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李自成为什么要屠川 张献忠为什么要屠四川,张献忠为何要屠四川
张献忠为什么要屠四川,张献忠为何要屠四川
张献忠为何要屠四川
第一种说法:鲁迅曾在《记谈话》一文中说:"先前我看见记载上说的张献忠屠戮川民的事,我总想不通他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另一本书,这才明白了:他原是想做皇帝的,但是李自成先进北京,做了皇帝了,他便要破坏李自成的帝位。怎样破坏呢?做皇帝必须有百姓,他杀尽了百姓,皇帝也就谁都做不成了。
张献忠小时曾经跟随父亲赶着一头驴,到四川内江贩卖大枣。来到集市上,便顺手将驴系在一个大户人家门前的石牌坊上。待卖完枣回来牵驴时,却发现乡绅的家奴正在用鞭子抽打他家的驴。张父走上前去制止,见到自家的驴把乡绅家的石牌坊拉了屎尿,弄得很脏,便赶紧赔不是。但该家奴就是不依不饶,在此家奴的逼迫下,张父只得忍气吞声地把驴粪和驴尿收拾干净。这一侮辱性事件,自始至终被张献忠看在眼里,深深地刻进他幼小的心灵。于是他临走时,发誓说:我复来时,尽杀尔等,方泄我恨!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民间的版本:一次,张献忠的部队驻守在湖北与四川交界处,有一天张献忠走出军营在山脊上大便。排完大便后,张献忠顺手就在四川境内扯了一把草,来擦屁股。没想到他抓的是一簇荨麻(又称蠚麻),顿时痛得他直叫。于是他伸手到湖北境内又扯了一把草来擦屁股。这一回,湖北的草柔软而轻松。于是乎,从此张献忠就同四川人结下了冤仇:川人之凶,连草都如此,我就从这里杀起。所以,当张献忠占领四川后,就来了一个屠蜀。 民间的传说只能一笑了之,并不可信。我们也没有找到鲁迅所说的张献忠屠川是报复李自成的证据。但透过这两个故事我们还是可以明确两点:其一,张献忠确有极强的报复欲与变态的心理;其二,四川人长久以来都对张献忠的残暴感到不可理喻。 第二种说法:满清屠戮四川,栽赃张献忠。 历时依据:“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这就是1649年满清征服四川时发布的政策,在这样疯狂的灭族杀戮下,一座又一座城池陷落,一城又一城百姓被杀光,四川人悲壮的抵抗到1659年,重庆终于在众寡不敌中陷落。四川人也在浴血奋战中被屠杀殆尽,而此时,明朝已经于1644年灭亡了,张献忠也在1646年死了,谁屠了四川,四川又为什么被屠,答案不是很明显吗?同时满清杀完了还知道篡改历史,嫁祸于人,这种行为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张献忠为什么屠杀四川人?
1 四川人口在明末清初锐减是事实
2 张献忠并没有系统的屠杀四川原住民,原住民是钱粮兵员的来源,谁会傻到把原住民都杀了?那么军队吃什么 3 所谓七杀碑和张不停的杀人基本是胡扯 4 真正导致四川人口灭绝的是:连年的混战,清军的攻入 现在四川人的来源 1 湖广流民 2 当地的少数民族张献忠四川屠城怎么回事
目前,民间传说和很多史料记载上都说张献忠是杀人魔,率大西起义军在四川期间杀了几千万人,导致了清朝时期的“湖广填四川”。这些史料多半出自于清朝时期的官方正史,有严重的污蔑倾向。
面对从清朝留下来的众多诬陷资料,面对被清朝借“文字狱”涂改了的历史真相,要找到文字上去证明张献忠没有肆意屠杀的依据已经很难了。历史,本来在很大程度上就不真实!历史书代代相传下来就更无法还原历史的真貌。因此,我在这里仅引用一些网络上的说法和观点来证明:张献忠没有屠四川!屠四川的是清军!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 ] 我们可以从清军平定四川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矛盾之处。1646年,也即满清入关後第三个年头,张献忠在西充县凤凰山多宝寺前太阳河畔遭清军突袭,中箭身亡后,满清立即宣布四川平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直到张献忠死后十三年的1659年,清军才攻陷重庆。也就是说在这十三年中,张献忠余部以及四川人民和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对四川人民的这种顽强不屈的抵抗,清军必然采取了屠杀的办法来征服。