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励精图治什么意思 成语: 强弩之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典故和故事?
成语: 强弩之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典故和故事?
成语: 强弩之末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编号: 159
成语: 强弩之末
注音: ㄑ|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
汉语拼音: qiáng nǔ zhī mò
参考词语: 彊弩之末, 强弩末
反义: 所向披靡, 所向无敌, 锐不可当
释义: 「强弩之末」之「强」,典源作「彊」。「彊」同「强」。强劲弓弩所射出的箭,到射程尽头,已经没有力道。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发挥效用。#语本《史记.卷一○八.韩长孺列传》。
Emoji符号: 弩末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强弩之末”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典故说明: 据《史记.卷一○八.韩长孺列传》载:在中国汉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时时侵扰边境,一直是朝廷最为担忧的强大外患。西汉武帝时,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议和,朝中大臣王恢因为曾多次在边境为官,深知匈奴的反复无常,所以反对议和,主张用兵。而当时朝中另一大臣韩安国却赞成议和,他认为汉朝军队若要讨伐匈奴,必须长途跋涉,一旦经过长距离的远征,无论是多么威武勇猛的军队,必定已是人困马乏。就像是从强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尽头就毫无力道,连极为细薄的绢丝都无法穿透;也像是强劲的风势到结尾时,连一根羽毛都无法吹动。若以如此军力去对抗以逸待劳的匈奴,没有任何胜算。朝中其他大臣听了韩安国的一番论述,都纷纷附和,于是汉武帝便与匈奴结下了友好之盟。后来「强弩之末」这句成语,就从《史记》文中「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发挥效用。
典源: #《史记.卷一○八.韩长孺列传》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彊,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彊1>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2>;冲风3>之末,力不能漂4>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注解〕 (1)彊:音ㄑ|ㄤˊ,同「强」,强劲有力。 (2)鲁缟:古代鲁地所产质地细致的丝织品。缟,音ㄍㄠˇ,丝织品。 (3)冲风:狂风、暴风。 (4)漂:使漂浮。 〔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汉书.卷五二.窦田灌韩传.韩安国》
书证: 01.《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02.《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上流既旁溃,又岐下流而分之,其趋云梯入海口者,譬犹强弩之末耳。」 03.《歧路灯.第一○二回》:「这士子们详答互问,有后劲加于前茅者,也就有强弩之末聊以完局者。」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自从前两年开了这个山西赈捐,到了此刻,已成了强弩之末,我看不到几时,就要停止的了。」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发挥效用。 【使用类别】用在「气势衰竭」的表述上。 【例 句】 <01>敌人气势衰竭,看来已是强弩之末,我军胜利在望。 <02>经过数日的对抗,双方都已是强弩之末,兵疲马困了。 <03>参加长跑的选手若是起跑时用力太甚,半途就会像强弩之末,气力衰竭。 <04>对方经过长途行军,纵有再精壮的武力,恐也是强弩之末,威胁大减了。 <05>为了避免临场时陷入强弩之末的窘境,所有选手都须进行超耐力训练。 <06>因为前半场耗损体力太多,我队后半场呈现强弩之末的疲态,欲振乏力了。 <07>还好子弹经过反弹,距离又远,射在身上时已是强弩之末,所以我只是受点轻伤。
辨识: 请参考『辨识159.html』
形音辨误弩,音ㄋㄨˇ。用机械力量发射的硬弓。不可写作「努」。 成语接龙“末”字开头的成语
末路穷途
末大不掉
末节繁文
“强”字结尾的成语
不息自强
中干外强
“强”字开头的成语

强弩之末
强词夺理
强食弱肉
强愎自用
强词昧理
强弩末
强词夺正
“末”字结尾的成语
强弩之末
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
背本趋末
弃本逐末
舍本事末
弃本就末
背本逐末
强弩末
舍本理末
舍本务末
舍本即末
舍本问末
损本逐末
彊弩之末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强弩之末。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强弩之末。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强弩之末”分成的单字详解:
强, 弩, 之, 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