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刘彻后面一个皇帝是谁 為什麼漢朝皇帝叫「帝」,清朝皇帝卻叫「祖、宗」?原因在這裡

火烧 2022-11-29 21:23:09 1047
為什麼漢朝皇帝叫「帝」,清朝皇帝卻叫「祖、宗」?原因在這裡 我們讀史的時候,會遇到這種情形:漢代、晉代的皇帝,都叫「漢某帝」、「晉某帝」,比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而清代的皇帝,卻都叫

為什麼漢朝皇帝叫「帝」,清朝皇帝卻叫「祖、宗」?原因在這裡  

刘彻后面一个皇帝是谁 為什麼漢朝皇帝叫「帝」,清朝皇帝卻叫「祖、宗」?原因在這裡
我們讀史的時候,會遇到這種情形:漢代、晉代的皇帝,都叫「漢某帝」、「晉某帝」,比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而清代的皇帝,卻都叫「清某祖」、「清某宗」,比如清聖祖(康熙)、清高宗(乾隆)。同為皇帝,稱呼卻如此不同,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就要從廟號和謚號說起了。
01廟號起源
廟號——即某祖、某宗——起源於商朝,是將永祀的君王列入太廟後的一種稱呼。當時只有「太、高、世、中」四個字,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之君曰「中」。廟號制度建立之初,十分珍貴,有大功的才可以叫「祖」,有德行的才可以叫曰:宗——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我們熟悉的商湯,廟號太祖。被伊尹放逐的太甲,廟號太宗。「盤庚遷殷」的商王盤庚,廟號世祖。武丁中興的商王武丁,廟號高宗。
02謚號起源
周滅商後,廢除了廟號制度,建立了謚號制度。謚號,是對死去的人的一生功過的蓋棺定論。周文王的「文」、周武王的「武」,都是謚號。這個時代的謚號,評價相對客觀公正,《逸周書·謚法解》記載了專門的評價標準,有「美」「丑」之分。比如文、武都是美謚,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的「幽」就是丑謚。
到了秦統一六國,認為以子議父、以臣議君,乃是對上不敬,於是連謚號也取消了,只稱皇帝為幾世。然而,取消了謚號的秦王朝二世而亡。到了漢代,重新恢復謚號,同時也採用廟號制度,且依然遵守之前的規矩,客觀公正的評論帝王。
但是,要做到公正客觀,就產生了一些問題。謚號沒問題,它有美醜之分,可以做到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卻不能濫發呀。實際上,兩漢二十餘帝,有廟號的只有七人——太祖劉邦、太宗-漢文帝、世宗-漢武帝,中宗-漢宣帝,高宗-漢元帝,世祖-光武帝,顯宗-漢明帝,肅宗-漢章帝——這就是問題,這七位皇帝可以用廟號稱呼,剩下幾位沒有廟號的咋辦嘞?乾脆,統一用謚號稱呼吧,方便。
03謚號發展
到了唐朝,情況又不一樣,謚號越來越長。唐玄宗李隆基時,將太宗文皇帝李世民的謚號改成了「文武大聖大孝皇帝」,並且自唐開始,謚號越來越長,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的謚號是「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明成祖朱棣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如果再按原先「朝代 謚號 帝」的方式稱呼,就非常不方便了。不信,你念下「清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試試。
好在,這個時候,廟號開始批發,每個皇帝都有,而且廟號就一個字,所以,自唐以後,大家就用廟號來稱呼皇帝。也是為了方便。
04廟號小故事
關於廟號和謚號,還有這樣幾個有趣的小故事。
明成祖朱棣的廟號本來是太宗,是到明世宗嘉靖——就是被海瑞痛罵「嘉靖嘉靖家家皆凈」的那位——時期才改成的「成祖」。因為嘉靖皇帝是旁支入繼大統——他堂兄明武宗死在豹房沒兒子才輪到的他——名不正言不順,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就特意吹捧朱棣,因為朱棣也是旁支入繼大統——雖然是帶著大軍入繼的。
廟號到後來越發廉價,已經失去了公正的評價皇帝這一功用,變成溜須拍馬的道具。所以,我們看,兩漢只有兩位「祖」,西漢的高祖劉邦、東漢的世祖劉秀。到了清代,卻有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帝)、聖祖(康熙帝)三個「祖」,泛濫的不像話。
但是,清代三個「祖」雖然有些濫發,還能勉強自圓其說。我們隔壁的李氏朝鮮,卻更厲害,太祖李成桂、世祖李瑈、宣祖李昖、仁祖李倧、英祖李昑……一共5個祖,算上甲午戰爭後,那個大韓帝國追尊的庄祖、正祖、純祖、文祖,一共九祖,都成白菜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