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外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学 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

火烧 2021-11-03 04:12:46 1074
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 1.19121、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1912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

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  

1.1912

1、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912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临时政府正式迁京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了。

4、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6月初,运动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并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在各地相继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gcdzg诞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6、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gcdzg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

7、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8、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革命领导权。

9、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这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国民革命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

2.1927年到1937年的历史

1、秋收起义

1927年gcdzg召开了“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md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发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2、三方最高军事会议

1937年1月31日ze、yj同东北军主和主战派和17路军举行三方最高军事会议,决定对南京采取和平方针,派李志刚赴潼关与顾祝同签字。

3、中国政府召开国防会议及国防联席会议

1937年8月7日中国政府召开国防会议及国防联席会议。中共中央代表ze、dz、yj于9日赴南京出席会议。

4、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

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22日结束。全会通过了实际上接受国共合作的决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回龙庙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gcdzg新闻网-抗战大事记·1937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927年9月9日 秋收起义

3.中国历史1927年到1945年的大事件年表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 广州起义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1928年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 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 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1937年 八一三事变

外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学 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

1937年9月 凇沪会战

1937年 平型关大捷

1937年秋 gcdzg陕北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md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2年 gcdzg开始整风

1945年 gcdzg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谈代表md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1945年 双十协定签字

4.1916年到1927年间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1916年袁世凯逝世.1917年府院之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孙中山当选大总统.gcdzg成立1922年黎元洪就任大总统,陈炯明叛变.1923年吴佩服下今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1927年南昌起义,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经过】 战争的准备。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屡遭挫折和失败。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gcdzg选派了重要干部到军校从事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10月开始建立黄埔教导团,随后扩大为新型的革命军队。

为了推动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政府先后颁布了农民协会章程和工会条例,迅速打开了工农革命运动的新局面,同时建立了工团军和农民自卫军。 广东革命政府依靠黄埔学生军和工农革命武装,团结其他军队,于1924年10月平定商团叛乱。

1925年2月举行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6月消灭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宸寰的叛乱。

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接着将所辖黄埔学生军和驻广东的粤、湘、滇、鄂等部队统编为国民革命军,共六个军。

10月举行第二次东征,同时进行南征,先后消灭了陈炯明和邓本殷的反革命军队,1926年1月,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同时广西李宗仁和湖南唐生智先后宣布拥护广州国民政府,使国民革命军拥有八个军约十万人。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全国反帝爱国民主运动和工农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广东省港工人奋起响应,大力支持广州国民政府,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1926年2月,gcdzg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

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的基本编组情况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留守广州),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党代表缪斌。第二军军长谭延,副军长鲁涤平,党代表李富春。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党代表廖乾吾。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党代表李朗如。第六军军长程潜,党代表林伯渠。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

其中从事政治工作人员多数是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苏联政府派加伦将军等为国民革命军顾问。

广东等省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北伐军;省港罢工工人组织了几千人的运输队随军出征。 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拥有强大的实力,窃据了北京中央政权和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十多个省份。

直系军阀吴佩孚,拥兵二十万,占据了河南、湖北、湖南三省,陕西的东部和直隶(今河北)保定一带,控制着京汉铁路。另一直系军阀孙传芳,拥兵二十万,据有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江西五省。

奉系军阀张作霖,拥兵三十五万,占有东北各省和北京、天津等地,控制着津浦铁路北段。其他各省还有许多地方军阀。

为了扑灭日益高涨的人民革命运动,吴佩孚、张作霖在1926年3、4月间已采取联合步骤,计划在北方消灭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在南方先进攻湖南,进而消灭广东革命势力。孙传芳由于同吴佩孚、张作霖存在尖锐矛盾,表面上“保境安民”,实际上坐山观虎斗,以便从中渔利。

国民革命军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歼灭吴佩孚军,然后消灭孙传芳军,最后消灭张作霖军。9月17日,冯玉祥率部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参战。

北伐军首先以主力向湖南进军,两湖战场成了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此前,1926年5月上旬,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的两个旅已入湘协同第八军唐生智部同吴佩孚作战。

5月下旬,广州国民政府又派第四军第十师(师长陈铭枢)、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和叶挺独立团入湘增援,打开北伐的前进道路。叶挺独立团是gcdzg直接领导的部队,共有两千余人,连以上干部全部为共产党员。

独立团是第四军的开路先锋,6月5日攻占攸县,取得了入湘作战的首次大捷。7月初,担任主攻任务的第四、七军先后抵达攸县地区,与第八军汇合。

然后分三路进攻长沙。在工农群众支援下,北伐军11日进入长沙。

蒋介石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攻取湖北。 8月19日,中路军发起总攻,先后攻占平江、岳阳,切断粤汉路。

接着进入湖北境内作战。25日开始攻打武长铁路线上的军事要隘汀泗桥、贺胜桥。

汀泗桥是武汉南面的门户,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北伐军要攻占武汉,必先攻占此桥。

吴佩孚把司令部设在贺胜桥,亲自督战,下令死守汀泗桥。8月26日,第四军以六个团的兵力发起进攻,双方争夺激烈,汀泗桥四次易手,仍不能决定胜负,双方伤亡惨重。

27日晨,独立团在当地农民引导下,从东面大山的小路迂回到汀泗桥东北面敌人背后发起猛攻,敌因受前后夹击,慌乱溃退,吴佩孚下令用大刀砍杀败退官兵也不能稳住阵脚。当天北伐军占领汀泗桥。

第四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