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过年前的习俗

火烧 2022-02-20 07:33:35 1056
过年前的习俗 民俗日历腊月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後“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

过年前的习俗  

民俗日历

腊月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後“年味”日渐浓郁起来。

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来源於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

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等。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阖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後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

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像头小狮子。

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

之後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保存著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馀的意义。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

假如院子裏种著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下旬办年货贴春联迎新年

鲁迅先生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一入了腊月下旬,春节说话也就到了。

这地道的中国节日有著某种狂欢的性质,有著浓厚的非理性的味觉、视觉和听觉感受。

城乡裏渐渐显出节日气氛,人们忙碌著,对於世代沿袭下来的风俗念念不忘:“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

为了过一个丰盛的年,人们在年前争先恐後地购买年货。

办年货的内容除了吃的、用的、节日礼品外,还有几种用品是绝对少不了的:比如庆贺时用的烟火、花炮等;布置环境用的红纸(写对联、春条幅)和门神、年画等。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朱仙镇木板年画聚宝盆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於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

然後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餵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後,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龕,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著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著一种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们那裏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

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

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於《後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

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

自是巳後,暴至巨富。

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後来交了好运。

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盤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著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著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对於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

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

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

"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

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民间则流传著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

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

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

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

以後,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

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裏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

几房儿媳妇都吵著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天,他终於想出个好点子。

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

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著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

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

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後,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後,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

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

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

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

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阖家平安的习俗。

祭灶风俗流传後,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由於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

进入腊月後,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於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

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

扫尘

举行过灶祭後,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著欢欢喜喜搞卫生、乾乾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著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屍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

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

三屍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於屋檐下。

过年前的习俗

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

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屍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

正当三屍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

於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乾乾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听後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屍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

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後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著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屍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

据《太上三屍中经》说:“上屍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屍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裏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腊月二十五

接玉帝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於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可见,在传统社会裏,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著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於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裏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

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於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後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著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裏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後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後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於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後,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後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後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後来画门神像於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後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於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後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於外,红条镶於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著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於“门神”。

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著绘画方向发展。

随著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於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裏,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蘇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後发展成挂历。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於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

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馀,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

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

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

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於院中。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裏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蘇。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後才算心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