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方社会学 [转载]我为什么选择社会学
[转载]我为什么选择社会学
[转载]我为什么选择社会学
两年前,我绝对想不到自己会学社会学。
小学的时候最感兴趣的课程是趣味数学和自然课,而学语文总是不开窍,最头疼的就是作文。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高中。那时的我是标准的理科生。在以理科学科竞赛闻名的实验中学,我加入到“搞竞赛”的队伍中,并且小有成绩。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使我对文科生有一种偏见,觉得那些学不会数理化的人只能去死记硬背学文科,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的人选择了文科。
高考结束后,果然语文、英语成绩比数学、理综差很多,但总成绩还算满意。如果报山大,我的成绩足以让我进入任何一个我想进入的系学习我当时喜欢的专业。当时的情况同现在差不多,经济尤其是金融已成显学,山大的金融数学专业又是国内一流。于是长辈们为我谋划好一条无量前途——本科读数学、研究生学金融。在现在看来,这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偏偏选择了远离家门,宁愿踩着录取分数线、冒着被调剂专业的风险报了浙大,去学习我之前不喜欢、不擅长或者是不好找工作的冷门专业。就这样进入人文学院,下设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四个系。这些对我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就像一个在马背上过了大半辈子的牧民突然要去做水手一样,我心生迷茫……
转专业,是我刚刚进入大学时想的最多的三个字,我志在必得,我从小就认为,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半年之后,我将目标选定了经济学,她令我着迷。之后我一直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着。在兼顾人文学院课程的同时,我按照转专业的要求,修完了所有课程,并且成绩不错(我相信我的成绩不比经济学院的学生差)。但是在距离转专业报名只有几个月时间时,我犹豫了,然后改变主意。
我并非犹豫而善变的人,只是要对自己的未来和心态重新评估,这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犹豫是因为我发现我爱上了人文学院的一切(当然不包括懒散怠惰的学风)。经过一年半人文社科课程的学习和熏陶,我感觉到我的心灵在觉醒、萌芽、成长,内心的自我渐渐有了四肢和头脑,并外化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原先被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吸收的干涸了的心灵,又渐渐丰盈饱满起来,并越发的生机勃勃!这种感觉似乎只有在当初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才体验过。
经济学不再是我唯一的选择。虽然她魅力无穷由经济人假设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如同欧氏几何一样堪称完美、虽然她是当今社会引得世人争相学习的最炙手可热的学科、虽然她或许可以帮我赚很多钱,但是其功利主义终显肤浅、其绝对理性主义终难实现、其经济人假设本身也难掩狭隘。虽然我觉得这个世界已经不再那么需要经济学了,但念在经济学作为世俗社会议论最多的话题,以及我对其仍抱有的喜爱,还有那么一点点世俗的功利的目的,姑且当作辅修,乃是我现在最合宜的选择。
家人及社会上诸多人,格外热衷于经济学的原因,无非是觉得学经济可以赚大钱,对工科有所偏好,无非是因为毕业后容易找工作,而冷眼看人文社科的原因当然是既不能赚钱又不好找工作,现在文科渐渐热起来,是因为中央领导人多为文科出身,言外之意是可以当官。但现在这些世俗化的目的论绝非我现在所想。我现在时常自问:做一切的价值何在?说我清高也好、说我不切实际也好、说我出世也好,我都不在乎,最问到底,就是我现在最在乎的一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或者我为什么而活?