这一点很容易就让我们联想到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而且1649年清军还贴出了一个告示: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可见对四川以及成都人民的屠杀清军同样有份。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战败一方的记录早就被毁灭或被篡改,留下的只是有利于自己的“记录”和当时的宣传。这样的“历史”代代相传,两百年後的百姓也就很自然地信了。 如果不是如此,在张献忠大屠下侥幸活下来的老百姓对他应该是恨之入骨,那麽对前来剿灭他的清军肯定早就有敞开大门,欣喜若狂地迎接清兵。就像清兵击败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时受到北京民众欢迎的那样。何来抵抗之说?千里无人烟的四川,何需清军花费十多年时间去平定?早就被张献忠杀光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早就被张献中杀完了的部下、士兵还能在四川各地重创清军? 再次,从张献忠的主观意图来看,主张张献忠极其夸张地杀人也值得怀疑。倘若张献忠起事当初,果真滥杀无辜,又如何能召集军队来反叛明朝?如果其军纪不严,如果不受老百姓支持,如何能长期与明朝政府大军对抗?张献忠入川的本意是要夺取四川作为根据地攻可出汉中定西北,下长江定江南。重演隆中对的策划。退则可割据一方,天下有事则坐山观虎斗,天下无事则举蜀而降,也可以封王封侯。 1644年,张献忠好不容易攻进成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当然是想经营四川,可是如果刚建国就在自己的国内部开始灭绝性的大屠杀的话,又如何经营他自己的“国家”?其实张献忠建国之后就拼命招徕四川的人才。并发布“三年不征钱粮”的命令作为政治号召。很难想象他一边建国,一边又大肆屠杀而自毁长城。因为若真把百姓全杀了的话,恐怕连他自己的军队的兵源补充和给养都成了大问题。作为“大西国王”的他,这一点不会想不到。而且,清廷在1646年正月就已发出征讨张献忠的诏书并派兵入川。在大军压境,自己的生存都难有保障的情形下,他不去抗击清军,反倒有时间去屠杀散居在四川各地的平民百姓,这可能吗?况且张献忠在同年11月在与清兵的战斗中即被杀。连他本人都亲自上阵且战死,可见他和他的部队都是在全力防止清兵入侵而不是全力在杀百姓。 然而在梓潼七曲山大庙内,却有一座张献忠家庙。那里的百姓称张献忠是为明末农民战争杰出的领袖。据庙内石碑记载,崇祯年间,张献忠带领部队经过梓潼,率众到此祭祖,指着文昌大帝说:“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咱们联个宗吧。”如果我能够获胜,就当为你重修庙宇。后来张献中攻陷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于是,发银五万两,役夫数千,兴修大庙,金碧辉煌,题为“天圣神祠”;立诗碑,张献忠亲题诗刻石。增塑张亚子及其全家像,追尊文昌为太祖高皇帝,遂以文昌庙为张献忠家庙。大西王张献忠死后,当地人为寄托怀念之情,于七曲山风洞楼上,为他塑像,绿袍金脸,甚为威武,香火不绝三百余年。后来,乾隆初年此庙曾经遭地方官毁像,其后,又有人重塑张献忠像,但又被官方捣毁。几经反复,先今的塑像,是近年才重塑的。 梓潼人出于对大西王的崇敬,称七曲山张献忠家庙曰“太庙”,为遮避耳目,又称“大庙”。梓潼人曾于清初组成叫“国噜子”的农民起义队伍,年年假借神会,聚集拜谒张献忠像,祈求冥佑,实际效法张献忠为榜样造反,形成川楚白莲教农民起义的一支。据说,清代两百多年中,川北农民起义绵延不绝,根源之一竟然是出于张献忠形象鼓舞。人们对张献忠的英雄崇拜可见一斑。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 ] 读历史书不能完全相信历史书,话是人说的,书是人写的。人有立场、有感情,说的话和写的书自然也有立场和感情。清朝的史书会说张献忠的好话吗?不能。清朝统治者能承认是清军屠戮四川吗?不能!那,张献忠自然就成了替罪羊。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一个抗清民族英雄,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误解! ——引自网络张献忠屠川杀了多少四川人?
清军连一个被张献忠杀得千里无人烟的蜀地也拿不下来,岂不是太无能了?再说了,蜀人都被张献忠杀光了,那数以万计的八旗兵和数以十万计原明朝军队,是在跟孤魂野鬼作战?
