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兵马俑看不看秦俑情 兵马俑4号坑为什么不挖,兵马俑三号坑的秦俑为何没有头?四号坑为何
兵马俑4号坑为什么不挖,兵马俑三号坑的秦俑为何没有头?四号坑为何
兵马俑三号坑的秦俑为何没有头?四号坑为何是空的?
第一个问题是兵马俑三号坑,是所有坑面积最小的,但是大量的俑都没有头,现在学术界有没有一个可信的解释?还有一个问题,兵马俑出现有四号坑,是一个空坑,这个学术界有没有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兵马俑现在不能开挖,像学术界还有一些考古方面有没有一个可信点的解释?
袁仲一:关于三号坑的问题,三号坑大部分俑没有头,头跑哪儿去了?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三号坑塌陷以前人进去了,遭到严重的破坏,用了几百公斤重的头往下脚朝上,这显然是人为破坏的,遭到认为的严重破坏,俑头没有了,跑哪儿去了呢?我曾经给大家讲那么一个例子。有一天我在田野转的时候,王建村的村民见到我说袁师,我挖了一个东西。我说你给我吧,他说我到家拿去,结果是一个俑的半个头,我问他在哪里挖的呢?就是现在秦俑博物馆南围墙那个地方挖出来的,这半个俑头拿回去一对对到三号坑里的俑头上了。三号坑被大量的破坏以后,俑头被打碎以后丢到外面去了。那是不是都是丢在外面去了?这个说不好,但是根据上面讲的这个例子,说明有些是散失在外面的,这是关于三号坑的问题。 关于四号坑的问题,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四号坑位于三号坑和二号坑中间的位置,我提出来四号坑是存在的,横宽长度是96厘米长48米宽,但是这个坑没有修成,坑西北角非常清楚,但是坑目前没有修成,为什么没有修成呢?文献上曾经有记载,骊山就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又叫骊山。当时陈胜吴广造饭,直接打到了秦国都城。当时修陵的人很多,于是都赦免打仗去了,于是这个将军带着人打仗去了,这个坑就没有修成。古代军阵的编列一般分为左中右三军,加上一个指挥部,现在看起来一号坑是右军,二号坑是左军,三号军是个指挥部,唯独缺少一个中军,而这个坑所在的部位正好是在一号坑的中间北面,二三号坑之间中间的部位。古代打仗的时候说有三军方可以战,有三军才可能打胜仗的,没有三军不行的,这个没有修成,这是个学术问题。有的人说这是后人挖了一个大土壕,还有的人当时修兵马俑坑的时候,没有土了,上面盖土没有坑了,在那儿挖土了。但是为什么挖得那么整齐呢?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有四号坑和没有四号坑全是军阵的队列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不说我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大家可以研究,可以讨论。为什么不将兵马俑坑挖完?
史书上从没有兵马俑的记载,所以有多少俑坑谁也说不清,就算有得开挖,价值也不会很大,要知道什么叫物以希为贵吗?要是满大街都是兵马俑,美国人还会不会开价一千万购一对?
兵马俑理论上已经挖完了,未开挖的是秦陵核心部份和一些皇族陪葬坑,因为还不能保证开挖后可以保护里面的文物,所以就搁着了。现在考古学家们退而求其次,呼吁开挖乾陵,先拿武则天当试验品。但估计他们有生之年内都不可能实现梦想的了。 至于那些间隔土堑,兵马俑坑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后来被烧毁,那些坑道就是原结构一部份来的,当然,经过几千年,即使未烧掉的木头也是看不到的了。兵马俑坑中间的土墙里边有什么?为什么不挖掉?
兵马俑坑中间的土墙是作为兵马俑的承重的建筑,承重建筑拆除之后可能会损坏两边的兵马俑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些土墙是本来就有的,根据整个俑坑的建筑结构以及残留下来的种种痕迹,考古学家模拟了当时的修建过程,首先根据俑坑规模挖一个5米深的大坑把地基夯实。
然后修建10道土隔墙把整个俑坑分为11个过道。每个过道都铺满青砖。土隔墙底部有栿木栿木上有立柱。立柱上又有顺着土墙方向的枋木。然后在土墙和枋木上搭满棚木。
扩展资料:
兵马俑的建筑特点: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
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
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
为什么兵马俑四号坑是空的?
4号坑只是一个探坑。就是说它的作用只是探出下面是否有陶俑等。经探测,下面确实还有其他的陶俑及文物,但是基于我国的文物保护手段(主要是彩俑的保护)还跟不上,所以暂时就不挖掘了。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24404902.
