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伍若兰――为掩护dz和部队英勇就义

火烧 2022-10-07 08:25:07 1052
伍若兰――为掩护dz和部队英勇就义 我的姑姑伍若兰1906年出生于耒阳县一户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当时著名的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三师”),从那年起,她便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中。192
伍若兰――为掩护dz和部队英勇就义

伍若兰――为掩护dz和部队英勇就义  

我的姑姑伍若兰1906年出生于耒阳县一户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当时著名的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三师”),从那年起,她便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中。1929年,她为了掩护丈夫dz和红四军军部撤退,英勇牺牲,年仅23岁。
1962年
dz元帅重上井冈山时曾赋诗一首,表达对爱妻的怀念:
《咏兰》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虽然我从未见过姑姑,但打小就听我的上一辈人讲了很多关于她的轶事。在她短短6年的革命生涯中,只要是姑姑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提到她的名字,几乎是无人不晓。在大家眼里,姑姑是个奇女子能文能武,文能编写通俗易懂的革命歌谣,武能双手打枪,百发百中。
她死活不肯裹小脚
姑姑从小就是个性格刚强的孩子。我母亲告诉我,那时候女子都要裹小脚,姑姑死活不肯,裹布缠上去了就被她拆掉,如此翻来覆去好几次,爷爷发话了:“不裹就算了,随她去吧!”
事实上,姑姑之所以能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和她从8岁起就开始接受教育以及当时家庭的开明环境有关。我爷爷是教书先生,一直鼓励和支持家里的女子去读书,而奶奶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同情穷苦人家。小时候,逢年过节,奶奶就让我们给穷人家送粮食、送菜、送油。其实,那时我们家并不富裕,因为子女多,每次吃饭都是“先来后到”制:先来的能吃饱,后到的吃就吃不饱。我母亲是大嫂,负责做饭,等她干完活,桌上的饭菜几乎被扫光了。
姑姑在爷爷奶奶的熏陶下,自然也非常同情穷苦的老百姓。1924年,她从耒阳县女子职业学校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女三师”。当时,“男三师”和“女三师”是湘南地区最高学府,最进步的学校。以至于当时国民党给“三师”的评价是:“匪”患无穷!姑姑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全村人把她“抢”回来
考入“女三师”时,姑姑年仅18岁,她的革命历程从此开始。每逢学校放假,姑姑就回到老家搞宣传工作,她写得一手好字,经常写一些标语,拿到县城去张贴。我的姐姐曾对我说,她9岁时常跟着姑姑,提着浆糊桶,悄悄地到县城里去张贴标语。
从“女三师”毕业后,姑姑就一直在耒阳县委工作。她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给农民办夜校,组织妇女学文化,宣讲革命道理,还自己编歌谣,其中有则流传颇广的作品这样写道:如今世道大不公,富的富来穷的穷,富人高楼饮美酒,穷人赤膊喝北风。姑姑鼓励妇女,不要光围着灶台转,要学文化、学知识。
1927年4月,国民党在全国发动了反革命政变。5月,湖南省的反动派在长沙制造了“马日事变”,在全省疯狂迫害共产党人,姑姑也被悬赏通缉,她只能把工作转入地下。好几次危急关头,她都是在亲友和群众的掩护下脱险的。
我的二叔在县城的国民党政府当官,有一天他偷偷回来报信,让姑姑赶紧逃。姑姑逃走后,我二叔因为这事,在南京坐了3年牢。
还有一次,姑姑因被同学出卖,被反动派抓住了。当时她在村里威望极高,全村的人知道后,都拿着钉耙、锄头出来和反动派对峙,由于对方人不够多,迫于压力,最后姑姑被大伙儿“抢”了回来。
与dz相识相爱
1928年初,对我姑姑来说,是她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在年初的湘南起义中,她与dz相识。1928年1月,dz、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来到了湘南。3天后,耒阳县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姑姑在妇女部负责宣传工作,后来又被调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负责宣传工作。
姑姑和dz的爱情故事,很多文学作品都有涉及,而我所了解到的“版本”是:有一天,dz看到祠堂门口姑姑手书的标语,夸奖说:“笔力好!内容也好!”便向耒阳县的领导打听作者是谁。在热心人的引见下,姑姑和dz相识了。
