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雍正皇帝的评价 雍正皇帝胤禛简介在位了多少年 雍正皇帝的生平历史功绩评价
雍正皇帝胤禛简介在位了多少年 雍正皇帝的生平历史功绩评价
一
康熙十七年 (1678) 十月三十日,在庄严而又神秘的紫禁城中又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呱呱” 坠地的啼声与其他婴儿没有什么两样,可是,长大成人的他却对这所皇宫、对整个大清帝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这个婴儿就是44年后登上乾清宫内金碧辉煌的龙椅的清朝的第五代君主胤禛。
胤禛的生母吴雅氏是满洲正黄旗人,原来本是一个宫女。她的父亲是清军中一个低级军官,自然比不上名门豪贵的千金。所以她在宫中千千万万个宫女中并无值得夸耀的身世。虽然她生得天生丽姿、光艳照人,命运还是将她与下层宫女连在一起。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美貌被年轻的康熙皇帝发现了,于是便有了那么几次浪漫的幽会,吴雅氏终于在人前鼓起了大肚子。她的地位也因此有了相应的改变。吴雅氏珍视腹中这个宝贝,胤禛的出生带给她许多幸福和希望。胤禛是康熙这位年方25岁的年轻爸爸的第十一个儿子。由于前面几个孩子的夭折,实际上他占了第四的位置。由于胤禛的出生,吴雅氏在康熙十八年(1679) 受封为德嫔,列入了天子嫔妃的行列。
胤禛与康熙众多的儿子一样在帝王家的荣华富贵中慢慢长大。康熙对他的儿子们是严历的,教育抓的非常紧。皇子年满6岁便入尚书房读书,学习的课程有满文,汉文,蒙文及儒家的经史书籍,另外还有军事,体育等课目。皇子的师傅都是翰林院中的博学大儒。皇子上课的规则是严格的。每天五鼓,天还未明,皇子便须起床,进书房学习。每天的课程皆是按排好了的,读史、作文、然后有满文师傅教满文,下午学习骑射。直到太阳落山,一天的功课才算结束。康熙皇帝看到一些贵胄之家对子孙娇生惯养,长成大人,则是废物,害了子孙。因此,他对诸皇子要求甚严,康熙帝经常在繁忙的政务中,检查皇子的功课,尤其告诫他们要熟读四书五经,贯通性理,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上之人。
皇子们从其祖先那里继承了尚武的品质。康熙帝命他们从小就训练骑马,射箭与使用各种武器,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品格,同时强壮身体。康熙帝外出打猎,经常带三四个儿子同去,胤禛当然也参加过这类活动。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胤禛就是在这样严格的教育下一天天成长起来。他掌握了必要的文化知识和骑射技术,锻炼了身体,养成了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康熙皇帝还让他的儿子们接触一些军政事务,经受实际锻炼以增长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自8岁以后胤禛经常随父皇去边塞,了解边塞形势。康熙三十二年(1693),15岁的胤禛随同几位哥哥参加了曲阜祭祀孔子大典。第二年和康熙三十九年 (1700) 两次随父亲考察了无定河,并亲自主持了无定河的治理。康熙三十五年(1696),胤禛与诸兄弟参加了对噶尔丹的讨伐,他受命掌管正红旗的大营,虽然这只是象征性地坐镇正红旗,并没有真正亲临前线、躬冒失石,胤禛还是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康熙四十二年 (1703) 胤禛跟随康熙南巡,由德州、济南、泰山、沂州,经淮安、杨州,镇江而达杭州。返途经南京、沛县、东平、东昌返京。历经4个月时间,胤禛详细了解了沿途风俗民情及运河闸坝工程。
