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纣王真的昏庸吗 昏庸无能的暴君周厉王,与夏桀、纣王齐名

火烧 2021-07-18 14:43:27 1062
昏庸无能的暴君周厉王,与夏桀、纣王齐名 周厉王,名胡,是西周王朝的第十任天子。周夷王死后,周厉王姬胡继位,他认为他父亲在位时,对诸侯大夫过于宽和,决心以严酷的手段来慑服臣下。不久,他就借故烹杀了齐哀公

昏庸无能的暴君周厉王,与夏桀、纣王齐名  

周厉王,名胡,是西周王朝的第十任天子。周夷王死后,周厉王姬胡继位,他认为他父亲在位时,对诸侯大夫过于宽和,决心以严酷的手段来慑服臣下。不久,他就借故烹杀了齐哀公。

一、厉王暴虐,昏庸无能

公元前9世纪中叶,西周王朝曾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没有天子,国政由周公、召公两个贵族共同主持,所以,《史记·周本记》称: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导致这起事件发生的起因,是周厉王的好专利和暴虐。按习惯成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川林泽和荒野名义上自然是归周天子所有,任何个人不得私自占有。由于山川林泽数量太大,周天子也无暇顾及,民众可以随便使用。

西周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一些山川林泽和荒地已被开垦出来加以使用,成了贵族和国人的私田。随着占有欲的增加,他们还把原来占有的国有土地逐渐私有化,当成了私田。周厉王在位时,这个问题日益严重,而周厉王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总是想不断聚敛更多的财富。要该收的税都收了,怎样再立名目设立新税呢?什么名目来征税呢?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厉王即位后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命其主持实施专利政策。让他对一些重要资源、行业加收专利税。这些资源、行业就如现在的交通、能源、房地产、医疗、教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行业。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交专利。

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纷纷劝厉王不要这样做。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味宠信荣夷公,让他来负责实行专利。荣夷公以收专利为借口,趁机霸占了自然资源,从中大发横财。

这种作法激起贵族和国人的不满,社会矛盾激化,他们作诗指责厉王: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

—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谏周厉王不要听信荣夷公的话,废除有关专利的各项规定。可是周厉王为新增加的大量财富迷住了心窍,根本听不进芮良夫的肺腑之言,不仅没有疏远荣夷公,相反还提拔他做了朝廷的卿士。

平民被断了生路,于是怨声四起,纷纷咒骂,尖锐的批评直指周厉王,史称谤王。大臣召公听到这些批评议论后,急忙跑去报告厉王,并告诫厉王:百姓已经无法忍受了。周厉王听后大怒,他找了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暗中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人发表谤王的言论,立即告发,一律处死。在这样的残酷镇压下,很少有人敢再谤王了,各地诸侯也不再来镐京朝见。实行专利后,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顿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老百姓们对周厉王充满了怨恨情绪,都纷纷咒骂他。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说:大王,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专利’法再不废除,难保不发生动乱!可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去。厉王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到后来,镐京城里的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连话都不敢说了,只能用互相使眼色的办法,表示一点对厉王的不满。整个镐京,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周厉王见用卫巫弭(止息)镑的办法很有成效,十分高兴,他对召公说,你看:我已经止住了那些批评议论,没有人再发表谤王的言论了。大臣召公劝戒说:这样堵住百姓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百姓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应该广开言路,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残酷地实行残暴的统治。他不以为然地说:我是堂堂天子,那些无知的愚民只能遵从我的命令,怎么能让他们随便议论!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

周厉王实行专利,增加了王室的收入,却损害了贵族及国人的利益,因而丧失了民心。在周厉王推行的高压政策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表面上看国中平安无事,实际上一场大的动乱已经在酝酿中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厉王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行,自己当时无论多么的气愤也不应该找来一名卫国巫师,监视国人的言行,更不应该将其立即杀掉,以压制社会舆论。

周厉王的暴政使得全国的国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公元前841年的一天,国都里的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自发地集合起来,手持木棍、农具作武器,从四面八方扑向都城的王宫,要向周厉王讨还血债。起初厉王还想把民众镇压下去,可调来的军队中的兵士原来全是平民出身,他们见国人造反,很多人也参加进去了。周厉王听到由远而近的愤怒的呼喊声,忙命令调兵镇压。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农,农民就是兵,兵就是农民。现在农民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了一些随从,偷偷溜出了王宫,沿渭水朝东北方向日夜不停地逃到远离都城的彘(今山西霍县一带)。厉王临走前把太子姬静托付给了召公,然后就逃奔到了今山西霍县。周厉王后来客死他乡,再也没有回到镐京。经过这场动乱,周朝外强中干,从此慢慢走向衰弱。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录这次暴动是公卿惧诛而祸作。实际上是大贵族支持下的中小贵族、自由民阶层的联合暴动。国人是和卿大夫的私属相区别的。

