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精髓 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老子》一书博大精深,其蜇学体系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伸展到政治论,具体内容如下:
1.宇宙论
宇宙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老子的宇宙论包括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变化三方面:宇宙的本源。宇宙论是老子哲学的基础,而宇宙的本源论,则是宇宙论的中心。他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他又认为:遒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随之子,象帝之先这个道,就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这是老子的伟
大发现。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涵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定义:
①道是无
老子认为,道没有颜色,视之不见;道没有声音,听之不闻;道没有味道,淡乎其无味;道没有形体,搏之不得;道无始无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总之,道没有形状,不是人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所以它复归于万物,这种东西就叫它无。这样的无是一种实存。道是无,是绝对的无,却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常道。常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名,可以用来命名的名,就不是常名。常名是不可以用来命名的。任何一种名言,都是一种规定,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任何一种具体事物和道理,都是可以用名言规定的。但是对于常道却是不可以用名言规定的,一旦有所规定,它就不是常道了。老子说:道常无名,道隐无名。然而不给它一个名。;部《道德经》就无从写起,因此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因为道是无,不是任何有形的具体事物,不包含差别和矛盾,没有任何规定,所以老子又称之为一。这个一是一而不分的意思。老子还用朴形容道,即所谓无名之朴。朴散则为器,一块木头什么也不是,经过加工才成为桌椅板k之类的东西。道不是有形的具体事物,经过分化才生出万物。正因为道空虚浑融,才能尽稽万物之理,才能化全宇宙万物,如果有常操,怎么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呢?
②道是无有的统一
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无有统一的道,犹如魔术师所有的奇妙的箱子,那个箱子一无所有,但却可以从中:变幻出形形色色的事物。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言始,是就万物开始来说的,开始是无,然后才有万物。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意味着从常无的角度观察道始万物的奥妙。所谓妙,提道的分化,即由无而有的妙用。有言母,是就化成万物来说的,没有有的一般,就不可能有万物。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指从常有的角度观察道成万物的归终。万物与道相始终,万物由道而始,由道而成,背离了道,万物就是走向死亡。因此老子说慎终知始,则无败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单纯的无或单纯的有,都不能说明万物的始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与有两者没有时间先后,而是一同出现而名称不同,两者都叫做玄,都超现象,超感觉,深远莫测。万物由无而有,即玄而又玄,即所谓的众妙之门,千差万别的万物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在老子看来,凡有形有象的东西,都是有限的,只有无边无际地虚无,不管怎样装,也装不满。就是虚无中可以容纳无限的有,即在无中潜存着有。老子用形象的语言说明有限和无限的性质和作用,并用以论证天地万物的起源。在老子看来,有形的具体事物是有限的,因而不能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只有那无限的道,因为没有任何局限性,才能成为万物的根源。
③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由无而有,是就万物产生所说,同时也是就万物存在说的,有无就一定有有的存在,也就是说,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万物得道则有其本质,就存在;失道则失其本质,就不存在。
《老子》书指出物极是一种不祥之兆,七十六章指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不强则兵。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九章中又指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事物不能发展到极端,发展到极端,是违背道的,就会走向衰亡。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到极端,将失去其本质,失去其存在的根据。
老子一方面反对极端的发展(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去甚,去奢、去泰。另一方面,复归于道,或回到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也就是说,万物不能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为存在,必须以道为自己存在的根据。
虽然道使万物产生、繁殖、成长、发育、结果、成熟,但又不据为己有,不恃^为己功,不主宰它们。有而不有,所在才有有,称为玄德。玄德与德是有区别的,得道谓之德,得而不得才叫玄德。玄德和上德、常得是一个意思。要想得而不失,必须作到玄德。《老子》书中三十八章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告诉我们,上德之人不以得为得,因此便有德。下德之人以得为得,因此便无德。按照老子的逻辑,有形的具体事物是有限的,因而自身没有存在的根据,只有没有任何规定因而也没有任何局限的无,也就是道,才能规定万物的存在。老子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道来,不是就一类事物思考的,而是把世界当做一个整体思考的。任何一种抽象都包括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所谓否定,就是超出一切形象,否定一切个别性或差异性,这样便得出了一个绝对的无;所谓肯定,就是肯定一切,肯定一切存在,这样便得出了一个有的一般,一个绝对的有。道是无有的统一,万物由无到有。
