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发展史的著名人物 中国的纺织历史
中国的纺织历史
中国纺织业的历史发展回顾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使纺织业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如企业的重组,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设备的陈旧和技术的落后,等等。然而,纺织工业仍然是一个大产业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99年纺织工业出口顺差3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0%。据2000年数字统计,纺织业产业工人1300万,占全国产业工人13%,固定资产占全国的11.4%;而江苏省纺织工业出口创汇达 74亿美元,占顺差净值16亿美元的94%。全国近13亿人口,其衣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离不开纺织工业。
据测算,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受益者是纺织行业:7年内纺织行业上岗人数估计增加23%;在未来5年里,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将每年以6。5%的平均速度增长;到2005年,纺织纤维年加工总量将达到1425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将达到7.8公斤左右;纺织服装年出口创汇将达到650亿美元;行业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60%以上。
二十一世纪贸易体制的主要变化有:一方面,关税的不断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不断减少,必然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高新技术产品直接冲击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设置繁多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形成各种无形的技术、标准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
中国服装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
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
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做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闹米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
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
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
关于纺织的历史
中国纺织发展史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 隐花孔雀纹锦、 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人兽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其它参。
【纺织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
(1)第一小问的概况,据材料一“比闾以纺织为业”、“贸易惟花布”可以得出专业化程度提高;据材料一“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以得出规模大;据材料一“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可以得出商品化程度高;据材料一“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可以得出南北方之间棉布价格差异大.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技术积累角度得出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元代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从社会需求角度得出,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2)第一小问的时间,据材料一“通州之设纱厂”、“大生纱厂厂约”,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时间是甲午战争之后.第二小问的原因,据材料二“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可以得出有利于国计民生;据材料二“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可以得出实业救国;据材料二“通(通州)产之棉,力精丝长,冠绝亚洲”可以得出中国原料质量好;结合所学得出,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有所扩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第一小问的变化,据材料三“1953年底,企业负责人商议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得到批准,和丰纱厂结束了近半个世纪来私人经营的局面,走向新生成为全体人民的企业”可以得出从私人经营的民族工业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的公有制企业;据材料三“逐步成为一家经营群体和骨干职工控股、国有和社会法人参股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可以得出从公有制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第二小问的原因,据材料三“1953年底,企业负责人商议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得到批准”,结合所学得出,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和丰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据材料三“1998年,随着改革的深化”,结合所学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故答案为:(1)概况:棉纺织业专业化程度提高,苏州等地棉纺织业规模大,商品化程度高,南北方之间棉布价格差异大.原因:技术积累上,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元代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社会需求上,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2)时间:甲午战争之后(或1989年,或19世纪末).原因:纱厂创办有利于国计民生;不愿列强获利,“实业救国”;中国原料质量好;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有所扩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变化:从私人经营的民族工业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的公有制企业;又从公有制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股权多元的现代企业集团).原因: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丰企业实行公私合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
关于纺织的历史
中国纺织发展史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 隐花孔雀纹锦、 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人兽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其它参考://61。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为了使大家对我国古老的纺织业有大体的了解,这里首先介绍我国的养蚕业。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生长着许多的桑树,有一种吐丝作茧的昆虫,喜食桑叶,人们叫它“桑蚕”。在桑蚕还没被伺养驯化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来抽丝了。
关于人工养蚕起始的确切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能肯定的是至迟在殷周时期,我国养蚕业已颇具规模。 要发展养蚕业,首先必须种植桑树,扩大桑园。
蚕以桑叶为食,桑叶的品质与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息息相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栽植桑树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他们很早就发明了修剪桑树的技术,通过修剪促生新枝条来提高叶质;通过压条法来繁殖桑树,比播种要节省时间;用桑树嫁接的技术来培育优良的品种。 到了周代,我国已经大面积地种植桑树了。
在《诗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可见桑树已成片种植,而且一块桑田有10亩之大。
要发展养蚕的第二个关键是制备蚕种。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用清水洗卵面来保护蚕种,并通过选蚕、选茧、选蛾、选卵四道工序来提高第二代蚕的品质。
在长期的养蚕生产过程中,我国古代人民还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他们通过施用舔食药物、烟熏和隔离病蚕的方法来防治蚕病。他们还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和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当的高温和饱食不仅有利于蚕的生长和发育,而且能缩短蚕龄。
我们再讲讲抽丝。 大家都知道,蚕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组成的丝素和包裹于丝素之外的黏性丝胶,其中的丝素就是丝织品的原料。
丝素是不溶于水的,丝胶却能溶于热水,不过遇冷又会凝固。要从蚕茧中制取蚕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抽丝。
人们最早发现蚕茧能抽丝有这么几种可能:一是人们吃蚕蛹的时候,必须撕掉茧衣,并用唾液湿润茧层,这两个过程当中,都可能抽出茧丝来;二是利用野蚕的蛾口茧。 缫丝是在抽丝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缫丝技术。我们试想一下,野蚕的茧壳,在经过雨淋、风吹、日晒和微生物的作用之后,丝胶会溶解掉,人们就很自然地能把丝素牵引出来。
人们也由此了解到水温与蚕茧舒解密切相关,用热水溶解丝胶得到丝素的缫丝技术就被人们掌握了。 最后,我国原始的纺织技术是根据旧石器时代就有的编结工艺发展起来的。
人们养蚕抽丝之后,纺的纱线要织成织物,就需要编织。早期的人们直接用手编织或用骨针在经线间穿梭编结,然后用骨匕把纱线打紧。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原始的织具——腰机。另外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我国某些地区还使用了综版式织机。
这种早期简单的纺织机械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纺织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