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出自哪部著作 “杜陵”一词出自什么典故
“杜陵”一词出自什么典故
1、“杜陵”典故:
史籍中明确标明籍贯在杜陵的名家,最早者当数秦代的程邈。
程邈字元岑,下杜即今少陵原畔杜曲人。
他原为杜县抄写文书的隶人(胥吏),受职业影响,喜爱研究文字,后因触犯律令,被捕入狱。
秦代统一文字,通用小篆,书写麻烦,难于速成。
程邈在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小篆”(《法书要录·书断》),潜心整理出比小篆简便易书的文字3000多个,上奏朝廷。
秦始皇看到后非常高兴,命令颁布施行。
这些文字出自隶人之手,故称“秦隶”。
西汉时,秦隶经过发展,改象形为笔画,改圆转笔画为方折,成为一种全新的书体,就是“汉隶”。
从小篆到秦隶、汉隶,是中国文字演进史上一次最重大最深刻的变革,史称“隶变”。
程邈作为一位文字学家,在这次变革中处于前驱地位,功不可没。
西汉建都长安,特别是杜陵县设置以后,杜陵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
当地杜氏家庭,乃西周杜伯国的后裔,涌现出了御史大夫杜延年、议郎杜钦等名臣。
韦氏从东方邹地(今山东邹县)徙至杜陵,逐渐繁衍成为名门望族,韦贤和韦玄成父子均官至丞相。
杜陵的张氏、苏氏家族也很有名。
张氏家族出了法学家张汤、军事家张安世;苏氏家族出了军事家苏建、爱国志士苏武。
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以中郎将身份,率领使团出使匈奴。
匈奴单于为达到政治目的,将他扣押并诱逼其投降。
苏武热爱祖国,宁死不屈,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匈奴单于恼羞成怒,把他放逐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整整十九年,过着非人的生活,直到汉昭帝时方回到长安。
唐代诗人陈羽有诗称颂苏武的品格:“天山西北居延海,沙塞重重不见春。
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
”(《读苏属国传》)此外,名儒萧望之、名将冯奉世、学者田何、外戚大臣王商和史高等,也是杜陵人。
从王莽新朝到北朝,杜陵县曾改名饶安县、杜县、杜城县。
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并入长安县和万年县。
东汉时,杜陵出了位书法家杜操,善用草书上奏章,世称“章草”。
西晋时,杜陵出了位杰出的军事家和史学家杜预。
杜预字元凯,博学多谋,率兵参加伐吴战争,屡战屡胜,因此获得“杜武库”的美名。
他喜爱和研究《左传》成癖,自号“《左传》癖”,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一书,是流传后世的最早《左传》注本。
唐代建都长安,杜陵更是名家辈出。

杜氏家族共出了十位宰相,其中最著名者是杜如晦和杜佑。
杜如晦字克明,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忠心辅佐唐太宗,为创建“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杜佑字君卿,长期主持财政事项,卓有建树。
而且用30年时间,著成《通典》200卷,为中国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巨著。
诗圣杜甫的祖籍在杜陵。
诗人杜牧和杜光庭,则是地道的杜陵人。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诗、赋、文俱佳,作品《过华清宫绝句》《江南春》《泊秦淮》《清明》《山行》《阿房宫赋》等,脍炙人口,世代流传。
韦氏家族也很显赫,韦巨源、韦安石、韦处厚等均任宰相,韦述为史学家,韦元添和韦偃为著名画家,韦应物和韦庄为著名诗人。
当时,杜氏、韦氏家族分居樊川的杜曲、韦曲一带,对于李唐王朝的政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故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
唐代“京兆长安”、“京兆万年”,实际上是包含了原先的杜陵县的。
杜陵产生过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含诗人)、艺术家、史学家、文字学家等,堪称名家的摇篮。
它为光辉灿烂的汉唐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词语拼音:
[ dù líng ]
3、词语解释:
(1)地名。
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南。
古为 杜伯国 。
秦 置 杜县 , 汉宣帝 筑陵于东原上,因名 杜陵 。
并改 杜县 为 杜陵县 。
晋 曰 杜城县 , 北魏 曰 杜县 , 北周 废。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挟弹飞鹰 杜陵 北,探丸借客 渭桥 西。
” 唐 白居易 《新乐府·杜陵叟》:“ 杜陵 叟, 杜陵 居,岁种薄田一顷馀。
” 宋 张先 《更漏子》词:“ 杜陵 春, 秦 树晚,伤别更堪临远。”
(2) 汉 宣帝 陵墓。
《汉书·元帝纪》:“ 初元 元年春正月辛丑, 孝宣皇帝 葬 杜陵 。
”《三辅黄图·陵墓》:“ 宣帝 杜陵 ,在 长安 城南五十里。
帝在民间时,好游 鄠 杜 间,故葬此。”
(3)指 唐 杜甫 。
宋 戴复古 《答杜子野主簿》诗:“ 杜陵 之后有孙子,自守诗家法度严。
” 明 郑昂 《感怀》诗:“ 王粲 凄凉仍去国, 杜陵 老大竟飘蓬。
” 清 孙枝蔚 《同程穆倩访周元亮司农》诗:“ 杜陵 仍作客, 曹霸 可无诗。
”参见“ 杜陵野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