求张献忠屠川真相
关于屠蜀的凶手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当时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所为,另一种认为和入关之后的清军在四川的连年屠杀有关。现在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入关后的清军所为,而栽赃给张献忠,清朝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诬蔑为“杀人狂”流毒既广且深。
《圣教入川记》说张献忠“性情暴虐,每日均杀人。大西的官员本有九百人。张献忠离开成都时还有700人。到他临死时只有25人”。另有一说说张献忠在撤军时,嫌士兵太多于是大戮士兵,并杀尽军中随军妇女,但此说和其他文献想矛盾,较不可信。
对于张献忠“屠川”之说,清朝时的书籍中,其可信度有些值得怀疑,有一些历史学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这些史料多半出自清朝的官方正史和御用文人,有严重的污蔑、栽赃的倾向。
张献忠屠川不可信理由:
1、攻占四川意图。
从张献忠的主观意图来看,张献忠入川的本意是要夺取四川作为根据地,1644年张献忠好不容易攻进成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建国之后就拼命招徕四川人才,并发布“三年不征钱粮”的政治号召。很难想象他一边建国,一边又大肆屠杀民众而自毁长城。
2、安抚当地百姓。
以张献忠经营四川的第一年情况来看,“屠蜀”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在攻打泸州的檄文中说:“凡我军士,如有借故滋扰,株连良民,及其他淫掠不法情事者务须从严查办,赔偿损失。”
3、“七杀碑”的传说。
满清的“七杀碑”传说。清政府说张献忠不仅杀人如麻,还在他杀人的地方立了个碑,碑上写有:“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
但是,1934年一位英国传教士在四川广汉的一个公共墓地里,找到了一块张献忠立下的“圣谕碑”。碑文上却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4、当地人自发祭拜张献忠。
张献忠死后,当地人为寄托怀念之情,于七曲山风洞楼上,为他塑像,绿袍金脸,甚为威武,香火不绝三百余年。乾隆初年,此庙曾经遭地方官砸毁,其后,又有人重塑,但又被官方捣毁,几经反复。张献忠如果屠蜀,当地百姓为何对他如此崇拜。
5、清朝“文字狱”的下被毁的真实史书。
自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的《南山集》案起,历时一百多年,士大夫和老百姓慑于法令的残酷,都不敢私自藏匿张献忠的真实史料,因而那些能证实张献忠生平的翔实材料均被统治者收缴殆尽。
6、张献忠死了十三年后,清廷才平定四川。
直到张献忠死后十三年的1659年,清军才攻陷重庆。也就是说,在这十三年中,张献忠余部以及四川人民和清军展开了殊死战斗。对四川人民的这种顽强不屈的抵抗,清军必然采用了残酷的屠杀来征服。
如果张献忠在1646年11月前,就已将四川人几乎杀光,何需清军花费十多年时间去平定,千里已无人烟的四川,又何能抵抗清军十多年。
7、被杀人数的肆意夸大。
《续编绥寇纪略》和《明史》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六万万(六亿)人,这数字明显夸大,当时的中国总人口还不到一亿,这些事实说明清政府的宣传存在明显夸大的成分。
扩展资料:
关于清军屠蜀
清军在四川也是乱杀。清军平定四川2年后,清军因镇压陕西、山西起义,无暇全力顾及四川,1648年四川复反,清军又出兵围剿。刑科给事中陈调元揭,给清廷奏章说入川的清军将领乱杀无辜,要不屠城,要不就把男的杀光。
张献忠死后,主要余部由李定国、刘文秀、孙可望等率领南撤,经重庆、遵义,再到云南,于是四川本地各地军阀割据。入川的清军,先后在豪格、鳌拜、吴三桂、墨尔根、李国英、高民瞻的统领下,一方面镇压农民军,一方面与明朝军队交锋。
各军阀名义上效忠南明永历政权,互相之间却征战不休,连年征战更加加剧了四川的惨况,后孙可望又回兵平四川征讨各军阀使四川安定下来,川地生产逐渐恢复。
1652年,陕西、山西起义已定,清廷派吴三桂重征四川,吴三桂平四川忠于明朝各军阀,击败南明蜀藩刘文秀,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攻陷渝城(重庆)后,才算彻底平复四川,此间多方势力反复争夺使四川人口再次大规模流失。
清军对人民的镇压非常残酷。在清军与残明军队争夺攻伐的过程中,广大人民也颇受其害。
总的说来清军在四川大规模的屠杀破坏共有三次。第一次是顺治三年(1646年)肃亲王豪格领兵进入四川,镇压张献忠的大西军及南明各地方武装;第二次是康熙时期为了镇压夔东十三家农民军;第三次是平定三藩之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屠蜀

张献忠为何要入川屠!