为此我曾认真想过读哲学,她能给我一个答案。在一年多之前,我总是把哲学家当作疯子或傻子,后来才发现其实自己是最无知的、无忧无虑的猪。在试图了解哲学家的思想之后,开始对他们充满敬畏。他们是人类意识领域的探路人,他们能看到凡人看不到的东西。但是念其太过形而上,其绝对严密的思辨性又极容易使人钻入牛角尖(或者说走火入魔),仅仅当作业余爱好吧。
孔子说: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为仁人。
孟子说:养浩然之气,以成义者。
老子说:为道日损清静无为。
庄子说:无功无名逍遥自在。
苏格拉底说:为正义。
柏拉图说:为自由。
亚里士多德说:为真理。
伊壁鸠鲁说:为全人类谋幸福。
马克思说: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之解放。
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
我妈说:为了抚养儿子。
我爸说:为了孝敬我妈。
是为了延续父母血脉?还是为了生儿育女延续自己血脉?是为了事业成功有光彩?还是为了娶个漂亮媳妇有面子?好像都是,但又都不是。
若我只是一个亚伯拉罕式的普通农民,终其一生在土地上劳作,然后衣食无忧儿孙满堂安享天伦寿终正寝,得以完成生命的有机循环,再无其他追求和疑惑,最终“享尽了生命”。这样,如同柏拉图所说的幸福的猪,也算是件幸福的事。
若我是切·格瓦拉,带着几个患难弟兄在美洲丛林打游击,只为实现心中的终极理想,而不懈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也能无怨无悔的面对死亡。
若我是傻子许三多,自始至终报定一个信念或是原则,再苦再累再不被理解也能无怨无悔,也能如同遁隐山林的得道高僧能够无色无妄四大皆空。
可惜我只是一个有点想法有点追求既没有得道又没有找到终极目标的凡夫俗子。当我站上云端窥到一片新的景象时,我就不能当作没有见到过,更不愿意从云梯上走下来。而再低头回望地上的俗人,见到他们鄙夷的目光,发现他们因不能理解我而笑我疯癫时,我只觉得他们可怜。亚伯拉罕在生命的有机循环过程之外并未有所涉足,他并不知道有一种生活是精神上的,更未追求过自我的完成。如同那些只懂工科的人,笑文科学生不切实际或追求虚无的东西,一如当初的我,在现在看来实在是眼界狭窄,或者说精神狭隘更为恰当。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到现在为止,此文已经越扯越远了,或者有一天我会皈依佛祖或者基督,这也并不奇怪。现在扯回来,最为出世的哲学和最为入世的工科是一个连续筒的两极,社会学是我找到的一个最佳平衡点。
我为什么要选择读社会学, 为什么选择读了社会学系
——兼答我为何选择读社会学刘晨一、还是那些时候,曾经很多次迷惑于一点:做学者的人,为什么很多都不是科班出生的,特别是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学者如果没有长期的学识积累与本专业的学术锻炼,恐怕很难走下去,而人文学科的,如果没有一个天分,那么也很难成为一个得道的哲学家,或者是一个出色的作家。提到作家这一点,也有很多不是科班出生的,更多的时候,都是一些外行的人有着极其丰富的经历来写作(小说,或者是杂文,散文)。再多说一点,当代已经把诗人脱离出文人的序列,成为一个独立的灵魂单元。如实,无论北岛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诗歌被大众所嫌弃。(这里不是说诗歌不入流)
再回到社会科学的学者当中,以现实为例,在此允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宪法学会会长张千帆,一个是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社会学家赵鼎新。这两位知名的学者,都曾亲身聆听过他们的讲座,也拜读过二位前辈的文章,可惜的是,我每一次都会听到有人问二位,为何不是科班出生反而又来做另外一个学科的研究?(提问环节)(在此我就不将二位的背景在此列出了)笔者笑一笑,觉得这样的提问有时候真的是多余的,但凡了解这个行当的人几乎都了解,入门绝对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难,就像文学这个行当,那个不可以写点东西呢?但是,能称得上文学家,作家的人就难了。如是,我们的听众们,再想象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难道是终生不变的?中国的教育,把人的保守主义培养的太好了,很多人深怕自己做不好这个,所以一如既往的干着那个讨厌的“饭碗学科”。
二、上文谈到“保守”这一点,也谈到了“爱好”这一点。这些都是一个人走好自己人生的路的一种方略,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路,或者根本就不敢去。这与“保守”、“爱好”就形成了一种对立。而笔者恰好是“不循规蹈矩”的“坏孩子”。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饿死胆小的。如果你的选择是错误的,或者不是你所喜欢的,何必还把自己苦苦的拴在那个柱子上,让自己像一头被蒙的眼的驴子,然后围着“体制”转来转去,最后郁郁而终。并且,还一边骂着这不好那不好,一边迎合着这样的现实困境其乐融融。笔者很多时候就很不明白这一点。这里不是说,我们都去背叛自己的专业,而是需要一个对自己清醒的认识之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再去大胆的选择你想要的。
笔者的身边的朋友,很多都会让人不可理喻(用传统的思维去思索),并且都十分的有趣。但愿这样的有趣能在此感动你,让你惊醒自己的“内心”。笔者的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其本科读的是光电,后来直接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的研究生;一位在广州《新快报》工作的朋友,本科学的是土木,现在在做新闻评论的编辑;一位现在在复旦大学读政治学研究生好友,本科读的是公共管理;一位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美学研究生的朋友,本科读的是新闻;一位在南开大学读政治学的朋友,本科学的也是新闻;一位现在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哲学研究生的朋友,本科读的是日语。等等。而我自己,本科读的是经济,现在读的是社会学。这里举出这些例子,就是说,只要你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学科,那么你在努力一下,就会成功。不要怕自己做不好,只要你认真的去努力。我记得一位写《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巴西作家曾经说过,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宇宙的力量也会帮助你。
