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上庸之战 被忽略的上庸:三國時的瑞士,三家在這勾心鬥角,卻不敢輕易下手

火烧 2022-10-05 11:08:48 1062
被忽略的上庸:三國時的瑞士,三家在這勾心鬥角,卻不敢輕易下手 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位帝皇,是絕對不允許有城市不在自己的統治之內的。自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在 人們的印象中,留下

被忽略的上庸:三國時的瑞士,三家在這勾心鬥角,卻不敢輕易下手  

上庸之战 被忽略的上庸:三國時的瑞士,三家在這勾心鬥角,卻不敢輕易下手
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位帝皇,是絕對不允許有城市不在自己的統治之內的。自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在 人們的印象中,留下了只有統一的中原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所以為了國家完整,皇帝是絕對不允許中原上有地區獨立不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
然而世事無絕對,總有一些人能夠遊走在各方勢力之間,保持著一個平衡,讓自己一直立於不敗之地,而他們之所以能保持「獨立」,很多時候是因為實力不弱,有一些利用價值。
而我們在看三國的時候,會發現三國中孟達統率下的上庸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不僅曹丕拉攏了,諸葛亮後來也拉攏,比如曹丕在孟達投降後,就重用於他這個降將,命其為新城(以上庸為主體的三城合併而成)太守,委以其西南重任;又比如後來諸葛亮「雖惡其反覆」,但在北伐之際,依然聯絡孟達,大度的不計前嫌。
為何魏蜀兩國都會對他如此看的起,甚至到了無下限包容的狀況呢?是因為上庸的孟達有著十萬人馬嗎?畢竟三國演義中有不少次提到:「孟達深受曹丕喜愛,統領新城十萬之眾」。
假若孟達真有十萬之眾,受到如此般重用也不足為奇——畢竟在古代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士兵數量是衡量一個諸侯力量強弱的重要指標。在三國這個亂世更是如此,只要你士兵足夠多,硬實力就足夠強。
但問題是上庸孟達真有十萬之眾么?其實並沒有。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大幅度誇大事實是常態,我們這姑且不論。但就算是在歷史上真實戰爭中,也大多會誇大自身實力,目的自然是為了震懾敵人,所以軍隊的人數往往需要打個折扣。
——遙想當初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說著八十萬大軍,但是實際上後世專家判定也就十幾萬軍隊,要知道這可是曹操舉拜北方全部的力量抽調出來的士卒,所以可以想像,十萬大軍是多麼的難湊。連曹操以北方之地也勉強才湊出了十幾萬軍隊,而孟達又何德何能靠著一個上庸弄出十萬軍隊呢?假如有著十萬軍隊,估計就不是三足鼎立了,那將是四強爭霸。
再說,孟達軍隊需要補充,只能從上庸徵召百姓。
《晉書·地理志》記載:「上庸郡,魏置,統縣六,戶一萬四千四百四十八。」
但我們從上可以看出,只有一萬多戶人口的上庸,哪有多少人口,讓孟達徵召十萬軍隊呢?就算有十萬軍隊,難道只靠著一個小小的上庸能夠供養著這十萬士卒的吃喝嗎?所以說孟達有十萬人馬是肯定不現實的。
那孟達兵力不多,看狀況甚至可以用少來形容,那他到底憑什麼能夠在兩家之間應付的遊刃有餘呢?最為重要的還是由於上庸的地理位置太過於得天獨厚了。
一、首先,通過上庸,可以向北進中原,直接通往長安;向西南則進荊湘,威脅東吳。如果這些還不夠直白的形容其位置重要性的話。我們再來通俗點說,上庸是通往漢中的必經之地,它還連接著四通八達荊州。這個地方居然還與三國時期,最為重要的漢中與荊州兩地相連,它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我想大家應該沒有任何異議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曹操在逼降張魯,拿下漢中後,特意在這塊地分出一個上庸郡來重點照顧;而劉備在取漢中之後,還未休整完畢,就馬不停蹄的派孟達去取上庸,甚至為了保險起見還派出義子劉封前去相助;當時就連東吳也對上庸十分眼饞,雖然明面上沒像魏、蜀那樣有大動作,但小動作卻依舊不少,在夷陵之戰後重點盯防目標之一,就有上庸。
這塊戰略要地,大家都眼饞,這確實是沒錯的。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往往大家都希望得到的地方,各方勢力也都會顧忌太多。
