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 李自成姚雪垠,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吗
李自成姚雪垠,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吗
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吗
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不是正史,《李自成》基本上是姚雪垠根据历史史实写作的历史小说,在环境烘托、人物塑造上加入文学语言,同时为了符合小说创作的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文学创作,也更能提起读者的兴趣。
《李自成》第一部和第二部最为成功,不断是在情节的连贯性、小说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等方面,均体现了老一代作家认真严谨的学风,是中国历史小说上的经典之作。
扩展资料
《李自成》是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共有五卷,出版于1963—1999年。
《李自成》讲述李自成率起义军转战各地,受到明朝总督洪承畴的围剿,在潼关南原突围到商洛山中重整旗鼓,制止了石门谷哗变,粉碎了官军围剿。李自成要求与张献忠联合未果,张反欲火并李自成。
为保存实力,李自成分兵潜伏于郧阳山中积极经营;冬天,乘中原官兵空虚,疾驰河南,饥民从之如流,又拜宋献策为军师,收杞县举人李岩,随即破洛阳,杀福王,声势大振。起义军领袖罗如才亦离开张献忠与李自成合营,奉李为盟主。
他们在河南击溃明军主力,三次进攻开封;战绩辉煌,但也暴露不少弱点,孕育了最终失败的因素。作品细腻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张献忠、崇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自成 (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

姚雪垠靠什么写成《李自成》
创作《李自成》的源泉
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邓县九龙乡姚营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他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由此激发了想象力和文学兴趣。 邓县地处豫西南,环境闭塞落后,水旱灾害与瘟疫频仍。加上封建军阀压迫,农民无以为生,或外出逃荒,或铤而走险。姚雪垠9岁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烧光,从此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县后街居住。在县城里,先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背诵过大量古文并习作文言。暇时爱听艺人说《施公案》、《彭公案》、《三国志演义》等书。 据《邓州市志》载,李自成曾三次过邓州,其中最后一次是1645年3月,在清军追击下,李自成残部从邓州西南下,一部分是从姚雪垠的家乡姚营村路过的,因而留下了大量关于李自成的民间故事。姚雪垠是听着李自成的故事度过幼年的,这也是他后来创作小说《李自成》的源泉。姚老说:“我幼年时听到李闯王的故事都是诬蔑李自成的,说他在河南杀得十字路上,搁金元宝没有人拾。大顺朝迅速灭亡,统治阶级把他当‘流贼’看待,在野史和戏曲中充满颠倒黑白的侮辱之词。我要做的工作就是还历史的本来面貌,不是盲目随着前人的脚印走,否则就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今人。” 创作《李自成》的体验 1924年秋,14岁的姚雪垠和二哥在信阳读中学,假期回家,走到驻马店开始步行,在泌阳县突然遇上了土匪,他们被绑架做了“肉票”,从此开始了土匪生活。后来,有个叫王三少的杆子要姚雪垠做干儿子,姚雪垠只好答应。王三少离开后,土匪薛二少又看中了姚雪垠,他只好再做干儿子。后来,这股土匪被打散了,薛二少派人把姚雪垠送回老家邓县家中。姚雪垠在土匪中生活了一百多天,他看到了土匪们的抢劫、烧房、杀人,看到了土匪们由小到大的发展,看到了土匪间讲义气,作战勇敢,看到了土匪与军阀间的争斗和激烈战斗。这一切都增强了对农民起义军感性生活的认识。后来创作的长篇小说《长夜》,就是写的这些生活。 正因为有过土匪和军旅生活的阅历和体验,姚雪垠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写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是姚雪垠创造《李自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创作《李自成》的功力 1929年夏,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与此同时,在《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的笔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和其他作品,这些小说写了下层劳动者受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表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1931年暑假,他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学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书、编辑为生。到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发表了10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内地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图景,和被压迫者奋力反抗的斗争画面。此外,他编过《大陆文艺》、《今日》两种刊物,在《芒种》、《申报》上发表杂感,还刊出散文、散文诗、文学论文多篇。由于受文艺大众化、大众语讨论的影响,1936年曾收集家乡口语,编为《南阳语汇》。 1938年春,姚雪垠去武汉,不久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在《自由中国》、《文艺阵地》上发表短篇小说《白龙港》、《差半车麦秸》。次年又在《文艺新闻》上刊出气氛悲壮的《红灯笼的故事》。后两篇曾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并被译为英、俄文。