秦兵马俑的四号坑下面有没有俑
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拟议中的中军”。有的专家说它“是计划要修的后勤部队”,还有先生提出它“是地下中央冥军的武库”,有研究者曾对它的性质提出异议,但仍然认为它是秦代与修建兵马俑坑有关的“取土时用的土壕”。分歧的存在,究其根由,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发现相关可信的考古遗存”,也就是说,最直观、最重要、最能说明问题的考古证据一直没有发现。
1995年,秦俑考古队对“四号坑”西北角进行试掘,根据已暴露的遗迹和出土遗物,使我们对四号坑有了一个较实际的了解。 根据相关资料,“四号坑”最早发现于发现三号坑之后的1976年6月至7月间,资料中,对“四号坑”的发现和基本概况详细文字报道是:“1976年6月至7月间,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中部北侧,二号与三号兵马俑坑之间,又探出了一个未建成的废弃坑,坑南北向横长方形。坑的北边及东、西两边的北段十分整齐、清晰,坑的南部被河流冲垮,南边线不清。坑东西长48米,南北宽约96米,深4.8米,面积4600平方米。坑内充满了淤积的泥沙和砾石,未见回填的五花土,也未见砖铺地、土隔梁、棚木等建筑遗迹以及陶俑、陶马等文物。此坑显然是经人工有意挖掘。坑的深度和一、二、三号俑坑的深度相似,其位置东距二号俑坑36.4米,西距三号坑20米,从整个建筑平面布局看,有了此坑显得布局完整,去掉此坑则二、三号坑间有段空白。由此推知此坑和一、二、三号坑当是同时挖掘的一组陪葬坑。”后来,一些学者就称其为秦俑四号坑。 1995年考古队钻探、试掘所了解的四号坑的情况,与原报道不管是位置,还是面积、深度都有较大出入。 1995年5月份,秦俑考古队组织人员对“四号坑”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和钻探,在“四号坑”西北角试掘揭露面积70多平方米,对坑的形制与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四号坑”位于二、三号兵马俑坑之间,南北长约75米,东西宽约48米,总面积为3600平方米。坑内充满人为填入的沙石和杂土,坑口距坑底深约1.8米,坑口之上有1.9米厚的后期沙石堆积层。坑北壁向南3米许的地方,还出现了一生黄土隔梁,生土梁上窄下宽,把该坑一分为二。坑的北壁和西壁北段比较清楚,南壁和东壁则坑边不清,坑东坑边距二号坑南向北数第四门道仅20公分,坑西坑边距三号坑门道为27米。南边距一号坑北坑边26米。 把试掘资料与原报道资料相比,我们可明显看到,同为一个“四号坑”,面积上原报道4600平方米,而实际则为3600平方米,竞相差一千平方米;位置上,原报道坑南北96米,而实际则为75米,二者相差21米,如此,坑的位置并未偏北,而恰在二、三号坑中间;深度上,原报道坑深4.8米,实际则为1.8米,相差3米。坑距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之间的距离数字也出入较大。而对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基础资料是研究的前提,如果用不准确的基础资料进行研究,势必得出难以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其结论容易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并不在于研究的方法上,而完全可归咎于原始材料的掌握方面。 通过层层剥笋般的分析,问题到此已十分清楚了,“四号坑”只是形成于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取土壕,并不是拟议中的兵马俑坑,其性质的一切推测就不再有讨论的必要。至于该坑为什么当时又及时回填,可能另有原因,但依此定为“秦代土壕”也显不妥。秦始皇兵马俑为何不继续挖掘
因为现代技术还不能控制兵马俑的氧化问题,刚被发掘兵马俑颜色非常艳丽,当时古代没有化学燃料,这些兵马俑身上的颜色都是天然的,颜色有红,绿,蓝,中国紫,黄,黑等,不能控制兵马俑的氧化问题,国家也不会破坏性发掘,只能在保证完好的情况下让这些美丽的兵马俑继续埋在地下。
而秦皇陵夯土,也很大,如果需要发掘需要大量工程,需要一点点的清理,而不是像盗墓那么随意破坏,如果真的打开后,会损失更大。
扩展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历史背景: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 ,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们是兵马俑的专科医生”
西安潼关的秦兵马俑坑为什么中间有土却不挖开?
我们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都是一个坑一个坑的,中间并不是贯通的。有人想着如果将兵马俑中间的土堆挖开,连成通道,让游客参观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但是兵马俑中间的土堆并没有被挖开过,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这一排一排的土堆是有一定的观赏性的,让人看起来是十分美观的。毕竟兵马俑是按照军队来设计的,必须保证一定的规整性。让人们看起来能会想起当时秦兵的纪律严明,声势浩大的场景。中间的土堆还可以将不同的兵种划分开。给人一种直观上的享受。不然游客观看的时候,也分不清哪一些是这种兵,哪一些是那种兵,让游客看的迷迷糊糊的。不能加深对兵马俑的理解。这样观众大致一看,就可以分得很清楚,在游览过后跟朋友谈起时也可以详细的描述。
兵马俑中间的土堆不单单是为了美观和区分不同士兵的作用的。在建造兵马俑时,这么多的士兵和这么大的范围是很难支撑的住的,所以这些土堆还是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想必兵马俑这么长时间仍然存在与这些土堆有着很大的联系。
兵马俑的面积庞大,有着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单单是里边的士兵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这土堆仍然是文物之一。因为他们保留了当时人们活动的痕迹。很有可能还是有历史记载的。所以这些土堆是不能乱动的。
可见这些土堆并不是说挖就挖的,其不但有着承重作用还有研究价值等。所以人们并没有将其挖掉。
兵马俑有几个坑
兵马俑有四个坑。
一号坑
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
二号坑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
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
四号坑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
扩展资料:
兵马俑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特征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2、无一雷同兵马俑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正因为如此,秦兵马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
兵马俑(23)秦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