30岁前的胤禛,主要过的是贵族式的悠闲的书斋生活,很少独立从事某项活动。他作为随员跟随父皇巡行塞上,游历南北使他开阔了眼界。经常性的参与某些实际活动,军政事务,使他了解了社会,增长了才干。这就为他日后政治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皇室发生了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已经当了33年皇太子的胤礽被康熙废掉了。太子的被废使皇子之间争夺储位的斗争激烈起来,久坐书斋的胤禛也被卷进了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清朝的传统原是不立太子的,皇位的继承人是老皇帝死前指定的。这种不立储君的方法既有利也有弊。其利在于各个有继承皇位希望的人都能效忠皇帝,拼命出力,博取皇帝好感,以求被立为君。弊在不立储君,觊窥皇位者多,容易造成父子兄弟之间的勾心斗角,甚至刀兵相见,酿成争位的大祸。康熙皇帝即位后斟酌立太子的利弊,决心改变清朝的习惯,学习前人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办法。康熙十四年(1675)他将孝诚皇后所生年方2岁的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皇长子胤禔因为是庶生,没有得立。
胤礽册立后渐渐长大成人,康熙有意识地培养他,让他参与许多政务,具有相当大的权力。这样,胤礽的周围便结集了一批官僚,形成太子党。这些人当然是希望胤礽继位后他们获得最大利益。他们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反感。另外胤礽长大后骄奢淫逸、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暴戾不仁,康熙认识到胤礽当政“必至败坏国家,戕贼万民”,康熙皇帝对他很不放心。更重要的是,随着胤礽长大成人,他与父皇之间的皇位之争也渐趋激烈。胤礽手下之人索额图给太子制订的一套制度与皇帝非常接近,胤礽的权势欲越来越强烈。他曾不止一次地说,古今天下,哪有象我这样当40年太子的?急于抢班夺权之心溢于言表。这样,必然引起与康熙的尖锐斗争。诸位皇子对胤礽的册立都心怀妒意,他们也看出了父皇与太子的矛盾,胤禔等皇子便兴风作浪,欲取而代之。胤禔请蒙古喇嘛巴汉格隆搞厌胜巫术,想咒死胤礽。皇八子胤禩手下的人甚至结识武林高手要刺杀太子。胤礽处于比较孤立的地位。最后,终于导致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康熙废掉胤礽。胤礽的被废,便产生谁来当太子的问题。
谋取太子之位最积极的要算是皇长子胤禔了,但是康熙素不喜欢他。九月初四下诏废太子时便表示他没有立胤禔的意思,这使胤禔很沮丧,转而支持他认为很有希望的皇八子胤禩。胤禩有贤明的名声,许多大臣揣度康熙可能嘱意于他,因此在议政大臣,大学士马齐和元老重臣佟国维等人支持下,列名保奏胤禩为皇太子。一时间胤禩夺储的呼声很高。胤禔看到这个风头转而支持胤禩。他向父皇推荐胤禩,说有个相面的先生叫张明德,曾给胤禩相面,说他日后必定大贵。同时还向父皇讨令由他处死胤礽。胤禔如此积极地参与夺位斗争,使康熙对他的不满达到极点。康熙根本不愿意杀掉太子,落一个父子相残的骂名。因此,他大骂胤禔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纯粹是个天理不容的乱臣贼子。就在这个当口,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曾使用厌胜之法诅咒胤礽,康熙便将胤禔革爵圈禁,永远赶出了政治舞台。
胤禩的积极谋位,使康熙怀疑他在朝臣大员中拉帮结党,收买人心。因此,他也不想立他。当胤禔以张明德保荐胤禩时,康熙借机指斥胤禩妄蓄大志,阴谋夺嫡,命将张明德凌迟处死。胤禩锁拿,交议政王大臣处理。明确排除了胤禩当太子的可能性。虽然胤禩后来继续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但他已无望得到太子的位子了。
康熙皇帝废太子,本来是想解决储君与皇权不相容的矛盾,但未料想引起了诸子之间更尖锐的争斗,更为严重的是外戚,贵族、朝臣都卷了进来,如果不迅速再立太子,斗争就不会停息,会愈演愈烈。太子的人选,康熙还没有看上任何人。胤禔,胤禩钻营储位,康熙已将他们排除在外。其他人,谁也难服众望压住所有皇子。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康熙只好重新考虑胤礽。毕竟他当了30多年的太子,父子之间知之甚深,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所以在当年十一月,康熙便放了胤礽,令他改恶从善,不许对揭发他的人打击报复。要他闭门省过。多读圣贤之书,修身养性,成为一个贤明的人。康熙四十八年 (1709) 三月,康熙再次下诏将胤礽重立为太子。结束了第一次储位危机。
