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蒙古成吉思汗是哪个朝代灭的 蒙古帝國滅國史-宋朝篇,生不逢時的朝代與悲壯的五十年抗爭史
蒙古帝國滅國史-宋朝篇,生不逢時的朝代與悲壯的五十年抗爭史 中國歷史有個怪圈,只要一提宋代,就給宋貼標籤,什麼弱宋,什麼進貢,總之各種被吊打,被鞭笞,貶低宋朝。其實在我看來,宋代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真正的
蒙古帝國滅國史-宋朝篇,生不逢時的朝代與悲壯的五十年抗爭史

中國歷史有個怪圈,只要一提宋代,就給宋貼標籤,什麼弱宋,什麼進貢,總之各種被吊打,被鞭笞,貶低宋朝。
其實在我看來,宋代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真正的黃金時代,宋代才是古典意義上的中國最輝煌的時刻。今天和一個粉絲探討,最後發現一個歷史規律,那就是無論任何王朝的滅亡,無一不是內憂外患,左右失距,上下無依,在絕望中滅亡。後來我靜靜思考一下,將這個規律推翻,因為只有宋代不如此,他是於最鼎盛時滅亡,可謂無視王朝歷史規律的另類。
宋朝其實一點不弱小,只是生不逢時。
為何我說宋朝不弱小,只是生不逢時,原因很簡單不過如下幾條。
第一:宋朝是中國有史以來,除近代時期的最開明朝代,是中國華夏文化黃金時代。無論政治,經濟,貿易,科技,和人文都是當時獨步全球首屈一指強大國家。就算唯一被人詬病的軍事,其實也不弱,只是面對漢化的遼國,野蠻的金國,還有世界征服者蒙古,二相對比,才顯得很弱,哎,只能說這運氣不是一般背。
(北宋恢復河湟故地重啟絲綢之路地圖)
第二:宋代是中國人民族信仰,創新精神和民族風骨最健全時代,於精神層面各種學術思想交相呼應,於創新層面四大發明大多數都出自宋代,於民族風骨層面,崖山海戰20萬殉國者,對比明朝滅亡哪一個殉國皇帝和唯一太監。還用我多說嗎?不過唯一的問題就是,因為生活太過好,造成的尚武精神確實,享受主義盛行。
第三:宋朝不是一直武力很差,他也有過雄起時,北宋初年攻打遼國,北宋後期不斷攻打西夏,恢復河湟故地,重啟絲綢之路,都是宋朝武力表現,南宋初,也曾打的金國聞風散膽。這都是實打實的硬仗,就算最後獨自面對世界征服者蒙古,也支撐了50年之久,說他弱小,你讓全世界被征服民族怎麼想?讓戰鬥民族俄羅斯怎麼想?(當時俄羅斯為蒙古附庸,俄奸輩出)
可宋代如此優秀還難逃鼎盛滅亡經歷,還連續經歷了兩次,這就和宋朝生不逢時有關。
究其原因也不過如下幾點。
第一:前朝造孽。
終宋一代,南北宋前後歷經300多年,是中國歷史最長久朝代,也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版圖最少朝代,那失去的關鍵點就是傳統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分界線燕雲十六州,後晉兒皇帝石敬瑭的賣國之舉讓北宋由始至終都陷入無險可守的絕境。
第二:開封位置不利,又不得不建都。
這是涉及政治經濟二元的問題,於政治而言,開封居宋朝核心區域,國之正中天元所在,於經濟面,隋唐之後京杭大運河開始發揮作用,華夏經濟中心南移趨勢就沒停過。如果不定都開封,而定都南方,意味著本就漸漸衰退的北方將更不受人待見。
北方大地,歷經五代十國戰亂本就荒蕪,如果首都也不在北方,就相當於拱手將北方讓與游牧民族,於是不管願不願意,宋朝都必須定都開封。
第三:對手的進化。
北宋初建之時,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已完成漢化,簡單說遼國就是非典型的游牧民族政權,因為佔領燕雲地區這傳統的中原文明故地,遼國經濟組成變成了游牧與農耕混合式政權,這就給他很大的變數。最大改變是,他的統治基礎生產力水平遠超前代的游牧民族政權。南北院分治的國家政策和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讓遼國變得政通人和。(韓德讓能睡蕭燕燕就是證明,後期腐敗這個是另一個問題)
第四:國策偏差。
終宋一朝都以文抑武,文人地位空前提高,達歷朝歷代的極致。
原因也很簡單,宋朝皇室祖訓,「皇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得因言獲罪。」
就連皇帝都自稱「管家」。這即是宋朝開明之處,也是他滅亡根源。
因為文人獨大之時,往往是武人憤恨之時。
於是才有捏面元帥狄漢臣憂憤而死。
於是才有精忠報國岳鵬舉,莫須有而死。
每每想起此等故事,常扼腕嘆息。
而這一切也是歷史教訓下的產物,五代十國城頭變化大王旗的不安,和武人獨大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不安,讓宋代皇室一直以來的最大擔憂,不是外敵而是武將亂政,於是矯枉過正下,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文人領軍,武將位卑。
精英忌諱當兵,當兵就被鄙視,如此軍隊如何有戰鬥力?又如何會有多少英雄人物出現?
