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 刘备临终前,反复叮嘱一件事,诸葛亮却没有重视,结果酿成大祸

刘备临终前,反复叮嘱一件事,诸葛亮却没有重视,结果酿成大祸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道理世人都明白,却由于各种原因,具有长远眼光之人很少。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便聪明绝顶、近乎于神的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情况。刘备伐吴失败后悲愤交加,带着遗憾驾崩于白帝城,临终前反复叮嘱一件事,诸葛亮却没有重视,结果酿成大祸。
如今有些人对三国历史一知半解者,质疑诸葛亮的才能,甚至不屑一顾,认为他三国谋臣当中进不了前五,完全是演义神化的人物,其实这是对诸葛亮极大的误解与不公。唐代评选出的武庙十哲,诸葛亮赫然在列,与白起、张良等大咖齐名。
刘备凭借汉室后裔的光环,招揽一大批人才,武将方面有关羽、张飞、赵云等,谋臣却是短板,基本只有诸葛亮一人撑着。随着刘备的地盘越来越大,仅靠诸葛亮一人显然不够,虽然后来庞统和法正入伙,不过二人命太短,诸葛亮只能竭尽全力顶着。
转眼间诸葛亮已经奔四了,不得不考虑身后事,万一自己哪天去世,需要为蜀国留下堪当大用的人才,于是开始培养接班人。经过一番深思,诸葛亮觉得马谡天赋不错,不仅能说会道,对兵法也独到领悟,史书称赞道:“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从此以后,诸葛亮时常把马谡叫到身边,进行悉心培养,并找机会对他考核,马谡明白丞相用意,自然就非常努力,逐渐取得诸葛亮信任。然而,在刘备看来,马谡虽然颇具口才,能力却并不出众,充其量是擅长吹牛皮,跟纸上谈兵的赵括属于一类人。
刘备一向很尊重诸葛亮,关于马谡的事情,一直看破不说破,毕竟马谡没犯错,如果刘备只靠感觉对他予以否定,难免惹得诸葛亮不开心。刘备病重时,连夜将远在成都的诸葛亮、李严和阿斗叫来,让阿斗以后好好听诸葛亮的话,不要像以前那般贪玩。
李严和阿斗出去后,刘备紧握着诸葛亮的手,说出藏在心里始终不好开口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通过刘备的眼神,能够看出他提出这件事绝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诸葛亮连连点头,表示一定铭记在心。
虽然答应了刘备,日后不会太器重马谡,这只是诸葛亮为安慰先主的权宜之计,依然将马谡当作最合适的接班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把先主临终叮嘱忘得一干二净,居然让马谡驻守战略要地街亭,结果酿成大祸,导致战事失利。由此可见,刘备辨别人才的眼光的确不简单。
相关文章
- 刘备防诸葛亮吗 诸葛亮三次试探刘备的故事
-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 司马炎神话诸葛亮可不是因为诸葛亮的忠心,他是另有目的
- 赵子龙为什么对刘备忠心耿耿 唯一活過整個三國的大將,對劉備忠心耿耿,卻成爲後人口中的笑柄
- 赵子龙为什么对刘备忠心耿耿 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刘封,其真实死因是什么?
-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 刘备临终前,反复叮嘱一件事,诸葛亮却没有重视,结果酿成大祸
-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 对诸葛亮最忠心的将领,至死都在执行诸葛亮的计划,不是赵云!
-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什么国 诸葛亮为什么甘愿辅佐刘备,而不是自己起兵争夺天下呢?
- 赵子龙为什么对刘备忠心耿耿 赵云一生忠心耿耿,征战四方 刘备称帝后为什么不愿意封他为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