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吕马童 都笑項羽“沐猴而冠”,誰又能明白霸王的深厚情義
都笑項羽“沐猴而冠”,誰又能明白霸王的深厚情義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巨鹿之戰,經歷了九死一生的項羽,在諸侯中徹底站了起來,如同天神一般,睥睨眾生。不過,此時的項羽,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而是選擇了原諒秦軍名將章邯,將叔父被殺之仇記到了秦國高層身上。
帶著滿腔怒火,項羽忍氣接下了楚懷王“先入關為王”的約定。入關為王,對平民出身的劉邦而言是最高夢想,但對項羽來說,卻絕非如此。項羽的祖父項燕在對抗秦國的王翦時,不幸殞命;項羽的叔父項梁也在反抗秦國的戰爭中被殺。國破之恥,家亡之恨,對於才20多歲的項羽來說,是絕不可能放下的。對項羽來說,入關之戰,同樣是復仇之戰。
在入關之戰中,項羽依然威猛異常,殺人依然毫不手軟,令敵人聞風喪膽。不過,老謀深算的劉邦卻用攻心之計,收買人心,沿途幾乎望風而降。當初項羽要求和劉邦一起西行入關,被楚懷王拒絕。如今果不其然,劉邦借著項羽的威風,同時行懷柔之策,趁項羽北上救援趙國之際,先進了鹹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
一路血戰的項羽卻不如投機取巧的劉邦先入關,這是不可接受的。更要命的是,劉邦居然接受秦王的投降,安撫秦國的子民。於是,沒多久,暴怒的項羽徹底失控了。“先入關為王”的約定也直接拋諸腦後。劉邦在進入鹹陽後,約法三章,收買人心,將自己“長者之風”繼續發揚光大,名聲更加響亮。
對於這一切,項羽是不能容忍的,他要復仇。於是,項羽入鹹陽,堪稱悲劇。在秦王子嬰已經投降的情況下,項羽仍然將其殺害,大火燒阿房宮,據說三個月才滅。派人肆意劫掠,收刮財富,準備運回江東。在項羽心中,這裡是秦國的都城,秦國的宮殿,秦國的子民,沒有一丁點好感。

許多人覺得,殺子嬰,燒阿房宮,是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是對劉邦的警告,於是覺得項羽愚蠢。而且項羽並沒有當關中王的意願,而是要回到江東,當西楚霸王。於是,有人嘲笑項羽“沐猴而冠”,啥意思呢?就是說楚國人是戴著帽子的猴子,外表再怎麽光鮮亮麗,也終究滑稽之極,難成大器。
如果做一個如秦始皇一般的人,縱橫六合,視天下為己物,項羽確實是愚蠢的。畢竟,已經滅亡秦國,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個新的帝國。然而,從小就國破家亡的項羽,耳濡目染者,全都是誅滅暴秦,複興楚國;成年後,又目睹秦國的刻薄寡恩,叔父的慘死。其背負的,首先是江東父老的殷殷期盼,而非個人的王圖霸業。殺秦王,燒阿房宮,這不過是對秦國的報復,對於血氣方剛的項羽來說,自然是出了一口惡氣。
重建楚國,回歸故裡,反哺家鄉,這是項羽對江東父老支持自己的回饋,也是項羽沒有忘記父老的深深情義。況且,誰說關中就比家鄉好?江東有家鄉人,有情有義,有故國。而且,不可一世的秦國不也被我打敗了嗎?仇人的地盤,並不值得留戀,不如趁早歸去。
正是對故國、對故人的深重情義,年輕的項羽做出了讓人嘲笑“沐猴而冠”的驚天之舉。確實是太過年輕,這一任性也為自己的最終失敗埋下了伏筆,隻讓後人感慨“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然而,正是重義,方才恣意妄為,更顯英雄本色。如果以關中為根基,再創一個王朝,那還是楚國嗎,項羽還是西楚霸王嗎?這可能就是項羽無法逃脫的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