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人称女子20岁为什么之年 3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40噸鐵鏈,僅用1年時間,便建成瀘定橋的?
3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40噸鐵鏈,僅用1年時間,便建成瀘定橋的? 中國工農紅軍在1935年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一代偉人為此寫下「大渡橋橫鐵索寒「,使得瀘定橋自此名揚中外,巍然屹立於大渡河上,向後人
3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40噸鐵鏈,僅用1年時間,便建成瀘定橋的?

中國工農紅軍在1935年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一代偉人為此寫下「大渡橋橫鐵索寒「,使得瀘定橋自此名揚中外,巍然屹立於大渡河上,向後人展示著不朽的革命精神,因此還被被譽為「東環瀘水三千里,西出鹽關第一橋」。
瀘定橋是大渡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橋,建橋之前的渡河,遇到河水上漲季節靠溜索,遇枯水季可以擺渡。
瀘定橋的建造是在清康熙四十四年,清廷發動史稱的昌側集烈之亂,打箭爐營官昌側集烈欲憑藉固始汗之力獨霸一方,康熙後來派兵平定蒙古族和碩特部派駐打箭爐營官昌側集烈的叛軍之亂。
戰後為穩定西爐邊地,促進漢藏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還有為了國家統一和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的梗阻。
康熙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橋樑。
這座橋在清康熙四十五年建成。這座橋修好了以後,按照慣例得先取個名。康熙皇帝親賜名「瀘定橋」,並御書匾額「瀘定橋」,寓意為騷亂已平,瀘河安定。
瀘定橋是一座享譽中外的歷史名橋。當時它是連接川藏交通的咽喉要地,也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跨度最大的一座鐵索橋。
橋的跨度100m,由13根錨固於兩岸橋台的索鏈組成。其中,9根索鏈為底,上鋪木板形成橋面,4根索鏈分置兩側,用作橋欄和扶手。每根索鏈由近千個手工鍛造的熟鐵環相扣形成,兩岸橋台上還設有風格獨特的橋亭。
這種由13根碗口粗的平行鐵鏈構成,橋欄直接由鐵鏈架設,底下並排鐵鏈鋪上木板形成橋面,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接,各鐵鏈環環相扣的橋樑,在古代,這種設計稱得上巧妙。
利用鐵索優秀的抗拉能力,將大橋的承載力提至最高,同時將橋的自重降至最低,在缺乏現代力學指導的年
代,這已經是古人能夠達到的最高水準。
古代造橋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當地的地形如何,而大渡河處在偏遠山區,河寬數百米,終年水流湍急、深不可測,瀘定橋工程在當時科技水平下幾乎無法完成,而古人又是如何將40噸鐵鏈架起來的呢?
據說,本來造橋之人是想要船夫將上噸的鐵鏈運到河的另一邊的,但是由於鐵鏈太重,而且大渡河水流湍急,很多次載有鐵鏈的船都被水流掀翻。
於是,古人就用了「索渡原理」。 用粗竹索用粗繩繫於兩邊,每根竹索上穿上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竹筒上的繩索,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對面。鐵鏈被拉過去後,再花了很大功夫將鐵索拉緊並錨固牢靠,讓橋能夠承受足夠重的壓力。
建造瀘定橋的工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時了一年多才徹底完工。瀘定橋是我國勞動人民辛勤與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的一個奇蹟。
參考資料:《中國建築史》、《中國通史》
很赞哦! (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