——它位置恰好處在三國之間,三國都想要,但是畢竟只能一國爭奪,所以一旦有一國出兵,另外兩國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俗話說自己得不到的又怎麼會讓給敵人,另外兩國一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不在乎佔據不佔據,總之就是我得不到就讓別人也得不到。
這樣一個地方爭端會有這肯定沒錯,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天然的緩衝地帶。因此,三國也不會對其隨意就下手。
再說孟達貴為一方太守,曾被蜀魏都委以過重任,甚至被西晉大文學家傅玄認為有樂毅之量。這樣一個人,我們稱其為梟雄也不為之過,所以他有些權謀,會點縱橫之術,自然也不稀奇。
所以他完全可以避開劣勢,利用地理位置這一優點,游刃於各方勢力之間,來讓自己達到一個較為平和中立的狀態。
二、接著,上庸四面環山,地勢險惡,屬於天然的高山谷地;除此之外,上庸還地處長江、漢水之間。
《地名志》中記載:「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補天之梯也,在今竹山縣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
如此這般山水環繞,讓它變得更加得易守難攻。我們常說,西蜀有山地阻隔,不好攻;東吳有長江天險,也不好打。屬不知,上庸這塊地是難得的兩者兼具。這樣一個地方,我們誇張點可以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了。
《讀史方輿紀要》有記載:「漢蔣琬屯漢中,多作舟船,欲乘漢沔東下,襲魏興、上庸,以規中原。議者謂事若不捷,還路甚難,遂不果。」
從以上可以看出,蜀國在蔣琬執政之時也曾想過要收回上庸,可惜的是道路太難,不得已選擇放棄了。而之前諸葛亮北伐也不走這,大致也是出於這樣的考量,畢竟如此易守難攻,對於一直求穩的諸葛亮來說,他是沒有太多把握的。
——其實對於蜀國而言,若是能夠佔據上庸,北伐將不會那麼辛苦,諸葛亮完全不必六出祁山,大可以東路出益州,順流而下,直接進攻襄陽,順勢北伐。
但這個地方丟了,就沒辦法了。
有人看到這裡或許會感到奇怪,居然如此難攻,為何後來孟達要起義響應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卻能夠拿下上庸呢?這其實主要還是上庸內部出了一些問題。
《晉書·宣帝紀》記載:「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乃勸農桑,禁浮費,南土悅附焉。」
司馬懿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之一,當時是兵分八路進攻孟達,足以見其兵力倍於孟達,但即便是這樣過了半個月還是沒有將上庸拿下。直到內部有人出來投降,而這些人當中甚至還有孟達的外甥,正是因為有了內應開城投降後,上庸這才徹底被拿下。
其實當時的上庸完全是有能力再抵擋的,畢竟我們從俘虜萬人就可以看出,上庸城裡的有生力量還是有的。
因此,孟達舉義失敗,最後被司馬懿給殺害,也是實屬有些冤啊!當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上庸這塊地的易守難攻性質。
三、最後,上庸經濟環境惡劣,這看起來雖然是弊端,但後來也成為了三家不輕易對其下手的一個重要原因。上庸這塊戰略要地,雖然有著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但很顯然它的經濟地位與其戰略地位並不匹配。
諸侯爭霸,提升實力的辦法就是增加城池,有了足夠大的城池,就能夠供養更多的百姓,從而組建更多的軍隊——但上庸地區環境卻不行,因為地處山區,所以它可耕作的地方相當之少,而且土地還以貧瘠地為主,難以開發;再加上人口又十分稀少,這就使得其能夠為國家提供的賦稅也是少之又少。
而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上庸所在的偏西北山區,在當時是一個漢人與蠻夷混居的地方,漢人與蠻夷之間經常為了某些利益發生爭鬥,而為了鎮壓蠻夷作亂,還需要經常出兵平叛。
對於鎮壓蠻族,三國都有說不盡的苦頭,比如吳國的江東有山越人經常下山劫掠,使得吳國不得不分出兵力鎮壓,吳國甚至還派遣過甘寧、黃蓋這樣的名將特意去鎮壓;蜀國的孟獲大家都知道,逼得諸葛亮親自南征來平定叛亂;而魏國境內的鮮卑、東胡、羌族,更是曾讓曹操與司馬懿這些大佬頭疼不已。
也就是說,拿下這塊地,不僅要窮的起,還要經的起不間斷的內亂。這樣一個地方,即便攻下來,也大多不會長久,所以三國考慮到成本問題,雖然饞,但也不會輕易下手。
直到三國後期,北方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調整,魏國的實力也大幅度超過吳蜀兩國,它完全耗的起,所以之後拿下上庸並且穩定上庸的這點成本,對地大物博的曹魏來說並不算什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