1928年3月,两人在耒阳结婚。姑姑和dz的结合,与其说是很多人促成的,不如说是“志同道合”的结果。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0岁,但是两人身上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又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在远离家庭的求学过程中,接受了革命思想并走上革命道路。
我的父亲回忆说,你的姑姑和dz的婚姻大事,起先并没有和家里“汇报”。婚后有一天,姑姑回家看爷爷奶奶,奶奶问她:“听说你和dz结婚了?”姑姑一听,脸“唰”地红了,没作回答。
他们婚后一个月,即1928年4月,dz、陈毅率领湘南起义军一万多人上了井冈山,和md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姑姑被任命为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临上井冈山之前,她对我父亲说:“哥,父母靠你照顾了,我是回不来了。你们不要害怕,不就是一个死么!”没想到竟然一语成谶。至今,姑姑当年婚房内的梳妆台,还留在耒阳的博物馆里。
姑姑走后,家里人发现,我的小叔不见了。原来,当年部队上井冈山时,湘南地区几万老百姓都跟着去了,其中也包括耒阳的老百姓。有一天,部队半途休息时,姑姑在群众队伍中发现了自己的弟弟。“你怎么来了?不行!你得回去!”姑姑不由分说,就把自己的弟弟赶回了家,一是因为我小叔当年年纪太小,二是因为家里还需要有人照顾。
战友称她“双枪女侠”
前面说过,姑姑当年在耒阳是个“名人”。上了井冈山后,姑姑也很快“出名”了。首先是因为她出色的宣传工作。当时,根据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关于在各县开展土地革命的指示,姑姑带领宣传队深入宁冈塘南村,开展分田运动。她要求宣传队员深入到贫苦农户中去,帮助群众劈柴挑水,洗衣做饭,和群众融合在一起,进行发动群众和调查研究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惩处了村里作恶多端的土豪劣绅,把获得的粮食和土地分给农民。
井冈山上的博物馆内,现在还留有当年分田用的插标,还有姑姑亲手连夜赶出来的红四军军部的命令、文告等。据一些老红军指证,当年朱毛会师时候的会议记录,也是姑姑写的,当然这个说法还需进一步证实。
为了适应险恶的战争环境,姑姑还练就了双手打枪的本领。她说过,要是在战斗中右手被打伤了,左手照样能杀敌。她枪法出众,战友们私下都叫她“双枪女侠”。执行任务时的姑姑,身挎双枪,手里握着一支毛笔,英姿飒爽,颇有儒将风范。
掩护部队受伤被俘
1929年1月,蒋介石纠集湘赣两省6个旅3万多人向井冈山进攻。dz、md带领红四军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运动游击。  1929年1月14日,姑姑跟随dz和3000多名红四军官兵离开井冈山。在转战途中,敌人对红四军穷追不舍。有时,急行的红四军和追击的敌人之间相距只差十几公里。
1929年2月2日,在江西寻乌县的一个村子,天还没亮,敌人的追兵赶到了。战斗十分惨烈,敌人倚仗兵力优势围追堵截。为了摆脱敌人纠缠,掩护dz和军部,姑姑带领警卫排边打边退。当时,姑姑的腿上中了弹,没法走了,但她坚决不投降,趴在地上狙击敌人,来一个打一个。最后,敌人从她身后绕过来,用枪托把她打得头破血流。
姑姑被俘后,敌人一开始并不知道她的身份,后来却被另一个被俘的战士指认:“这是我们军长的妻子!”
敌人对他施以重刑,但刚强的姑姑宁死不屈。 2月12日,姑姑在赣州被国民党残忍杀害,年仅23岁。更令人发指的是,敌人还将她的头颅挂在赣州城示众。
敌方士兵夸她顽强
姑姑英勇就义的经过,我们还是从解放前曾驻扎在老家的国民党士兵那里得知的。
当时有个国民党士兵问我们:“你们家是不是有一个叫伍若兰的?”全家人很害怕,都不敢承认。
没想到这个士兵接着说:“这个伍若兰可真是顽强,我们用竹签扎她的手,把她吊起来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她都不低头。问她红军在哪里。她说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要她投降,她却说:‘要我投降,除非赣江水倒流!
我们默默地听着,心里很难受!虽然姑姑在临上井冈山前,就跟我们说过:“砍头了不得了,我有心理准备!”可我们仍希望,这个人是在胡说。
当时通讯落后信息不通,直到 2月17日,dz才从报纸上看到妻子牺牲的消息。他们没有孩子,dz手里只有姑姑亲手做的一双布鞋。在粟裕的回忆录中提到,听说妻子被俘时,dz心里就明白凶多吉少,因为他了解妻子的性格,知道她是宁死也不会投降的。dz什么都没说,他拿着这双鞋,独自一人走进了树林里。
姑姑牺牲时,她和dz结婚还未满一年,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dz曾经向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如此介绍:“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
坊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dz1962年重上井冈山,临下山时,他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了一盆“井冈兰”。
(徐轶汝整理  感谢dz胞妹朱九香的孙女 刘克明女士提供材料)
部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