胤禛在这一次储位之争中显示了自己的才能和品质,受到康熙皇帝的表彰和注意。在诸皇子争夺皇太子之位时,胤禛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实力,没有希望,因此采取维持胤礽的态度,胤礽被囚后,康熙令胤禛参与对他的监视。胤禛十分着急,想帮他的忙。康熙将废太子的告天文书让胤礽看。胤礽说,我的皇太子是父皇立下,父皇要废就废,何必告天。胤禔将这话转奏了康熙,想激起康熙的火来落井下石。而胤礽表白他坏事是做了,但谋弑之事决没有,让胤禔代奏,胤禔却不奏。胤禛说,“这事应该代奏,你不奏,我奏。”康熙听了胤禛转达的胤礽的话,便下令拿掉了胤礽的锁链,康熙因此夸胤禛深明大义,性量过人。“以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
康熙因废太子问题,劳神伤心,生了一场大病。而诸皇子多忙于经营自己势力、争夺储位,很少关心父皇的病。只有胤禛和胤祉问医问药,关怀备至。很得康熙的欢心。所以,在胤礽复立之时,康熙大封诸子,胤禛与胤祉、胤祺一起被封为亲王,超过了胤禩等人,得到了很大的胜利。此外胤禛很懂得伪装、韬光养晦、避免锋芒太露而遭忌妒。他能在形势未明之前与各方面都维持良好的关系,有效地保护自己。他虽然对胤礽表示关心,同时也与胤禩保持某种联系。对其他兄弟,他在父皇面前只说好话不讲坏话。有人需要时他都能给以支持。他得到亲王之封后,自己上奏要求降低世爵,提高其他兄弟地位。他这样的做法,很得康熙好感胤禛简介,称赞他明白事理,获得了康熙的信任。在第一次储位之争中,胤禛的表演是成功的。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老练之手腕。他在这次斗争中从经验上,地位上都为将来进一步争取储位作好了准备。
胤礽的复立并没有平息诸子之间的争夺,也没有消除他与父皇之间矛盾。胤礽复位后,照旧收集党羽,招兵买马,迅速纠合了一批亲信大臣。如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等人。他不听父皇之教、尊奉父皇,反而大摆太子派头,一切仪制服用全与皇帝相较。他贪财好货的脾性丝毫未变,稍有不满,便责打诬告地方官员。朝野上下。人们看得明白,胤礽这样下去长不了,胤禛更是清楚。康熙则由于第一次废太子的打击,这次对胤礽百般容忍,尽量满足他,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然而,胤礽终属朽木不可雕。眼见他羽翼日益丰满,康熙只得采取断然措施,于康熙五十年 (1711) 十月再一次废掉了他。逮捕了太子党人,将托合齐焚尸扬灰,耿额,齐世武等人锁拿审问,同时明确表示不再立太子。他说没有合适的人,立了反而引起争斗,本朝向无立太子惯例、不立亦不为过。
但是,不立太子也不能杜绝皇子的竞争,皇子都已分封,手下都有一批人,渐渐把持政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谁不拼命保主争位? 所以,自胤礽二次被废,各皇子变争夺太子之位而为互相竞争,争取康熙龙飞之时被指定为嗣君。
胤礽被废后,谋位的活动依然在进行,朝中亦有人以 “国本”相争。许多人继续保举他,但是康熙对胤礽已经失望,他绝不会再立胤礽了,可以说胤礽的一切活动都是徒劳的。
胤禩在胤礽二次被废后又活跃起来、他有被众臣保举过的经历,希望有再次被推选的可能,但是康熙对他心怀戒备,曾当面说他,你看我老了,活不了几天了。你有被人保举的经历,可以说即位万无一失喽!表示自己很厌恶他。胤禩本人对康熙不太尊敬,常常失礼。有次打猎给康熙送去一只将死的鹰,把康熙气的半死。但他工于心计,周围拉拢了一些官员贵族为他效力奔走,宣传胤禩有大贵之相。康熙对他看的很准,说他“党羽甚恶,阴险已极”,“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即朕亦畏之”所以康熙处处打击胤禩,他的继位可以说也是无望的。
