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左良玉打不过李自成 崇禎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火烧 2022-10-01 15:11:35 1038
崇禎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馬靖紅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起義的農民大軍向北京進攻。一路上勢如破竹,明朝守衛北京的大部分將領不戰而退。三
左良玉打不过李自成 崇禎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崇禎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馬靖紅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起義的農民大軍向北京進攻。一路上勢如破竹,明朝守衛北京的大部分將領不戰而退。三月下旬,有守城的明朝「叛徒」,主動打開了城門,李自成攻入北京。
《明史》載,「丁未,昧爽,內城陷。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
崇禎皇帝死在了三月中旬的最後一天,本應安詳死在殿宇之中的他,卻自縊於景山。原本應是守衛最森嚴最安全的皇宮,卻成了他人肆意踐踏的處所,充斥著宮人、臣子慌亂的哭喊。
大明朝起於農民起義,也滅在了農民起義上。
其實當時的大明朝並非無力抵抗李自成,在南方的左良玉就手握約八十萬大軍。但是左良玉並未前去京城護衛崇禎。不過他雖然按兵不動,卻仍然被後世稱為忠臣。
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明明有力氣對付李自成的人,在關鍵時刻沒有付諸行動呢?而他又為何還被認為是忠臣呢?這些都得從左良玉這個人說起。
屢立戰功
左良玉雖然後來位極人臣,但最初的最初也就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不過他和普通人有不一樣的地方。左良玉從小便無父無母,是他的叔父幫著把他拉扯大的。因為身世的原因,他沒少遭人白眼,因此他從小便想著要立一番事業來回敬一二。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憑藉自身的努力還有在領兵作戰上的天賦屢立戰功,官位越來越高,勢力也越來越大。從崇禎三年到十三年這十年的時間裡,他就從一個因事被貶的官員,成為了一名受皇上賞識的大將軍。
崇禎四年,左良玉代替尤世威成功抵抗了突然來襲的清軍。第二年,他又領命前往河南鎮壓農民起義。崇禎六年,他率軍屢次擊退了勢力越來越大的農民軍。崇禎八年,他又與祖寬一起追擊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獲得了勝利。除此之外,他還俘虜了大批農民軍。1638年,在再一次追擊張獻忠的時候,他憑藉自身的武藝將其重傷。
《明史》記載,「追及,發兩矢,中其肩,復揮刀擊之,面流血」。
不過左良玉雖然立下了許多戰功,在對抗農民軍的過程中出力很大,但是也不是次次都勝利。《明史》里同樣也寫著,「良玉大敗奔還,軍符印信盡失」。崇禎十二年,他因為戰敗就被罰俸貶秩。
即便有勝有負,左良玉確確實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自己也因此開始得意起來。
志得意滿
左良玉受到賞識,加官進爵,人也開始有點「飄飄然」了。
朝廷多次命令他出兵平叛,他都不予理會,只是一心操練自己的人馬,壯大自己的軍隊。張國維和楊嗣昌等人,曾經向他請求,早日出兵,結果慘遭「拒絕」。
左良玉雖然在打仗一事上很有潛能,但他卻並不是全心全意為了朝廷盡忠職守的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當初按兵不動了。不過這也只是一方面而已。
按兵不動,仍為忠臣?
左良玉按兵不動,自然有他的考量。在筆者看來,原因有三。
第一,左良玉所部,曾被李自成所部大敗,兵力損耗十分嚴重。雖然當時他仍有八十萬大軍,但這裡面的水分是很重的。人數雖多,質量卻堪憂。不僅如此,從武昌趕往北京旅途遙遠,到時將士們肯定精力不濟。如果以這樣的軍隊去抗敵,無疑勝算很低。
第二,左良玉本人,身體在多次征戰中留下許多暗傷和隱疾。這樣的他沒有心力去對抗李自成,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一擊即中。
第三,此時的大明朝已經大勢已去,農民起義的勢力已經很大了,又面臨著關外的後金。如此「內憂外患」,實在是回天乏術。在沒有100%的幾率,打贏李自成的情況下,留在南方發展,為大明保住半壁江山,可能是當時最上策了,同時也能讓自己價值最大化。
至於為什麼說他是忠臣,憑藉的緣由,其實就只有一個點,左良玉雖然在明朝末年的明朝忠臣眼裡,是一個極其不聽話的人,還有野心。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在死前最後一刻,都沒有想過要投降清朝,而是全力抵擋清軍南下。
他的野心,僅僅是想在此後穩定南明朝廷中,為自己的家族,爭取更豐厚的地位與價值。是個不好的人,但是一切都還是建立在忠於大明之下的不好。
參考資料:百科詞條「李自成」、「左良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