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初二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0年上海历史高考试卷非选择题答案

火烧 2023-03-13 14:21:39 1072
2010年上海历史高考试卷非选择题答案 31展板一 2分 图片素材(2分)答案l:时间、主题上与题意相符合的答案。(2分)•煤气灯的图片,电车的图片•柏油路的图片;石库门的图片其他答案。(0分)选材说

2010年上海历史高考试卷非选择题答案  

31展板一(2分) 图片素材(2分)

答案l:时间、主题上与题意相符合的答案。

(2分)

•煤气灯的图片,电车的图片

•柏油路的图片;石库门的图片

其他答案。

(0分)

选材说明(4分)

答案1: 符合示例表述,从城市建设角度回答。

(4分)

•建立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城市交通系统

•建立城市道路系统;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答案2: 与示例表述不同,但基本符合题意的说明。

(2分)

•夜生活成为可能;方便了人们出行

•方便了人们出行;出现了具有海派特色的弄堂文化

其他答案:同义反复或未做原因说明。

(0分)

•街灯经历了从煤气灯到电灯的转变

原因分析(3分)

答案1: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归纳,举出相关史实。

(3分)

•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制度建立,如颁布《城市乡镇地方自治章程》

•另一方面,借鉴租界管理模式,如“总工程局”的建立

答案2:进行了归纳但无史实的例证。

(2分)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答案3: 仅举出有关史实。

(1分)

•工部局的出现

其他答案:回答出于与问题无关或仅笼统回答。

(0分)

32、(1)答案1:古典时代(或接近的意思)(1分)

•古典时代

•雅典全盛时代

其他答案:公元前399年或公元前4世纪韧(0分)

32(2)答案l:③或4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1分)

其他答案:多选或错选(0分)

32(3)答案l:从材料中提炼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6分)

•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

答案2:未结合材料,但能指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

(5分)

•雅典民主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答案3:能合理运用材料,从两方面作出判断。

(3分J

•好的地方在于,进行了抽签、自愿报名、辩论、两轮投票;不好的地方在于,只有雅典

成年男子公民能够参与。

•雅典民主制度是积极合理的,因为其程序严格规范;同样也存在弊端,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参与。

得票4:仅从单方面作出判断,井有1个以上理由或事实说明。

(2分)

答案5:只作简单判断。

(1分)

其他答案:照抄材料、毫无关系的回答等。

(0分)

其他答案。

(0分)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2分)

答案l: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2分)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

(1分)

•文献记载复杂

其他答案。

(0分)

33(3)

答案1:完整回答史家“三长”(2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材、史实、史识

答案2:回答不完整(1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2分)

•答案1: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

(2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34(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制或内阁。

(6分)[来源:Zxxk.]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

(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35(2)史实(10分)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5—15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

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美相继爆发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

政治与经济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想垄断的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纪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性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按与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早期殖民扩张、英国革命、工业革命、发过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德国统一、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日本民治维新等的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0分)

组织(3分)

答案1:时间准确,按阶段叙述且成结构。

(3分)

答案2:以上三要素缺一(2分)

答案3:只具备以上某一要素。

(1分)

其他答案(0分)

37(2)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和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和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和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和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和 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和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

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初二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0年上海历史高考试卷非选择题答案

论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

(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一个视角。

如“和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和约”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态。

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1-2分)

参考资料:答案太多没贴完,建议百度嗨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