第五:蠻族的落日餘暉。
宋朝時的蒙古崛起可說是游牧民族最後的一次落日餘暉,當所有人都在感嘆蒙古帝國強大時,切莫忘記,其實當時的東西方文明都在走歪路,並深陷囫圇之中。
東方漢文明:五代十國時期長久的武人亂政,進而偏執認為武人是罪惡之源,開始極端推崇文人治國,於是產生科技鼎盛文化發展,這本是好事,可在人類黑暗森林時代,沒有絕對武力保障的繁榮不過是過眼雲煙,終將歸於無。
西方歐陸文明:則正處於黑暗的中世紀不可自拔,那時的歐洲遠遠落後於時代,教皇的無上權威嚴重束縛著皇權和王權,還有人權,最後直接結果就是,科技的發展被宗教所束縛,人們思想也被宗教所束縛。
恰逢其時,蒙古在成吉思汗領導下崛起,學習先進漢文明武裝自己,同時不斷征伐,一路向西滅國無數,實力發展壯大後,在回頭滅亡最難啃之南宋,不就順理成章嗎?
下面讓我們複述一下蒙古的征服之路和宋朝的抵抗之路。
征服第一步,滅金,經歷中原100年驕奢生活的女真人,勇武之風已無影無蹤,加上和南宋配合行動,金國滅亡,只留下金哀宗完顏承麟,半日皇帝的傳說,和無數滅國者的悲慟。
征服第二部:一次西征,成吉思汗未遇對手,以花刺子模為代表中亞各國俯首,只在征服西夏時靈州大戰中才遇西夏主力像樣抵抗,成吉思汗死後,硬骨頭西夏也被滅,寧夏因此得名(安寧西夏之意)
征服第三部:窩闊台二次西征,打到多瑙河。同時,還分兵東征進攻南宋,東路攻襄樊、江淮,西路攻四川,這次蒙古全面戰爭,西征暢通無阻,歐洲大半淪陷,東路卻被宋軍頑強抵抗,直到第二年,西、東兩路軍才攻佔陽平關和襄陽兩處戰略要地。
蒙軍湖北沿江集結準備橫渡長江,南宋大將孟珙領兵救援連破蒙古24寨,取得江陵大捷,阻止蒙軍南渡,打破了蒙古軍不可戰勝神話,之後數年宋軍在孟珙率領下與蒙古軍展開了慘烈拉鋸戰。
1239年,大將杜杲在廬州大敗蒙東路軍主力,蒙古東路軍被迫撤退,孟珙隨即率軍反攻,連敗蒙軍,收復襄樊信陽,解除蒙軍東路軍對南宋威脅。
公元1240年初,南宋戰神孟珙又大敗西路蒙軍,取得大埡寨大捷,收復夔州。兩路圍攻南宋蒙軍全面受挫。
公元1241年,大汗窩闊台病死,西路蒙軍撤離四川,長達六年蒙宋戰爭,以蒙古失敗告終,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首次重大挫折。
公元1241年,蒙古汗窩闊台病死,其子貴由繼汗位,之後病死,之後十年蒙古不斷攻擊四川皆無功而返,
公元1251年,拖雷兒子蒙哥即位,並發動了針對西亞和中亞的第三次西征,同時大舉進攻南宋。這次他們改變戰術,採取迂迴包抄戰術,由忽必烈率10萬大軍長途奔襲大理,大理國滅國意味著南宋被全面包圍,與此同時英傑隕落,南宋戰神孟珙,名將杜杲先後去世。
第二次蒙宋戰爭開始了。
蒙古大軍共分三路:
中路軍大汗蒙哥親率,南下四川,直撲重慶,南路軍雲南出發,經廣西直撲長沙,北路軍忽必烈率領,直撲鄂州(今武漢),三路軍計劃在鄂州會師,然後順江東進,直取臨安,企圖一舉滅亡南宋。
1-中路軍
蒙哥率領中路軍一舉攻克成都,此後宋軍節節敗退,四川大部失守,蒙軍順嘉陵江南下,在合州遇守將王堅頑強抵抗,此後雙方在合州展開激烈攻防戰,相持數月,蒙軍不能前進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親率軍攻城,被石炮擊中,當晚死在營中,中路軍士氣低落,只得撤退。(這就是改變歷史的釣魚城之戰)
1-北路軍
忽必烈率北路軍久攻鄂州不克,再加上蒙哥戰死消息傳來,忽必烈不想戀戰,只想回國搶奪汗位,正好權臣賈似道背著朝廷來議和,忽必烈於是順水推舟退兵。
