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典故成语 成语: 网漏吞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网漏吞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网漏吞舟 成语简解 编号: 1559成语: 网漏吞舟注音: ㄨㄤˇ ㄌㄡˋ ㄊㄨㄣ ㄓㄡ汉语拼音: wǎ g lòu tū zhōu参考词语:
成语: 网漏吞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网漏吞舟 成语简解 编号: 1559成语: 网漏吞舟注音: ㄨㄤˇ ㄌㄡˋ ㄊㄨㄣ ㄓㄡ汉语拼音: wǎng lòu tūn zhōu参考词语: 漏网之鱼释义: 义参「漏网之鱼」。见「漏网之鱼」条。Emoji符号: ⌛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网漏吞舟”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漏网之鱼」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关于如何治民,孔子曾说:「用政令和刑罚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是苟且遵行,并无自发的知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教导人民,人民不但能够知耻,而且能自发地改邪归正。」老子也说:「最好的治民之道,是有德于民,即使执政者不提自己的德政,人民却都有德行了。下等的治民之道,是有德于民,却不断地宣导自己的德政,深怕人民忘记,这样人民反而没有德行了。如果只依靠法令来治理人民,结果是法令越来越繁苛,窃盗罪犯反而越来越多。」太史公司马迁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他认为法令不过是为政的工具,并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汉代初年,变严刑峻罚为宽简,法网疏阔的程度,甚至连能够吞舟的大鱼都可以逃脱,然而政治清明,没有什么作奸犯科的事情,人民的生活安定。从前的法令可以说非常严密,但是各种罪恶伪诈却纷纷出现。由此可知,治民之道在于教化,而不在于法令。后来「漏网之鱼」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于比喻侥幸逃脱法网的人,或比喻惊慌逃窜的人。典源: 此处所列为「漏网之鱼」之典源,提供参考。《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序》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1>,斲雕而为朴2>,纲漏于吞舟之鱼3>,而吏治烝烝4>,不至于奸,黎民5>艾安6>。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注解〕 (1)破觚而为圜:削掉棱角,使它变得光滑圆润。比喻破除严刑峻法,使它变得简易。觚,音ㄍㄨ,多棱角的器物。圜,音ㄩㄢˊㄝ同「圆」。见「破觚为圜」。 (2)斲雕而为朴:去除雕饰而变为朴实。朴,同「朴」。见「斲雕为朴」。 (3)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比喻犯大罪的人。见「吞舟之鱼」。 (4)烝烝:纯厚宽大。 (5)黎民:百姓、民众。 (6)艾安:宁息、安定。艾,音|ˋ。书证: 0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 02.明.刘若愚《酌中志.自序》:「今外则网漏吞舟,内则桃僵李代。」 成语接龙“网”字结尾的成语
自投罗网天罗地网三面开网“网”字开头的成语
网开一面网漏吞舟网开三面“舟”字结尾的成语
顺水推舟木已成舟破釜沈舟网漏吞舟破釜沉舟顺水行舟顺水流舟趁水推舟求剑刻舟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网漏吞舟。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网漏吞舟”分成的单字详解:
网, 漏, 吞, 舟。

很赞哦! (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