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范进中举大结局 世人皆知范進中舉後差點發瘋,你可知他最後當了多大的官

火烧 2021-08-21 14:55:34 1041
世人皆知范進中舉後差點發瘋,你可知他最後當了多大的官 羅丹說“換個角度看問題,生命會展現出另一種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每個人都有被刻板印象影響過的時候,你以爲已經得到了真相,事實上,在

世人皆知范進中舉後差點發瘋,你可知他最後當了多大的官  

羅丹說“換個角度看問題,生命會展現出另一種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每個人都有被刻板印象影響過的時候,你以爲已經得到了真相,事實上,在所謂真相的背後隱藏着事實的蛛絲馬跡。

中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范進中舉》一文,這篇課文選自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我們都知道范進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高中舉人,也因爲多年寒窗終如願而差點發瘋,作者在作品中描繪出“范進”這個特色人物,是爲了揭露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至深,諷刺世態炎涼;

故此,在我們讀者心中,范進就是那個時代讀書人的縮影,提到范進就覺得他是“科舉制的犧牲品”。其實,當讀完《儒林外史》這本書,你就會發現,范進應該是科舉制的獲益者,你只知因爲中舉他差點瘋掉,不知他最後當了多大的官。

范進中舉險發瘋

范進是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經典人物,他崇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心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他自幼家境貧寒,家裏窮的揭不開鍋,還有着讀書人的清高,因爲太過窮苦,受人歧視,鄰居沒有一個人願意施以援手,岳父胡屠夫更是看不起他,肆意辱罵,范進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全壓注在科舉之路上,奈何年年考年年不中,到了50歲還只是童生。

范進對於科舉考試已經到了瘋魔的狀態,他不願意通過勞動養家餬口,每天醉心於四書五經,事實上,在范進心中,他一直相信自己能高中,所以他堅持幾十年,將中舉獲取功名利祿當做唯一的目標,其實,他已經窮的一清二白,他在寒冬臘月參加考試的時候仍着麻布單衣,在凜冽寒風中瑟瑟發抖,要是一般人早就放棄了,但是范進彷彿失了魂,滿心都是科舉考試,書中對於胡屠夫辱罵范進的場景也描繪的很形象真實,可范進卻表現的很麻木,可見是已經習慣了。

原本以爲范進此生是中舉無望了,但沒想到他受到主試官周進的青睞,因爲周進的擡舉,范進應試及第,一朝中舉,當鄰居跑到集市告訴他中舉了,他本能反應就是懷疑,飛快跑回家,看到官府送信的人才終於確定,誰知樂極生悲,竟然摔了一跤,昏迷不醒,大家趕忙給他弄醒,恢復意識後,范進在院子邊跑邊跳,又是哭又是笑,甚至衝出家門,一路大喊大叫“噫!好!我中了!”,這瘋癲的狀態讓大家以爲他高興地發瘋了。

多年名落孫山的范進內心已經脆弱不堪,他是憑着一股勁硬撐着參加一次次的科舉考試,這一次終於中了,他興奮到了極點,多年的委屈與屈辱終於可以結束了, 再也沒有人會輕視他,他再也不用看見那些嘲笑譏諷冷漠的目光,別說發瘋了,可以說是死而無憾了。

范进中举大结局 世人皆知范進中舉後差點發瘋,你可知他最後當了多大的官
事情真相不言中

課文在范進中舉幾近發瘋,描述了他身邊人對他的態度變化後就戛然而止,文章內涵就是用范進的形象抨擊荼毒無數讀書人的封建科舉制度,這也是我們答題的標準答案,范進“科舉制度的殉道者”形象在大家心中更是根深蒂固。

其實,在小說中還有幾回也寫到了范進,閱讀過後幾回,我們才發現這麼多年我們“誤會”了范進,科舉制度確實一定程度上了毒害了一些讀書人,范進前期也的確受到了科舉考試的折磨,但他卻是一個實打實的科舉制度的利益獲得者。

當年范進中舉後,岳父一巴掌治好了他的瘋癲,清醒後的范進也一改往日唯唯諾諾,極度自卑的形象,他結交往來於鄉紳、地方官員之間,對於每一個巴結他的人,他都來者不拒,不得罪任何一個人,一個圓滑世故的“老油條”形象躍然紙上,如今的范進已經能很好的融入官場了。

中舉後他並沒有立馬入朝當官,因母親去世丁母憂三年,期滿後進京會試,僅一年就中了進士,隨後就進了官場,當選御史,在官場浸淫數年之後又被欽點爲山東學道,屬於正四品的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這個官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官啊,他最後還進了中央政府,任職通政。

範進一步步官運亨通,他憑藉此走上了人生的巔峯,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先他的家裏一貧如洗,住的是茅草屋,賣了唯一一隻母雞換米煮粥,與乞丐無異,而中舉後,鄉紳資助錢讓他搬家,家裏還有了奴僕丫鬟,過上了錦衣玉食的人上人生活,沒中舉之前,所有人都看不起范進,鄰里鄉親對他不屑一顧,岳父胡屠夫用最惡毒的語言傷害他,輕視他;

而當范進及第之後,胡屠夫一口一個賢婿,是完美女婿的典範,連鄉紳也和他稱兄道弟,送田送地,自願爲奴,范進因此獲得無上榮譽。如果說一開始范進的確深受科舉考試“殘害”,可自他中舉以後,他成了統治階級一員以後,他得到的遠比之前失去的多,他成了主管教育的大官,以通政公的身份回鄉省親,榮歸故里,家鄉百姓夾道歡迎,風管無限,這些都是科舉考試給范進帶來的榮譽,不然他一家境貧寒的布衣怎麼可能有如此成就。

當年《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科考多年無果,內心不免有些怨恨,“范進”的出現確實是被用來揭露封建科舉考試的弊端,諷刺這種制度給莘莘學子帶來的苦楚,可是,我們也要清楚在那個年代,讀書科考是寒門子弟鯉魚躍龍門的平臺,當年我們對范進表示憤懣,怒其不爭哀其不幸,感覺科舉壓迫了范進整個人生。

可范進最後當了大官,是科舉考試改變了他的一生,自中舉後,范進的人生猶如開了掛,他由社會底層爬上人生巔峯,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科舉制度,范進享受了科舉制度的“紅利”。你只知他一朝中舉險發瘋,不知他此後一路高歌官運亨通。

文/古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