皇三子胤祉是一个徇徇儒者。年龄较大,又封有王爵,很受康熙器重。命他主持修辑律吕、算法诸书,后又编成了 《古今图书集成》这部我国第二大类书。胤祉在朝野上下很有威信。但,胤祉的手下人孟光祖曾打着主子的旗号广泛活动、代表其主拉拢各地督抚大员,所为多不法。康熙帝十分恼火。派人将他捉拿处斩。并处理了一些和他往来的大员,但并没牵扯胤祉。孟光祖的活动胤祉不可能不知道。其实他也是在活动,只是不那么明显罢了。

皇子中最受康熙赏识,蒸蒸日上的要数胤禵了,胤禵是吴雅氏第三个儿子,在康熙诸皇子中排位14,与胤禛一母同胞,他还有一个哥哥,康熙十九年 (1680) 生,活到5岁夭亡。胤禵是康熙晚年比较喜欢的皇子之一。胤禵能够礼贤下士,在朝廷中很有些名气。康熙未年对西北的用兵正在关健时刻,康熙五十七年 (1718)三月,康熙皇帝将胤禵由贝子直接越级升为王爵,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全面负责西北军务。这一年胤禵年方30岁。当年十二月,胤禵率师西征,康熙亲自登殿授印,给他一切必要权力。胤禵才具卓绝,在西北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平定了西藏。对策妄阿拉布坦用兵亦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西北,胤禵招贤纳士,当时就有人说他“定有九五之尊”胤禵很高兴。迹象表明,康熙很喜欢这个儿子,是立储的目标之一,但亦没有最后决定立他,否则便不会让他长期驻在西北了。胤禵远在西北,对他接替皇位是十分不利的。
巧于心计的胤禛从胤礽的再次被废便看清了胤禔、胤禩,包括胤祉都不可能被父皇选为嗣君了,他在其他诸皇子中年令居长,占据一个好的地位,当然也就产生了接班的想法。暗地里做些准备、胤禛的做法是尽可能地迎合父皇的意旨,取得父皇的喜爱。外紧内松,一方面加紧活动,一方面向父皇,向世人表现出自己对皇位没有兴趣,麻痹康熙和诸位弟兄。用表面上的闲适无志来掩盖紧锣密鼓的活动。
胤禛喜欢与一些僧道者流来往,花钱建筑寺庙,经常作出潜心佛理的样子,把自己称为“天下第一闲人”,惟願与山僧野道为伴,象庄子,老子那样过清心寡欲,恬淡、逍遥的生活。他曾写过许多消极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
“懒问沉浮事,问娱花柳朝。”
“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
“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岁荣辱镜中花。”
他曾在读书时将自己喜欢的文章结缉起来,编为《悦心集》,里面选的多是消极避世,看透世事的文章,如《布袋和尚哈哈笑》将那天下的英雄,圣人,甚至皇帝都讥讽一遍。“我笑那天上的玉皇,地下的阎王,与那古往今来的万万岁。你带着平天冠,衣着袞龙袍,这俗套儿生出什么好意思,你自去想一想,苦也么苦,痴也么痴,著什么来由,乾碌碌大家喧喧嚷嚷的无休息。”
胤禛表面上这样做,心里却是热衷的很。他也悄悄地结纳党徒,建立自己的班底。而且对门下之人要求极严,对他们的忠诚要求极高。到康熙末年他手下已有步军统领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朝廷大员了。
胤礽二次被废之后胤禛简介,康熙对胤禛更器重了,许多重要的国务活动让他参加。康熙五十一年(1712),、胤禛参加了对太子党人的审判。康熙五十四年(1715),参与议定西北军事。康熙五十七年 (1718)皇太后安葬,胤禛代父读文告祭。康熙六十年(1721),康熙登极60年大庆,胤禛前往盛京大祭。回京后,又衔命祭祀太庙,后殿。同年,会试不第士子以取士不公闹事,胤禛受命处理。当年冬至,他还奉命代父皇祀天于圜丘。康熙六十一年 (1722),胤禛带人盘查京通仓场。这说明,康熙对胤禛是有特殊的想法的。