《老子》书在两处地方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一辞,但在很多地方解说其道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取天下(四十八章广)。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包括天道与人道两方面。天何言哉,就天道的无为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就天道的无不为说。夫何为哉,就人道的无为说;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就人道的无不为’’说。人道效法乎天道,人道毕竟与天道有别,天道无为,顺乎自然,人道无为,求其顺乎自然,所以人道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为无为了。老子以无为说明天道,以无不为说明人道,而以无不为说明天道无为与人道为无为的效果。这就是老子书的道法自然的中心思想之所在。
宇宙的生成。道是宇宙的本源,这本源指的是道体,至于道如何创生万物,以及万物创生后的变化,则是指道的用。就生成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的本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一应该是有。有并非具体的事物。第一章说: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由混沌状态演化而成一气,由一气演化而成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和气,然后万物于是逐渐形成。这就是宇宙生成的过程。无与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又是相连续的,无乃蕴涵着无限的有。老子用无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

道创万物之后,即与万物同体,内存于万物之中,衣养覆育着万物。不过,内存于万物之中的道,不叫做道,而叫做德。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和德只有体与用的分别,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德是道显现于万物者,万物得之于道的就是德。道虽生化万物,覆育万物,完全没有私心,而是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为道因自然,它才得到万物推崇、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创生万物的原则。正因为它一切都顺乎自然,毫无企图,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
宇宙的变化。道不但创生万物,也衣养万物;而且这种创生衣养,完全顺乎自然,丝毫没有自私或勉强之意味。至于万物生立与否,全在乎能否自展道性。所以,就物来说,便必须法道、从道。所谓法道、从道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万物法道、从道是不得不然,不是其意愿,因为宇宙万物根本就是为道所生养覆育,不能离开道而自由演变。道即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同时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这个变化的法则就是反者道之动。反这一范畴,贯穿《老子》全部书中。反字说明了老子对事物对立面及其相反相成作用及循环往复规律的重视。对立的关系,说明相反的含义,对立复归于统一的关系学说明转化的含义3两者都能推动道的作用。老子处处从对立的关系里观察事物。老子以为道体自身独立超然,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
《老子》第二章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在此特别指出宇宙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的道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还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才,善人之资。老子除了强调宇宙万物无不相反对立外,还尤其重视负面的、反面的价值。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老子认为全、直、盈、新就在曲、枉、洼、敝之中,而常人不易于发现此道理。他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说,不争先则身先,不有其身则身存。后其身、外其身都是谦让不争的表现,而其基础则在于无私3谦让退后,反而能得到爱戴;舍已为人,反而能身受其益。老子要人表现柔弱、愚鲁、教人无为、无我、无欲、居下、退后、清虚、自然、无知、抱朴,要人居于反面,因为反面才是达到正面的捷径。老子的哲学被人们称为弱道哲学。
相反相成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但这个法则的极致,还在于循环反复。因为道周流不息,回运不已,才能成就绵延不尽的生命,才能成为万物依循的常规。宇宙万物由道所产生,最后也要返回它们的本源一一道。这就好象花叶由根而生,最后复归于根,波涛生于水,最后复归于水。万物生于道。老死又回归于道。物是动的,道是静的,所以归根叫做静。静即是始点,又是终点。所谓始点,就是说它是万物之命根;所谓终点,就是说万物又回到它的命根。这如同草木由种发芽、生枝、展叶、开花、结果,又回到种,周而复始,循环无穷,万物因而生生不穷。循环反复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万物共同遵守的法则,人世间的一切,自然也不能例外。
2、人生哲学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整个老子的人生哲学,是宇宙论的表现。归结起来,只有自然无为一句话。但有几
个较具体的法则是:(1)抱朴归真(2)轻利寡欲(3)绝巧弃智(4)致虚守静(5)无私不争(6)无为不矜
3、政治思想
老子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他的政治思想,具体表现于《道德经》第八十章中。在这一章中,老子描绘了一个没有苛政,没有战争的美好国度。人民纯朴,生活简单,但甘食美服,安居乐业。没有恐惧烦恼,不需要奔波劳碌,令人羡慕,令人神往。但无法实现。其原因是人类自私、多欲,滋生繁衍越来越多,而知识技巧也越来越进步。为克服这些阻碍,老子提出了守道抱一的政治原则。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也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法则。待人处事要以此为规范,治政当然也要以它为最高指导原则。