三、我与很多人一样,也是中国应试教育之下的一份子,一个难以逃离的宿命决定了我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都在中国接受。读大学本科的时候,也是看着经济好找工作,所以就选择了一门这样的学科来学,实难自己不是这个料子,况且也没有用多大的功力去学习,因为兴趣的确不是在此。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读书与反思我的生活,一时间十分的痛苦,后来慢慢的觉得社会学才是自己想要的,也决断其能改变中国,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学科。与前面的朋友不一样,他们读着读着就到政治学去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反复的思考,估计是因为我们都想从“政治”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现实不允许。在决定社会学这门学科是我想要的之后,我就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本专业,“六十分”万岁,顺利的拿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学位证和毕业证,以这个基点再来攀登,本来想师从吴毅教授来做政治社会学的研究,现在转而走向了农村社会学的“基层政权”这一块来做研究。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你读研究生读的是农村社会学,你读博士的时候,照样可以读城市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等等。或者再去读政治学也不过分。要知道:它们之间某些东西都是相通的。就如上文中所言的,当你选择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其内核部分虽然不一样,但其他方面还是有类似的。所以,千万不要怕自己做不好。
现在也有很人读了笔者的拙文后也在问,不断的问,你本科学的是什么,我说经济。有很多人说我是神经病,一个很好的学科,就业形势相当的好,何况还是一个排名前十大学的“经济”。为何选择一个还不是显学的学科——社会学来学?我想说的是,我觉得这就是对的,那么我就去做。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所以,我也断然的考了两年研究生,不顾一切的去硬生生的将其拿下,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必然是正确的,因为不至于学的那么痛苦,而是愿意将一生都奉献在这个学科上面,去做好自己的研究。
一位在华中科技大学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生也在问我,经济学好,还是社会学好。我说,经济学或许比社会学更脱离一点确切的生活,现实的生活。而如今,不也有经济社会学可以读吗?中国的学生,把读什么专业看的很重,觉得学什么,就注定要用这门学科去营生,去寻找一个问题的突破口,更有人觉得学哲学是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高深。可怜的学生,如今的社会究竟是怎么了?其实,学什么真的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你应该学会用一种专业性的视角去解析问题,而不是班门弄斧的,拿着知识高高在上的去指指点点。笔者觉得,这些都是教育所给我们造成的“意识”,你应该去学会打破这种意识,而不是坐以待毙的不去反思自己的生活,约定俗成的东西,定要反思一下。(福柯)
笔者选择社会学,是因为这门学科或许更加能救世,或者能化解自己看不懂的问题。(完全不是为了赶时髦)根本没有郑也夫先生所说的那么好。现在的自己,也是尽可能的去站在这一个点上,来做研究和读书,系统化阅读与学术规范写作,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总之,还是那么一点,做什么就做好,要么就不做。另外,既然选择走学术的话,那么就应该注意学术规范。(吴毅)而不是乱来,很多本科生写论文,就是如此。让人不得不费尽苦心的去帮其修改。如此的学术之风,何谈我们的东西能够受到国外的认可和青睐,我们的英语也应该多多的学习一下,不然学术之路很难走了。(之于不想走学术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要有一种“做就做好”的精神。)
以上建议和思考,断做讨论,不存在定论,还望读者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九日作于兰州——————
本埠合作媒体:
社会学概念:理性选择
去看韦伯的书吧,他研究的理性很清楚。科尔曼也研究了,更深入些。
为什么说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根据郑杭生的定义: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既如此,在社会转型中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社会学就应运而生了。
希望能有所帮助。
选择社会学的原因与动机
社会学既有描述和解释的功能,又有指导现实与改造社会的功能。
![我与西方社会学 [转载]我为什么选择社会学](http://img.zhputi.com/uploads/a6fe/a6fe754ca283c4e3e174d81f3a9f0afe20373.jpg)
为什么城市社会学将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这个和当前国家热点聚焦有关。当前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又一向是步伐紧随,可以想见,城市社会学领域项目申请等方面也会较以往更有优势。
而且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有很多亟待社会学给出建议的问题,美国城市社会学当年也是如此发展起来的。城镇化研究,社会学有其独特的学科视角,所以,未来会成为一个重点。
我在大学中选择了学“社会学”。请问,社会学的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是什么?
社会学很广么 都说是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学科了么。。。
主要是看你在大学学的科目。。。还有拿到的证书。。。再么你要是考公务员,考研的话都可以啊。。。就业很多都和专业不对口的。。。
要么你空的话去写书么。。。X村经济发展。。。X县郊区经济现状。。。哈哈
未来理想专业社会学,高中七选三选择什么课门
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吧 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跟社会学交叉研究 想学好社会学 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 只有了解的知识多了 才知道自己想研究社会学中的哪个方向
为什么社会学从研究社会行动开始?
马克思韦伯这么定义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式理解。恩恩,所以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是社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