《差半车麦秸》和稍后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之所以受到文学界的重视,是因为成功地运用活泼生动的群众口语,写出了农民在抗战中的觉醒与变化。1939年起,姚雪垠在辗转鄂、皖、蜀等地的过程中,以主要精力创作中长篇小说,写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新苗》、《重逢》等。这个时期,他也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如《论现阶段的文学主题》、《通俗文艺短论》、《文艺反映论》、《屈原的文学遗产》等,其中一部分曾集为《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一书出版。此外,还印行了《M站》、《春到前线》、《差半车麦秸》等短篇集。 抗战胜利前后,姚雪垠转向故乡与童年的题材,完成了自传性长篇小说《长夜》,并写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运》、《大嫂》等一组散文。《长夜》以20年代军阀混战时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李水沫这支土匪队伍的传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出许多农民在破产和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身上蕴藏着反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在力量。 1948年以后,姚雪垠先在高行农业学校,继在私立大夏大学教书,同时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这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 另外,姚雪垠有两次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书籍,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一次是1925年,邓州人胡宾周是二品道员,购买了十余万册书运回邓州,建了座公共图书馆,姚雪垠从中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另一次是1931年,姚雪垠到北平,在北平图书馆夜以继日的苦读,丰富了历史知识。这些历史知识和文学基础,是后来创造长篇历史小说不可缺少的功力。 创作《李自成》的成因 1932年,22岁的姚雪垠因失业住在开封,经常到河南省图书馆(龙亭湖畔二曾祠内)去看书,他看书比较杂,但较多的是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一天,他偶然发现记载李自成三次攻打开封的两本书,一是李光壂的《守汴日志》,二是周在浚的《大梁守城记》。这两本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不能忘怀。这是姚老接触明末农民战争史料之始。 抗战时期,他又接触到一些明末史料,开始动念写明末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但力与心违,徒怀虚愿。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上海的大学里教书,着手研究明代以东厂和锦衣卫为镇压工具的“特务政治”,写了不少笔记,还发表了一篇历史论文《明代的锦衣卫》。同时他开始研究崇祯及其家族的政治生活,从明武宗研究起,还曾以《崇祯皇帝》为题撰写论文,这一切为他后来在小说中描写崇祯皇帝的生活、性格和必然亡国的历史命运,奠定了基础。李自成三打开封和所得史料是创作《李自成》的最终成因。 创作《李自成》的动力 姚雪垠从1957年起创作《李自成》,到病逝前的1999年还在创作第五卷,历时42年。 姚老说:“1957年我被打成‘右派’,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写《李自成》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书于1963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在社会上立刻引起轰动,很快被判为大毒草,那些肯定过这部书的领导人都有一条罪状:包庇老右派姚雪垠,吹捧大毒草《李自成》。那时,抄家焚书在蔓延,随时都可能延及他家。正在这个时候,一道‘最高指示’救了《李自成》。1966年7月,md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看见王任重列席,将他叫到身边,指示道:‘姚雪垠的《李自成》分上下两册,上册我已经看了,写得不错。你赶快通知武汉市,对他加以保护,让他把书写完。’第二天早晨,王任重即打电话向武汉市第一书记宋侃夫传达‘最高指示’。这一指示既挽救了《李自成》,也保护了我的生命,使我免遭揪斗游行、打伤、关押,只是被抄了一次家,所幸的是稿子、卡片、大量藏书没遭被毁、被烧的厄运。” 姚老在“文革”中曾经给md写信,md对他的信作了批示。md当时患病很久,又患眼疾,他看了姚老的信后,立即用铅笔在胡乔木转信的报告上批道: 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 md 十一月二日“md适时地指示保护我,特别是要我将《李自成》一书写完,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在我的一生中却是一件大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一件大事。我终于在1975年12月下旬从武汉来到北京,从事《李自成》的创作。”姚雪垠写的《李自成》有多少本
李自成
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展开 《李自成》是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共有五卷,出版于1963—1999年。 《李自成》讲述李自成率起义军转战各地,受到明朝总督洪承畴的围剿,在潼关南原突围到商洛山中重整旗鼓,制止了石门谷哗变,粉碎了官军围剿。李自成要求与张献忠联合未果,张反欲火并李自成。为保存实力,李自成分兵潜伏于郧阳山中积极经营;冬天,乘中原官兵空虚,疾驰河南,饥民从之如流,又拜宋献策为军师,收杞县举人李岩,随即破洛阳,杀福王,声势大振。起义军领袖罗如才亦离开张献忠与李自成合营,奉李为盟主。他们在河南击溃明军主力,三次进攻开封;战绩辉煌,但也暴露不少弱点,孕育了最终失败的因素。作品细腻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张献忠、崇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1]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的内容,有史实依据吗?
