何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

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候。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

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

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

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

实际上,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

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

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一些人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业。

宋太宗没有轻信,而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

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就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

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

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先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业率兵去打寰州。

王先说:“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杨业说:“不行,这样做,只有失败。”王先阴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天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气忿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

你既然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

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说罢,杨业就率兵出发了。

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

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儿子七郎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

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

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

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

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

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

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

4.中国历史上谁是真正的大丈夫,真英雄

中国历史上的大丈夫:

1、苏武。

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历尽艰辛,不屈服。至始元六年(前81年),才获释回到汉朝。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2、岳飞。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3、文天祥。

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4、俞大猷。

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

5、戚继光。

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戚继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俞大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武

5.颜姓历史有做皇帝的吗

没有

颜姓,中国姓氏之一。源出基本有三:出自曹姓(这一支主要奉曹夷父及其后人颜回为始祖);出自姬姓(这一支主要奉周公旦、伯禽父子为始祖);他族改姓而来。颜姓名人包括:

颜渊:周朝时代,鲁人,孔子七十二门生之首,被尊称为“复圣”。

颜延之:晋朝文学家。

颜之推:南北朝时期思想家,著有《颜氏家训》。

颜师古:唐代经学家、历史学家。

颜杲卿:唐代军事家,忠烈之士。

颜真卿:唐代书法家。

颜元: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

颜世镛:复圣颜子(颜回)第七十七代长孙。复圣颜子奉祀官(简任官)。颜德明等。

6.曹操与刘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1、曹操多才,善用兵(尤其是骑兵)多疑,走的是能力型路线。刘备走的是仁义路线。

2、刘备的忠烈之士,也就五虎将和诸葛亮,后面有个姜维,除此几人外,其他的都是配角和路人了。

再看曹操帐下,北征途中,郭嘉病,曹操忧之,欲返,嘉劝之,可以说鬼才郭嘉只一心考虑曹操的大业,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完全忽视了的; “古之恶来”典韦,以死护曹操; 曹操被马超追杀,曹洪让马于曹操,带着必死之心护卫曹操。夏侯渊、夏侯惇、曹洪、于禁哪个不忠不烈?

看看在袁绍帐下的许攸、沮授的他们,在看看曹操帐下的谋士,许攸,荀彧、贾诩,一个个还是挺老实的,没有在内部之间的相互拆台(至少没有暴露出来)

所以,曹操是个有能力的领导,他的帐下忠烈之人绝对多于刘备的(人家猛将多,谋士多,基数大啊)

7.历史上有多少姓颜的名人

颜氏,有着显赫的家世,在台湾被排列为第四十五个大姓。明天启年间,较早的是颜思齐。颜思齐,本福建海澄人,字振泉。精武艺,因遭宦家之辱,愤杀其仆,逃日本为缝工。数年,家渐富,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与杨天生、陈衷纪、郑芝龙等谋起事占日本,事泄,逃至台湾。据传,台湾嘉义市水上区南乡里尖山尚存思齐墓。台湾的颜姓,居住比较分散。以台南县为最多,次为澎湖,再次为台北和嘉义。

堂号

"复圣堂":孔子的弟子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勤俭好学,乐道安贫。孔子赞叹他说:"颜回真难得啊!吃的是一筐子饭,喝的是一瓢子水,住在僻陋的环境中,要是别人,必将忧烦难受了,颜回却安然处之,并没有改变他向道好学的乐趣啊!"颜回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32岁时就去世了,他死后,鲁哀公曾问过孔子:"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发了怒,很快就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过错马上就改正,绝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嘛,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了。"这说明他是孔门72贤人中最贤的一个,以德行著称。后世儒家尊他为"复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颜子复圣)。

历史名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