胤禛与康熙父子感情在胤禛刻意笼络下也很好。康熙晚年喜往畅春园,畅春园旁的苑园皆赐给各皇子、胤禛得到的是距畅春园最近的“圆明园”。在热河避署山庄,胤禛得到的狮子园也离父皇最近。他和胤祉常请父皇到他们的园子游玩。康熙五十年(1711)胤禛的妃子钮钴禄氏生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的聪明好学使胤禛很欢喜。康熙六十一年春,康熙到圆明园牡丹台赏花,听说有这么一个好孙子,命人叫来问话。弘历的乖巧,使康熙非常喜欢。命送到宫中养育,并传见了他的生身母亲,这是唯一的一次祖孙三代皇帝相会。可以说康熙晚年,胤禛在争夺嗣君的斗争中渐占上风、成为康熙心目中的人选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七日,康熙皇帝病了,冬至的祭天礼由胤禛代行了。十三日,康熙在畅春园召见胤禛,在胤禛未到之前,康熙已向在病榻旁的胤祉,胤祥,胤禩、隆科多等人交待由胤禛继皇帝位,胤禛到后,向父皇问安,康熙告诉了他病症,胤禛含泪进行了劝慰。到晚上八点左右时,康熙溘然长逝。胤禛哀号痛哭、隆科多乃当众口头宣布康熙遗诏、命胤禛即位,胤禛当时惊恸昏倒,在大家的劝慰下,强起办理父皇丧事。当晚将康熙遗体运回后宫,次日封胤禩等人为王。召胤禵回京,关闭京城九门。十六日向天下颁布遗诏。二十日胤禛登上了皇位受百官朝贺。宣布继承父皇的一切法规,不作变更,呼吁皇室团结,诸兄弟一体,共图清朝万世之固。
胤禛的即位是不是康熙的意旨,合法与否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遗命是胤禛不在时,康熙皇帝对隆科多等人说的,没有文字记载,这是产生疑问的根源。胤禛性格刚毅、为人持重,很有点象康熙。从康熙皇帝后期对胤禛的态度来看,选他作为皇位继承人是可能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康熙看上了胤禛的儿子弘历“有英雄气象”故而传位于其父,使其能继位维护大清天下。康熙患病8天内曾3次召见胤禛,也可见康熙帝对他的重视。但这也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康熙皇帝为什么不在最后的时刻召见胤禛时当面对他宣布旨意呢?所以从胤禛即位之日便有人说隆科多是隐满了康熙的真遗诏,假传圣旨将胤禛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还有一种说法是,隆科多篡改了遗诏。康熙本来是想立胤禵、遗诏书“皇位传十四子胤祯。”胤祯是胤禵的别名,隆科多将十字改为于字祯字改作禛字。这种说法流传很广,但是站不住脚。第一,隆科多宣布遗命是口头的,根本没遗诏在手。第二,清初圣旨皆满汉两种文字,只改汉文遗诏难欺天下人耳目。第三,书写不合清朝惯例,清在书写皇子时皆在排行前加一皇字。应为 “皇位传皇十四子”,如作了篡改、应作“皇位传皇于四子胤禛,” 明显不通。再者,于字在清代并不通用,应写作於字,这样重要的文书,不会如此草率。总之,盗改遗诏说不能成立。但是,从康熙对胤禵的重用,喜欢程度来看,传给他也是可能的。但为什么没有传给他呢?结合当时具体情况,可以认为胤禵远在西宁,来不及等到他回来了。如果传位给他,康熙一咽气,诸皇子便会真刀真枪地干起来,这对清朝来说会是灾难性的变化。康熙亦喜欢胤禛,也深知他的才能,所以将皇位传给他,使他很快控制住康熙死后的局势,这也不失为万全之策。这样,胤禛便天遂人愿地登上了皇位。
不管怎么说,胤禛凭借他的才华,能力和手腕,战胜了觊觎皇位的所有对手,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他告别了45年的皇子生活,大踏步登上清朝政治舞台,去施展他的才华,完成他的抱负。他此后的所作所为,对清朝乃至中国的历史都发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历史对雍正皇帝的评价 雍正怎么死的 揭秘历史上雍正皇帝到底怎么死的
- 历史对雍正皇帝的评价 我想知道关于雍正皇帝的客观历史评价
- 雍正几个皇子的结局 盘点历史上雍正皇帝儿女们的结局
- 历史对雍正皇帝的评价 如何评价雍正皇帝?历史上雍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 历史上的雍正是个怎样的人 清朝历史揭秘:雍正皇帝夺位之前的三大功臣都是谁?
- 雍正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 为什么说雍正皇帝是历史上最为忙碌的皇帝?他都在忙啥?
- 历史如何评价雍正皇帝 为什么说雍正皇帝是历史上最为忙碌的皇帝?真的忙吗?
- 历史如何评价雍正皇帝 请问历史是怎么评价雍正皇帝的
- 雍正皇帝十四弟是怎么死的 历史雍正皇帝怎么死的,雍正皇帝怎么死的?
- 历史上的年妃叫什么 清朝雍正历史上的年妃到底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