张献忠屠杀川人是满人说的,历史也是满人写的。只是满人数学不好,清史中说张献忠屠杀了川人六万万有余,要知道,明末人口最鼎盛的时候人口也才四万万!
张献忠败后逃向四川,1643年入主成都,1644年建立大西政权,1646年被清军所灭。就这几年就是他天天啥人能杀多少? 张献忠入川后效仿刘备修养生息,企图东山再起,川人是他重要的兵力资源,怎么可能滥杀无辜!在张献忠死后川人奋勇抗清20多年后才被完全平定,如果张屠杀了这么多川人,那清兵就是他们的救世主,还哪来的川人抗清呢。 事实上是川人前前后后抗清32年有余,连年的战争早就民不聊生了,加之满清蛮夷对其恨之入骨,无辜百姓屠杀殆尽!!张献忠没屠四川,为什么历史不给人家平反
因为这样听起来好玩,仅此而已。
历史上的冤案本来就有很多,但很多都是这种愚蠢的理由而长期流传下来的。 比如郭沫若就为纣王平反,纣王其实不是一个坏人,但他不注重祭祀,愿意任用有能力的奴隶都不愿意用亲人(正史上讨伐纣王的十条里,没有一条是说他沉迷女色的)。但胜利者是周朝,周朝自然抹黑纣王。而后来的孔子讲究的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复的是什么礼:周礼,所以他也是黑纣王的。春秋里很多调戏傻逼的故事,都是按在宋国人(春秋的宋国)身上,因为宋国就是商朝后裔的国家。 但是因为封神演义好玩啊,春秋故事有趣啊,所以就没人记得给纣王平反,哪怕是开郭沫若给他平反都没用——因为这事说出来好玩,所以老百姓选择性无视。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门生子贡就为商纣王鸣不平,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也就是说,商纣王的所有恶行都是虚构的,我们这么膈应纣王,后人会瞧不起我们的所作所为 还有明朝的一群奇葩皇帝,难道他们真的奇葩么?很多都是清朝人杜撰出来的,而清朝离我们很近,流传下来的杜撰很多 还有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20 万,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就有户890万。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隋炀帝也是个厉害人物,京杭大运河功在千秋,弊在当代,而且极度铁血,凡有来犯者,必战。未在对外上软过一次,而且开创了科举制度,导致他触犯了士族们的利益(以前中国都是举荐制,官员说谁上谁上)结果操之过急,军阀割据。如他在一个经营过三代的富裕朝代,未尝不是又一位汉武帝 所以没有用,历史,冤枉?很正常请问张献忠屠杀四川人是不是史实?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6年),字秉忠,号敬轩,中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退出成都时,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有40万人的成都只剩下20户居民;天府之国四川遭到毁灭性破坏,人口从至少三百万一度锐减到只有八万人,导致后来清朝时期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湖广填四川。同年10月20日,张献忠在盐亭县凤凰山被清军将领豪格射杀身亡。大西的官员离开成都时还有700人,到张死时只有25人,大多被他杀死。 清代彭遵泗所写的四卷《蜀碧》详细记述了张献忠在四川的残忍至极的大屠杀。当时的西洋传教士在《圣教入川记》也有相似的记载。沈荀蔚在《蜀难叙略》上说,由于清军进剿追击,张献忠乃毁成都,“王府数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烬。盘龙石柱二,孟蜀时物也,裹纱数十层,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部队逃到西充时,无百姓可杀,乃自杀其卒,一日一两万人。但也有学者怀疑,四川数百万人究竟是否真是张献忠所屠尽?四川的人口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到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估算的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嘉庆《四川道志》卷十七),减少了三百多万人。 但这距离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战死已近四十年之久,而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才攻陷渝城(重庆)。因此,这些学者怀疑所谓的“七杀碑”也可能只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的误植。不少学者认为,清朝对张献忠屠四川的史实有夸大之处,将满洲人屠杀的四川人一并算在张献忠头上。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写道:“余闻张献忠来衡州,不戮一人。以问娄圣功,则果然也。” 也有学者怀疑,四川数百万人究竟是否真是张献忠所屠尽?四川的人口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明会要》卷五十)到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估算的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嘉庆《四川道志》卷十七),减少了三百多万人。清廷和地主阶级文人指控其曾经进行过多次大屠杀,但类似指控有很大嫌疑基于政治上的对立而非客观事实。 张献忠(3)要屠四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