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周唐军 从一枚西域唐军的私铸钱币,看河西唐军的辗转坚守

火烧 2022-11-13 14:47:46 1077
从一枚西域唐军的私铸钱币,看河西唐军的辗转坚守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中,安西老兵手拿一枚制钱说道:「 ”这些钱铸着大唐建中四个字,周边的商人和百姓支援粮草,他们被敌人抓去砍了脑袋,他们认的不是这
周唐军 从一枚西域唐军的私铸钱币,看河西唐军的辗转坚守

从一枚西域唐军的私铸钱币,看河西唐军的辗转坚守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中,安西老兵手拿一枚制钱说道:「 ”这些钱铸着大唐建中四个字,周边的商人和百姓支援粮草,他们被敌人抓去砍了脑袋,他们认的不是这个钱,是这钱上铸的两个字——大唐!” 大唐建中钱看起来平常无奇,但一般来说古代钱币上的铸字,通常都是「 ”通宝”、「 ”元宝”之类,像这样国号+年号的组合是非常少见的。 这些「 ”大唐建中钱”是唐朝最后一任安西都护郭昕,在龟兹(新疆库车)私铸的货币,用以支持安西唐军,固守大唐在西域最后的飞地。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剧照 一、大唐建中钱的历史背景 天宝十四年( 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大量抽调河陇、安西边兵平叛,「 ”并转谕西域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 西北边防的虚弱,给了吐蕃王朝千载难逢的机会,吐蕃军队开始在河陇地区连续发起进攻。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广德二年(764年)凉州陷蕃、永泰二年(766年)甘州陷蕃、大历元年(766年)肃州陷蕃、大历十一年(776)瓜州陷蕃。 吐蕃在截断河西走廊后,「 ”路阻萧关雁信稀”,唐庭对安西四镇和沙州存亡不知,长达十八年。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久无音讯的安西四镇,终于和大唐取得了联系。 安西使者取回纥道,从河西走廊北侧,跨越大漠回到长安。 唐德宗终于得知伊西(今新疆哈密、吐鲁番)、北庭节度使李元忠(曹令忠)、安西四镇留后郭昕,仍旧率将士苦苦支撑着安西——大唐在西域最后的飞地。 安西使者还告诉德宗,吐蕃攻陷河陇后,兵围伊州,故伊州刺使袁光庭在绝境之下,困守孤城数年,最后粮竭兵尽,袁光庭见救兵无望,杀妻自焚而死。 同时,安西使臣还带来了沙州(敦煌)最后的消息。 当他讲到,最后三代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杨休明、周鼎)前仆后继的坚持,以及沙州军民困守孤城十一年的绝境,李适不觉潸然泪下。 就是这次使臣通达,郭昕才知道唐德宗李适已经登基,并改年号「 ”建中”。 这就是「 ”大唐建中钱”上年号的由来! 所以,这枚钱就像剧中所言的那样,代表着「 ”大唐”、代表着「 ”希望”、也代表着「 ”身为一个唐人的荣耀!” 二、河西节度使的辗转挣扎 很多人将唐朝从辉煌到没落的转折,完全归咎于安史之乱。但其实,短短八年的战乱,并不足以彻底葬送唐朝。 否则,安史之乱终结后,唐朝不可能再支撑150余年 真正改变唐朝战争格局的,是内忧(藩镇)与外患(吐蕃)的夹击。 代宗宝应二年(763年)2月,安史之乱刚刚结束,10月吐蕃军队便攻入长安。 紧接着,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之乱爆发,而且是连着三次,一直折腾到永泰元年(765年)9月。 就在第一次仆固怀恩之乱中,仆固怀恩与吐蕃、回纥的联军围攻奉天(陕西乾县,据长安直线距离只有60公里)。 正在危急时刻,突然传来唐军围攻灵州(今灵武)的消息。仆固怀恩听说老巢被袭,急急忙忙撤军而回。 这次动乱中,围魏救赵的唐军并非疑兵,而是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帐下的凉州(甘肃武威)唐军。 当时,吐蕃已尽占陇右诸州,河西(治凉州)形势可谓危如累卵。但即便如此,杨志烈听说长安危急,毅然尽起凉州锐卒出征,行围魏救赵之计。 出征时,他对带兵的监军柏文达说道:「 ”河西锐卒,尽于此矣,君将之以攻灵武,则(仆固)怀恩有反顾之虑,此亦救京师之一奇也!”《资治通鉴》 只可惜,杨志烈所托非人,监军柏文达实在不是将才,初战获胜后,被吐蕃、回纥联军夜袭营帐损失大半。 残兵败将退回凉州后,柏文达见到杨志烈禁不住嚎啕大哭。 这时,杨志烈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 ”此行有安京室之功,卒死何伤?” 未几(764年),吐蕃攻凉州,「 ”士卒怨其言,不为所用,凉州陷”。 杨志烈只得退守甘州(张掖),途中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月,被沙陀人所杀。 唐朝诗人张籍,在他的《横吹曲辞·陇头》一诗中,描写了凉州陷落时的情景: 陇头路断人不行, 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兵处处格斗死, 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 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 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 重取凉州入汉家? 