治政方法上,老子主张无为自化,无智守朴和谦下退让的思想。无为自化中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造作,不妄为的意思。无为是手段,自化则是目的。无智守朴意味着守道无为,反对任用私智。治政者应该这样,被治者也要如此。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人民如婴儿,法政者对待他们则如保赤子治政者和被治者都纯然天机,毫无私欲,这样的政治,是最理想的政治。谦下退让是老子治政方法之一。政治地位愈高的人,愈要谦让,如此才能高而不居,长守其高。
中国历史文化中,圣经、老子、庄子称为三玄之学。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二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的极点,无可及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比如:汉文帝在就皇帝职位后,除了修明内政以外,只有用黄老之道。他与赵佗往来的两封信。消弱了一场可怕的大战。深懂黄老之道的人,其运用之妙,能兵不血刃而使天下太平。汉文帝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是学了《老子》,行的是黄老之道。他奉行老子慈、俭、不敢为人先三宝,尽量减轻刑罚,更改法律与社会制度,财经上轻税x,宽大到极点,使得他当皇帝二十几年,监狱中几乎没有犯人,创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景名胜。
老子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最早是在晋永嘉至义熙一百年间。魏晋以后,道家思想盛行,文学作品尤其深受影响。充满了道家的情味和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最为显著。他的诗全部反映着道家的情调。其作品表现的是闲适的心境,恬淡的胸怀,隐逸的情操,高雅的意境。
老子思想的影响面涉及到学术思想、政治、文学、宗教、习俗等。
对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五千言的一本《老子》充满了不少深沉的智慧之言。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像一个永不枯竭的并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老子》书中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道的论说之开展,乃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自我的局限,将自我从现实世界的拘泥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在。
《老子》书中的形上之道拉开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范围,将人们为眼前事务所执迷的锁闭的情境提升了一级。《老子》书关于宇宙创生的说法,在思想史上意义重大。道的预设,破除了神造一说;该书中的天,都是指自然而言,他消除了作为意志的天,把前人视为,不可侵犯的天拉下来,屈居于混然之道的下面,而成为漠然存在的自然之天。他解释宇宙现象时,破除了人格神创造的说法,而重视万物的自生自长,纯化自然。
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成为人生准则的道,对人所产生的意义极其显然。这一层意义的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有等等特性。老子倡导这些思想是要人去为,去创生,去养育,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只是他眼看到这个社会大家都急急忙忙地求名取利、争功,都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图利益,无功的想争功,有功的更要居功。因此,他要人功业成就,也不必去占为己有,事情作了,也不必去争名夺利,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馀以奉天下这些都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粹。
老子提出的虚静等观念具有批评性与启示性。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才能导引着深厚的创造能量。反映现代人的生活,匆促浮华,自然难以培养出深沉的思想,繁忙躁进的生活,实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灵。老子恳切地呼吁人民重视自身内在生命的培蓄,这对于现代这种浮光掠影式的生活形态与心理样态,具有深刻的意义。
《老子》书上表现的强烈的反战意识,是极其崇高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滴露。他从对人类的哀怜之心出发,提出慈字,要列强发慈悲,爱养百姓而不可轻杀,充分表现了老子积极救世的心怀。老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博大精深的一章,他的道论是光彩夺目的唯物论的哲学体系,而他的人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粹。
《老子》书中的思想内容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1)老子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后代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宿命论,危害极大。老子认为自然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这确是老子的伟大发现。但因此轻视人工,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忘记了人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能力。
(2)老子过分重视虚静的观念,这种观念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结果导致一种退缩状态。
〔3)老子主张无知、弃智,认为一切巧诈的事情都是由心智作用而产生的。认为对圣智礼法的追求,徒然增加了人们的智巧心机,却忽视了智和学也可以引人向上,导人向善。幻老子认为祸福相因,如环无端,然而他却忽略了主观力量的重要性。
(4)老子所建构的安定与和谐的理想国中,虽富有诗意,令人心弛神往,也反映了古时农村社会是由许多自缉自足的村落形成的,但单纯而单调的丰活方式,会使精神生活缺乏,若没有文字,人的生命几乎与草木同朽,生活就失去丰富多彩。这就是后人所批判的小国寡民的思想。
(5)老子让人清静无为,柔弱灶下,虽然使人能无私忘我,一切依循自然,弃华取实,反省内观,最后归真举朴,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时期浸染这种思想的气氛,也会蚀人的奋发精神,^弱人的观念向思想禁地挥索的勇气。
3xm中文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