从上述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周厉王的这种钳民之口的做法虽然能奏一时之效,但却绝非长久之计,因为他违背了天理人心。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这是古代有识之士对钳民之口的认识。md也曾说过:让人讲话,天塌不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早已为古今中外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让人讲话是强大的标志,自己光明磊落,身正不怕影子歪,几句坏话又奈我何?不让人讲话,虚弱透顶,生怕别人揭出自己的老底。于是乎粉饰、造假、封锁、制裁,无所不用其及。然而,事物的发展常常与愿相违,纵观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凡搞独裁专制压制民主堵塞言路的统治者,没一个有好下场。正是那位大独裁者周厉王,在他得意炫耀自己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的丰功伟绩之后仅仅三年时间,就被国人推翻而放逐异地了。可见钳民之口最终受害的仍是自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西方谚云:我可能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坚决捍卫你拥有说出这些话的权利。

二、革典失败,群击厉王

早在周厉王即位以前,周王朝在周厉王的父亲周夷王的统治之下就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统治危机。《史记》记载: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但是到了周厉王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了。以至于周厉王想实行改革来改变这种社会现象,但是改革却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周厉王是史册中记下的第一位改革家,而且是第一位失败的改革家。

周厉王是中国古代继夏桀、殷纣之后的第三个暴君,恶名昭著,死后也得到了一个恶谥:厉。杀戮无辜曰厉,厉乃暴虐狠戾之意,周厉王在后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一暴虐之君。

让我们来看看厉王革典的社会背景。

周夷王时,王室衰落,且与诸侯国之间矛盾激化。夷王用鼎烹杀了齐哀公,并立其弟齐胡公为新任齐侯,齐胡公继位后将齐国的都城从营丘迁都内己的封邑薄姑。但事后不久,齐哀公同母弟姜山又发动政变击杀胡公,自立为齐君,称齐献公,把都城从薄姑迁到临淄。由此次齐国事变可以看到,周夷王时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同时王室的权威也已大大削弱。齐献公姜山原本只是齐国一名大夫,胆敢违背周夷王的意志杀死夷王所立的齐胡公,并自立为君,事后夷王也未对其做出任何弹压,齐献公乃寿终正寝,可见王室的力量在这个时候已不足已实现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所以《楚世家》才写到: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与此同时,周朝的外患问题非但没有被以往的征伐平息,反而愈发严重。尤其是南方的楚国,楚君熊渠叫嚣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封其三子为王,公然反判周天子。周夷王面对楚人这一明显的挑衅行为却只能默不作声,毫无办法,只得任其放肆无礼。

所以周厉王即位以后为了扭转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下定了革除旧典、实行新制的决心,大刀阔斧实行改革,史称厉始革典。

对于周厉王革典,《史记》所作的记载并不细致,反正就是把周厉王当作一位贪财暴力的昏君来对待。但是,今人可以通过《史记》一窥我国历史上、乃至于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封建性质改革的局部。

周厉王没收大贵族的私产和古老习俗遗留下来的公产,来加强周王朝的财政收人,这严重触及了大贵族的经济利益,引起了他们激烈的反对,并以镑言攻击周厉王。与此同时,周厉王的专利政策实际应是其所有改革措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但周厉王在实现改革时急功冒进,而且动作太大,还未等所有改革措施发挥作用,专利政策已经引起了下层贵族和平民的反对。因为这些人不享王室俸禄,也没有封地采邑,而且受到王室和大贵族的剥削。如今新典不许他们无偿使用山川林泽等自然资源,这在短期内断绝了这些人的生路。所以下层人们也对厉王新政非言不止。厉王与国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

周厉王用杀戮的方式强行推进改革,这自然也被时人和后人视为残z嗜杀。在大贵族、甚至是在诸侯国的策动下,中小贵族和普通平民联合暴动,群起攻击厉王,这就是国人暴动。周厉王难敌暴怒的人潮,王位被推翻。厉始革典结果以失败告终。

可能现在好多人不太明白厉始革典这个词所包含的意思。

厉始革典,事见《国语?周语》:太子晋谏雍谷洛时说,自我先王,厉、宣、幽、平,今贪天祸,至今未弭……自后稷以来宁乱,及文、武、成、康,而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其靖民,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难也如是。厉始革典,十四王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厉始革典是西周后期的最大事件,它开创了周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革典,韦昭注日:革,更也,典,法也。革典是政治改革无疑。但这个典到底是指什么?韦昭没说清楚。季康子用田赋时,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此话又见于《国语?鲁语》: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x,又何访焉?二者文字略有出人。不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典即籍(藉)。厉始革典,至少是应包括变革籍田、实行税亩制在内的一场社会改革。西周后期的籍田是个体籍田制,相当于农奴制的劳役地租。

厉始革典是中国进入封建制的标志。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形态——变态封建领主制。这种变态封建领主制的主要矛盾,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基础与领主制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为小农经济的根本要求是郡县制或统一中央集权制。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从厉始革典到汉初,数百年天下大乱的根源就在这里。春秋战国的诸侯混战,开始是盲目的,各诸侯都没有认识到分封制与天下大乱的关系。只是到了战国后期,人们才对这一问题看清楚,如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历史上纣王真的昏庸吗 昏庸无能的暴君周厉王,与夏桀、纣王齐名

厉始革典惨遭失败,这一年也宣告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整个中国都将陷人血腥的战乱和惨烈的仇杀,同时,这也将是一个变革图强贯穿始终的时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