《李自成》是姚雪垠史学准备、生活积累、理论素养、艺术经验各方面集大成的产物,是几十年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正因为这样,《李自成》第1卷在60年代前期出版后深得好评;第2卷曾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第1卷译成日文后,荣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英、法文译本或节译本也正在译印中。
《李自成》一书是在近30余年中陆续创作成的,其间难免有文思不属之处,若干笔墨还有失之拖沓或现代化等缺点。作者生前表示待全书完成后,将统一再作修改,最后定稿。 然而,1999年4月作者却匆匆离世,只留给了人们由他本人在病榻上口述,再由家人整理完成的《李自成》第四、五卷(出版于1999年8月)。姚雪垠写的《李自成》有多少卷?
姚雪垠老先生的《李自成》一共是五卷。你朋友家8本的是1977年出版的三卷:第一卷上下册,第二卷上中下册,第三卷上中下册?问下不就知道了?还有人文的10卷本和长江出版社的4卷精补本。卷数是五卷,至于印多少本是版本不同。
想听听大家如何评价姚雪垠的《李自成》
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全书300余万字,自1957年10月动笔,历时42年完成,《李自成》的规模之大、创作时问之长。反映社会生活之广、刻画各阶层人物之多,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部是罕见的。小说着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语言形象生动、准确鲜明,以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开创性贡献享誉中外,被公认为是“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巨著。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写了什么故事?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描写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并从中总结了其最终失败的历史经验。小说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为中心,力图展示出一部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采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以及农民起义军内部矛盾等多条矛盾线索即复线的形式,把笔墨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领域,全面系统地反映“天崩地裂”时代的历史巨变,艺术地探索和表现了一个政权的衰败、农民起义力量的兴盛覆灭等历史规律。小说整体视野开阔、色彩斑斓丰富、布局大气稳重、注重协调平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全书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三百人之多,“从皇帝后妃到豪绅役吏,从义军将士到巫婆乞儿,从绿林好汉到商贾市贩,三教九流,各式人等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晚明社会人物全景图,而且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突出。在艺术结构上,作品采取“单元共同体”的组合方式,但都有机地服务于中心事件。在叙事描写上,追求历史事件与社会风俗面貌的结合,语言上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也有观点认为,《李自成》虽然是一部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但在写作观念和叙事方式上,与同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不无相似之处,即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解剖”封建社会。从另一个角度阐明gcdzg领导的人民革命和人民解放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正确性和合理性。
真实(47)事实(3)相关文章
- 闯王李自成做了几天皇帝 李自成属对
-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呢 潼关大战之前,李自成大军在洛川停留整整十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 李自成的真实历史 李自成攻克京城后,他第一件事做的什么?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 灌肠后不排便怎么办 淨發灌腸排便:看李自成如何吃活人
- 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 李自成姚雪垠,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吗
- 崇祯 李自成 崇祯帝死后李自成是怎么对待他的尸体的?
- 李自成女儿 李自成杀死一位明朝武将,此人妻子带着20个女兵,跟李自成拼命
- 李自成的大顺为什么败得快 李自成兵败后,他手下两位精通奇门遁甲,无所不能的谋士去哪了?
-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呢 崇祯皇帝死后是怎么安葬的?丧葬费仅233两
- 李自成为什么注定失败 解析李自成的失败:常见的五个原因非根本,失掉「 ”官”心才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