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道教发展史思维导图 道教发展历史

火烧 2023-01-22 16:24:40 1073
道教发展历史 1.道教的发展历史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

道教发展历史  

1.道教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2.道教的发展史,大家简述一下

道教在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黄老道演变而成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魏晋以后,由于统治者的支持,因而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得以发展;从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兴盛时期,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道教学者辈出,道书数目大增并汇编成藏;南宋以后至明代中叶,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继续发展,但由于与金、元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道教内部亦因而宗派纷起;明中叶以后,内忧外患,朝廷自顾不暇,对道教未能从财力上支持;满清入关后,统治者对道教不感兴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层社会转入民间发展,渐变成秘密宗教团体。

道教的发生、发展与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交织在一起,在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曾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国道教史,对于研究我国思想文 化、社会发展深具重要意义。

中国道教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道教(从道教的起源(从上古至东汉顺帝时,即公元一四二年以前); 东汉顺帝时至东汉末,即公元一四二年至二二零年); 道教的发展和改革(从三国初至五代末,即公元二二零年至九六零年); 道教的分宗分派(从宋初至元末,即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三六八年); 明、清时代的道教(从明初至清末,即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九一一年)。

3.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是简答题

春秋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国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西汉初期在战国末年到西汉初期的100多年间,特别是汉文帝和景帝统治的时期.汉初的新的封建统治者鉴于秦王朝“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以致被迅速推翻的教训,大都喜好“黄老之术”,“改秦之败”,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无为”政治,以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一度造成了黄老之学盛极一时的局面.根据当时政治社会的需要,对先秦的黄老之学进行改造,使它成为兼“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而以儒、道、法三者相互渗透为主的结合. 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落没.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是中国主流思想.。

4.道家的发展史,要详细的

1、原始宗教:对日月星辰、风雨云雷电、山岳湖海河川的自然崇拜;对动植物神级图腾崇拜;前兆信仰与卜筮、占星;天帝崇拜与天命论天道信仰;神仙信仰。赤松子、黄帝、宁封子、容成公、素女……

2、老子道家创立:庄子、列子、伊喜、神仙家、鬼谷子、方技方士、方仙道、黄老道

3、五斗米道(天师道)为标志的道教门派组织的创立:黄老道、楼观道、隐仙派、天师道、灵宝派、上清派、茅山宗、神霄派、清微派、正一道、全真道、闾山派、净明道、茅山派……张道陵、葛洪、魏伯阳、李淳风、寇谦之、丘处机、张三丰……

4、近现代道教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中国道教协会、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海外道教(越南、新加坡、印尼、泰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有道教组织)

5.我国道教在历史中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 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 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的名称来源,一说起于古代之神道;二说起于《老子》的道论,首先在《老 子想尔注》上出现。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 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

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 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 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

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 《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道教正式有道教实 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 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 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 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 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6.道家的发展史,要详细的

1、原始宗教:对日月星辰、风雨云雷电、山岳湖海河川的自然崇拜;对动植物神级图腾崇拜;前兆信仰与卜筮、占星;天帝崇拜与天命论天道信仰;神仙信仰。

赤松子、黄帝、宁封子、容成公、素女……2、老子道家创立:庄子、列子、伊喜、神仙家、鬼谷子、方技方士、方仙道、黄老道3、五斗米道(天师道)为标志的道教门派组织的创立:黄老道、楼观道、隐仙派、天师道、灵宝派、上清派、茅山宗、神霄派、清微派、正一道、全真道、闾山派、净明道、茅山派……张道陵、葛洪、魏伯阳、李淳风、寇谦之、丘处机、张三丰……4、近现代道教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中国道教协会、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海外道教(越南、新加坡、印尼、泰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有道教组织)。

7.道教的起源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

《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

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扩展资料:

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 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鼓励娶妻,不茹荤饮酒。

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其修炼要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

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现为世界道教主流宗派,有龙门派、华山派、清静派、三丰派、老华山派(陈氏堪舆派)、金丹南宗等支派。

正一道正式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道教

8.道教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

9.道教的发展历程道教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道教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

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

《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

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

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

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 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

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 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

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

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

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 《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 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

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

道教发展史思维导图 道教发展历史

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

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 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

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 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

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删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

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

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 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

显然,这段神话是唐皇室自己编造的,目的是为李唐政权增添一道神圣的光环。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唐朝做法,虚构一位姓赵祖先赵玄郎,奉为道教尊神,尊为“圣祖”。

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