中路北路軍皆無功而返,南路軍獨木難支,也只有撤退,於是公元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蒙軍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戰爭以大汗蒙哥戰死,三路大軍無功而返告終。
大汗蒙哥戰死合州,他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汗位打了起來也給宋朝休養的機會。
公元1260年:從鄂州前線趕回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別在開平和和林自稱大汗,雙方因此展開長達4年內戰。
公元1262年:掌管山東的漢族軍閥李檀又起兵反叛,並與南宋聯繫,蒙古帝國局勢一時非常混亂。然而內戰之中的忽必烈還是很快平定了李檀叛亂
公元1264年:忽必烈徹底擊敗阿里不哥,結束蒙古4年內亂,內亂解除之後的蒙古又開始對南宋磨刀霍霍。
而南宋,在賈似道一手遮天下,忠奸不分,軍政日趨腐敗並沒有利用蒙古內亂之機發展自己,錯過最後的機會,不僅如此還發生一件大事,那就是南宋四川守將劉整向蒙古投降,其所率水師也歸蒙古。
公元1268年:蒙古以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蒙軍和降蒙南宋水師攻打襄樊,蒙古軍一開始進攻重點是樊城,用盡各種辦法,都無法破城。襄樊地區堅守三年多。
公元1271年:忽必烈從四川增兵,襄樊兩城所受壓力越來越大,到1272年,襄樊被圍5年,糧食快耗盡,但兩城軍民依然鬥志昂揚,元兵始終無法得手。同年,南宋大將李庭芝派張貴、張順率3000士兵,攜城內急需物資,成功突破元兵包圍,衝進襄陽,5年內第一次有援軍入入襄陽,極大鼓舞全城軍民士氣。
此後,襄陽宋軍與外圍宋軍聯繫,約好共擊元軍,可是有叛徒向元兵投降,出賣這一計劃,致使襄陽宋軍遭元軍埋伏,損失慘重,再無力反攻。
公元1273年:堅守近六年之久的樊城告破,守將范天順、牛富自殺與城共存亡,襄陽已孤立無援,守將呂文煥向元朝投降,歷時6年的襄樊保衛戰以襄樊失陷而告終,南宋的門戶被徹底打開。
公元1274年:忽必烈令元軍自漢江入長江,沿江東下,一路南宋將領投降無數,到1276年,終於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后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氣數已盡。
恭宗投降後,南宋余部也一直在各地堅持抵抗,大將李庭芝堅守揚州,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端宗為帝,文天祥在江西發展反元勢力,一度控制不少城池,李庭芝、文天祥兵敗被俘都至死不降,均被殺害了。
南宋小朝廷一直堅持在廣東沿海抗元,最終在1279年與元軍在厓山展開最後決戰,張弘范大敗宋軍水師,陸秀夫不願被俘虜,含淚背小皇帝跳海自殺,殘餘宋軍和官員以及無數百姓也紛紛跳海殉國數目達20萬之巨。
至此,南宋徹底滅亡。南宋抗蒙50多年,並使蒙古帝國付出極大代價,無疑是蒙古最難啃「骨頭」。
孤兒寡母膽氣足,文臣武將身死節。
感嘆趙宋非昏聵,崖山一戰絕壁亡
很赞哦! (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