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河西走廊被吐蕃一刀斩断,西域与内地的音讯断绝,但西域唐军仍在坚持,虽与内地再无联络,却仍旧奉唐朝正朔。 在吐鲁番出土的《高耀墓志》,有广德四年(相当766年)年号。 实际上,广德只有两年(763-764年),765年代宗改元永泰(765-766年)。 墓志仍然沿用广德年号,说明在765年以前,就己失去联系,不知长安改元之事。 西域唐军私铸的「 ”大唐建中钱” 杨志烈被杀后,他的族弟杨休明,续任为河西节度使兼伊西庭节度使。 杨休明刚刚上任,吐蕃便大举进攻河西。 大历元年(766年),甘州沦陷,杨休明被迫退守沙州(敦煌)。 此时,杨休明所能管辖之地,仅余沙、瓜、肃、西、庭五州。 杨休明主政河西、北庭的三年间 (765—767),河西、北庭之间的交通也渐渐被隔断,行政上只好各自分立,由曹令忠主北庭,周鼎主河西。 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前后,杨休明试图前往庭州征调兵马,不料被伊西厅留后周逸,勾结突厥杀害于长泉。 大历元年(766年),河西唐军的形势 失去最高长官的河西唐军仍未放弃,杨休明死后,时任巡抚河西观察使的周鼎,肩负起河西节度使的重任。 周鼎主政河西十年(767年—777年)间,河西军防形势更加严峻,肃州(酒泉)、瓜州(瓜州县)相继沦陷,沙州与北庭的联系彻底断绝,沙州成为唐朝在河西保有的最后一座州城。 大历十一年(776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移帐南山(祁连山),令尚绮心儿攻打沙州,心神俱疲的周鼎决意放弃沙州,焚城而去。 可这一政策,遭到沙州大族和民众的激烈反对。 大历十二年秋,沙州马使阎朝杀死周鼎,自领州事,又坚守了8年。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沙州城中军粮耗尽。阎朝打开官仓,以一匹绸缎换一斗麦的价格,向大户募粮。 城中豪门踊跃交易,短短数日便筹得大批粮秣。 欣喜不已的阎朝登高而呼:「 ”军民又有粮食,可以继续死守了!” (《新唐书 • 吐蕃传》:自领州事城守者八年,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朝喜曰:‘民且有食可以死守也’) 就这样,沙州城又坚持了两年(唐德宗贞元二年),援军依旧杳如黄鹤,而粮食再次耗尽。 眼见固守无望,阎朝以「 ”苟毋徙它境,请以城降”为条件,开城投降。 至此,整个河西走廊尽数沦陷,河西唐军在不断西退,孤立无援的局面下,苦苦支撑了22年之久。 吐蕃在占领河西走廊后,废弃了唐朝的行政体制,代之以部落制。 同时,强力推行蕃化政策,让河西唐族改易穿着、学说蕃语、赭面纹身。 据《张淮深碑》记载,「 ”河洛沸腾,……并南蕃之化,……抚纳降和,远通盟誓,析离财产,自定桑田。赐部落之名,占行军之额”。 生在在河西的唐族,不得不「 ”形遵辫发,体美织皮,左衽束身,垂肱跪膝,内心衔怨含恨,近百年而无路申屈”。 这种「 ”蕃化”的政策,甚至从婴儿时期便开始做起。 因此,出土于沙州的《阴处士修功德记》才会有,「 ”熊罴爱子,拆襁褓以文身”的记述。 吐蕃服饰复原图 但很多河西唐族,心底里依旧怀念「 ”唐人”的身份。 每到新年祭祖时,他们都会穿上唐服,面对东方伏地嚎啕。祭拜后,再将唐服脱下秘密珍藏。(「 ”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阴处士修功德记》) 每当先人故去,后辈们在清洗遗体之余,也会为他们穿戴上故国衣冠,以免祖宗嗔怪。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时,唐使刘元鼎赴拉萨参与长庆会盟。在途经龙支城(青海民和县北古城)时,数千老人望唐旗而哭拜。 他们哽咽着询问:「 ”大唐天子可安好?可还记得,陷落吐蕃的遗民?唐军何日能来相救?” (至龙支城,耋老千人拜且泣,问天子安否,言:「 ”顷从军没于此,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言己皆呜咽。密问之,丰州人也。) 此时,距凉州沦陷,已过去了整整57年。 我在看《新唐书·吐蕃》时,这段记载不期而至,如重锤般砸在心头,砸得我泪流满面。 瞬间便让我想起了,范成大使金时,北宋老者问的也是,「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多少「 ”南望王师”不忘故国的老者,等来的却是一年又一年的「 ”泪落胡尘”。 参考书目: 《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百年研究述论》_尚永亮; 《唐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_雷富饶; 《安史之乱后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_王小甫; 《关于安西_北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薛宗正; 《回鹘与吐蕃对北庭_西州_凉州的争夺》_尹伟先; 《唐代吐蕃与回纥在西域及河陇地区的军事角逐》_章鸿昊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