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技术进步的根本 她讓祖國核技術進步50年,卻神秘消失,丈夫:我30年不知她在哪

火烧 2021-07-28 02:34:04 1043
她讓祖國核技術進步50年,卻神秘消失,丈夫:我30年不知她在哪 魯迅曾在1934年創作的雜文里提到「中國的脊樑」,他形容那些人會埋頭苦幹,會為國為民犧牲自己利益,所以中國人從未失掉自信力。就在魯迅這篇

她讓祖國核技術進步50年,卻神秘消失,丈夫:我30年不知她在哪  

技术进步的根本 她讓祖國核技術進步50年,卻神秘消失,丈夫:我30年不知她在哪
魯迅曾在1934年創作的雜文里提到「中國的脊樑」,他形容那些人會埋頭苦幹,會為國為民犧牲自己利益,所以中國人從未失掉自信力。就在魯迅這篇文章發表出來的同一年,有個女孩從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了。
女孩的名字叫王承書。王承書的一生不愧於魯迅筆下「中國的脊樑」,為了祖國的科研工作進步,她付出無數心血和汗水,讓祖國核技術進步50年,自己卻隱姓埋名,神秘消失了很久,現在能記住她的年輕人已經很少了。
清朝滅亡時,王承書剛剛出生。她的家族世代有名望,且家境殷實,書香氣息很濃,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王承書卻並不愛詩詞文學,只愛自然科學知識,雖然讀書時常常生病休養,但該學的功課,她一點也沒落下。18歲那年,王承書進入燕京大學物理班。
當時班上還有12個男生,王承書是「萬綠叢中一點紅」,走到哪都格外引人注目。更令人佩服的是,王承書的成績力壓其他人一頭,頗有「巾幗不讓鬚眉」氣勢。隨後她拿下碩士學位,留校任教,直到抗戰爆發她才被迫南下。
南下後,27歲的王承書嫁給了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張文裕。王承書和丈夫可謂志趣相投,早在結婚前,張文裕就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核物理研究,拿到了博士學位。結婚後,張文裕也鼓勵妻子繼續進步,於是王承書於1941年飛往美國攻讀物理系博士。
張文裕也跟著一起去了美國,擔任知名大學的研究教授。而王承書拿到博士學位後也進入美國高級研究所工作,以至於他們想回國時,面臨了重重阻礙。王承書先將有關資料分成300多份,陸續寄往中國,隨後與丈夫克服困難,於1956年返回了祖國懷抱。
回國後,王承書馬上投身物理研究工作,1958年,她接到給研究所分配的大學生講鈾同位素分離理論課程的任務,王承書並不熟悉這些,她一邊學一邊講,常常告訴這些後輩切記理論聯繫實際。到60年代初,王承書又改做鈾同位素分離工作。
因為任務的特殊性,王承書只能隱姓埋名,在艱難條件下搞自己之前從未做過的研究,所幸研究有成,她所在的團隊提取出了原子彈裝料必需的高濃鈾,就在那一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但王承書並沒有因此放鬆,她繼續擔任研製大型擴散機工作的總設計師,又主動申請培育核物理研究人才,整天往返於核工廠與科研單位做指導。在物理界,王承書這個名字神秘消失30多年,她的丈夫也從事核物理研究,但兩人很少碰面,丈夫也不清楚王承書具體的去向。
兩人都成為了中科院院士,但他們家裡沒有任何高檔傢具,只有3個普通的書櫃以及40立升的冰箱等。他們將後半生全部奉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又把家裡的積蓄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不給兒女留一分錢。1992年,張文裕去世,兩年後王承書也在北京離世,享年82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