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瑞昌照片 晋商王瑞昌是哪里人

火烧 2023-01-17 01:04:30 1066
晋商王瑞昌是哪里人 王瑞昌的原型王朴(1869年-1940年),字素臣,张家口蔚县涌泉庄村人。(声明:本人也是张家口蔚县人,也姓王,哈哈)王朴自幼家境贫寒,13岁就领着弟弟到宣化一家皮毛厂学艺,渐渐掌

晋商王瑞昌是哪里人  

王瑞昌的原型

王朴(1869年-1940年),字素臣,张家口蔚县涌泉庄村人。

(声明:本人也是张家口蔚县人,也姓王,哈哈)

王朴自幼家境贫寒,13岁就领着弟弟到宣化一家皮毛厂学艺,渐渐掌握了粗细毛的加工技艺。

后来,由于不甘遭受凌辱,反抗老板的压制,王朴被驱逐出厂。

走投无路之时,他决心到张家口自己“开业”。

他租了两间房,又求人担保,赊了少量皮张,便独自干了起来。

王朴学艺时间虽短,但他聪慧过人,所制绵羊皮袄、山羊皮褥算得上货中上品。

而且王朴还精于生意经,白天辛勤劳作,夜晚趁各地客商落店之机,携带成品串店推销。

王朴和他的产品渐渐有了名气。

当时,外国人也常来张家口做皮毛生意,其中有一位收购羊皮制品的德国人,想在当地物色一位内行助手,就选中了王朴。

于是王朴一边经营自己的企业,一边为德商收购。

由于自己的皮张销售顺利,又可以从德商手里得到厚酬,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王朴日渐发达起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蓬勃兴起,迅速波及到张家口,那个让王朴收皮毛的德国商人遭此大变,惊恐万分,于是来到王朴的皮坊请求避难。

王朴冒着风险把他送到涌泉庄自己的家中隐藏起来,风头过后,德商厚报救命之恩,帮助王朴扩建了张家口皮毛厂,正式取名“德和隆”。

王朴头脑灵活,很有胆识,他扩建张家口皮毛厂后,还把英资“仁记洋行”的头衔私加在厂牌“德和隆”三字之上,借以抬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与身份,以后又换为德商“惮成洋行”的头衔。

这一招果然有效,一些工商厂家立刻高看王朴,争相与他往来。

王朴明白,经营皮毛生意,如果不打通出口渠道,仅在内地搞加工、当掮客,终难获大利。

只有以皮都为基地,总揽货源,径直出口,才能获取大的利润。

而北方出口商埠首数天津,于是王朴把四弟王槐推荐给德商到天津历练。

王瑞昌照片 晋商王瑞昌是哪里人

王槐在天津,除了为德商代购皮毛外,还从德商手里获得一笔巨额无息贷款,自收自销起来。

随着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张家口德和隆的年收购量很难满足需要。

王朴很快又在宣化办起分号,后来,又向大同、归化城、包头、卓资城、大青沟等地派出大批常驻人员,随时向他通报行情,就地收购。

这样,王朴就在内蒙古、坝上、京绥沿线建立起星罗棋布的信息网、收购点,消息灵通,行动迅速,自成体系,一般厂家望尘莫及。

大量皮毛产品通过火车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天津,滚滚而来的利润则被汇向内地。

同时,王朴还在城乡广开店铺,大量收购土地,经营粮食,广置房产,事业日渐兴旺,财力日趋雄厚,终于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

(如今在蔚县涌泉庄仍可见当年之房产)

“不吃不喝,赶不上王朴”,这是近80年来流传在蔚县的一句俗语。

这句话充分反映了王朴的财势雄厚。

作为王瑞昌的同乡,对他的事迹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有时间欢迎大家来蔚县作客,本人QQ:3415539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