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代表作什么有哪些 鲁迅笔下的妇女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鲁迅笔下的妇女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鲁迅写了许多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二、鲁迅作品中妇女形象的分析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
《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是一个粗笨女人”,是一个悲苦的守节妇女。
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
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惟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
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
社会的冷漠使她连小宝的性命也没有保住。
小宝死后,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
她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在她面前,那无尽无休的明天将意味着什么呢?在她周围除了想趁机揩油的人以外,她得不到一点同情,那人情的淡薄,真令人不寒而栗。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
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所寄托的如梦幻般的“明天”,依旧是永远无法兑现的梦。
《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
本文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也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
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地卖给山坳中的贺老六。
但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
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
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
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
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一点安宁。
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
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宥。
捐门槛赎罪后,四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的最后致命一击。
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
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从身体上对她进行摧残,还从精神上进行无情打击,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
最后将她踢出门外,使她沦为乞丐,最终倒毙街头。
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她当牲口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
这一出卖一驱赶,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也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打击。
之后,社会无处不在的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
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
祥林嫂最终被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压碎了。
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
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因此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
她第一次逃到鲁镇打工谋生,这种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本是正当合理的。
但她不懂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
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种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
最后,她临死时发出究竟有没有魂灵地狱的诘头,虽然表明她对封建神权思想有所怀疑,但她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大网络所捕杀。
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吃人的封建制度。
相对祥林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
“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
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
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
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
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
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
在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
在封建社会里,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是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的事情,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也不如的。
为此,爱姑才反抗,想讨回一个“说法”。
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
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但其意义是有限的。
祥林嫂、爱姑这些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着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更为严重。
鲁迅对她们表现出更大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在关注妇女问题时,不但把眼光放在农村妇女身上,也把焦点放在城市的新型女性身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
子君是另一种类型的妇女。
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
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
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和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
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局长一纸解职令导致涓生失业,经济的重压加速了涓生与子君感情的分裂。
但主人公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
奋斗的目标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
正如鲁迅在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的,社会制度没有变革,也没有经济权,即使像娜拉似的因个性觉醒而走到社会上去了,恐怕也只有堕落或回来两条路。
子君走出封建家庭,走进了小家庭,在旧势力压迫下,又回到封建家庭,在无爱的人间抑郁而死。
个性解放思想和“未褪尽旧思想”是子君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
子君虽然成为追求个性解放的牺牲品,然而,她毕竟从封建桎梏中冲出来了。
她与封建道德礼教毅然决裂的呼声将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她那凄丽的悲剧形象将使封建压迫下的中国妇女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三、小结
本着“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精神,怀着对受压迫妇女的痛惜之情,鲁迅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去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以期引起疗救。
作者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通过她们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运,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
这是鲁迅塑造这些妇女形象的目的之一。
半个世纪前鲁迅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她们的这种抗争精神及不屈性格,却启示和鼓舞了无数妇女,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结果是悲惨的,但意义却是深远的。
相关文章
- 鲁迅是属于近代还是现代 这才是民国第一狂人,鲁迅不敢骂的人,他敢骂
- 鲁迅的散文诗集名称是什么 魯迅的「七條遺囑」寫的是什麼?看懂後你對人生會有另一種看法
- 鲁迅的代表作什么有哪些 林语堂、鲁迅、郭沫若……,那些名人喝茶的趣事
- 鲁迅与郭沫若 关于鲁迅“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句话写一篇作文700字
- 鲁迅的散文诗集名称是什么 魯迅爲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是何意思?
- 鲁迅的代表作什么有哪些 鲁迅主要作品 反映了什么 讽刺了什么
- 鲁迅骂语 郭沫若骂鲁迅文化流氓,鲁迅回了十个字,郭沫若看后差点吐血
- 鲁迅作品和简介 鲁迅简介及写作背景
- 伟大的文学家有哪些 伟大文学家鲁迅教育孩子的主要秘诀是什么
- 鲁迅的代表作什么有哪些 郭沫若骂鲁迅4个字,鲁迅多加一个字回应,简直就是郭沫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