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成语故事典故 共为唇齿成语故事_成语“共为唇齿”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火烧 2021-11-15 07:05:05 1100
共为唇齿成语故事_成语“共为唇齿”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比喻两个人关系像嘴唇与牙齿的关系一样,缺一不可,互相依靠。【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邓芝传》。三国时,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修复
成语故事典故 共为唇齿成语故事_成语“共为唇齿”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共为唇齿成语故事_成语“共为唇齿”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比喻两个人关系像嘴唇与牙齿的关系一样,缺一不可,互相依靠。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三国时,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共同抗魏,派邓芝出使吴国。邓芝到了吴国,孙权称病不见他。邓芝料到孙权变了心,不打算与蜀国友好,而可能要依附魏国,就写了一封信,送给孙权。信上说:“我这次来不单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孙权这才召见邓芝。

孙权直言不讳,说蜀国弱小不足以抗衡魏的攻击,一旦失败自己还保不了自己,怎能为他分忧。

邓芝说:“吴、蜀两国拥四州之地,这是成就王业的基础。诸葛亮乃当世英杰,蜀国有险要地势,十分牢固;吴国有三江之阻,也是固若金汤。如果把我们两国的优势合为一股,共为唇齿,进攻可以兼并天下,退却可以鼎足而立。这不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吗?假如吴国屈服于魏国,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孙权之所以犹豫不决的原因也在于怕魏吞并了吴,加上邓芝的一席话,使孙权痛下决心,拒绝了与魏和谈的要求而答应联合蜀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