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玄武门之变和南京玄武门 玄武门事件_介绍一下玄武门事件.

火烧 2022-08-14 12:51:09 1089
玄武门事件_介绍一下玄武门事件. 介绍一下玄武门事件.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  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

玄武门事件_介绍一下玄武门事件.  

介绍一下玄武门事件.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

  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

  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

  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

  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

  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

  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

  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

  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

  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

  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

  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

  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

  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

  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

  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

  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

  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

  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

  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

  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

  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

  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

  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

  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

  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

  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

  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

  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

  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

  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

  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

  位,就是唐太宗。

玄武门事件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叫玄武门事件,玄武门不是在南京吗?

古时候的皇宫一般都有一个玄武门,那个玄武门事件是指唐朝首都长安的的玄武门发生的事情,就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伏,杀死了从这里经过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从而逼迫李渊让位于自己,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兵变是怎么回事?

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此时,高祖已经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来,准备查验这件事情了。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了变化,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将他射死了。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父皇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了。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建成身死,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于是,他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张公谨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了大门,挡住冯立等人,冯立等人无法进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管着宿卫军,驻扎在玄武门。他挺身而起,准备出战,与他亲近的人阻止他说:“事情未见分晓,姑且慢慢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等到兵力汇集起来,结成阵列再出战,也为时不晚。”[敬君弘不听从,便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敌阵冲去,结果全部战死。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此时,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顿失战心,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冯立杀死敬君弘后,对部下说:“这也可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于是,他丢掉兵器,落荒而逃。 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玄武门之变详细过程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起因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经过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

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

之后,李世民跪见父亲,将事情经过上奏。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八月…癸亥,诏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租调二年,自馀给复一年。),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扩展资料: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太宗即位后,于武德九年十月初一丙辰日(626年10月26日)下达诏书,追封已故太子皇兄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是为息隐王;皇弟齐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是为海陵剌王,以皇家丧礼重新安葬。

安葬那一天,太宗在宜秋门大哭一场,显得十分哀痛。谏议大夫魏徵、王圭两人上表请求陪送灵车到安葬地,太宗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命令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幕僚属官都去送葬。从太宗给两位兄弟的封号和谥号来看,无疑是降低了他们的地位身份:李建成原为皇太子,降为息王(亲王级别),谥号为隐,是中下等谥号(按谥法:“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指本性难改,言过其实。

又:“隐,哀也。”指柔弱短寿);李元吉原为齐王(亲王级别),降为海陵郡王(郡王级别),谥号为剌,是下等谥号(按谥法:“愎很遂过曰剌。不思忘爱曰剌。”指刚愎自用,忘恩负义。)。

贞观十三年(公元640年1月5日),太宗封庶出皇子李福为赵王,过继给已故皇兄李建成为嗣。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7月8日),太宗再次下诏恢复息隐王李建成皇太子的封号,改封海陵剌王李元吉为巢王(恢复为亲王级别),谥号不变,故后世称两人为“隐太子”、“巢剌王”。两人生前的身份地位恢复了,但恶谥依然伴随着他们。

太宗去世后,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高宗于显庆年间下达诏书,令太宗的小儿子、自己最小的弟弟曹王李明,过继给已故皇叔李元吉为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玄武门之变

发动“玄武门兵变”事件的起因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虽是唐王朝的第二个君主,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马上皇帝。为唐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世所称道的“贞观之治”就是他统治时期的事情。当时的唐朝被周边小国称之为天朝,年年自觉纳贡。可见当时是何等的强盛。那么唐太宗李世民本不是太子,却当上了皇帝。史书记载他是通过“玄武门兵变”杀兄逼父登上皇位的。

对于“玄武门兵变”一事,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是在军师徐懋功及众部将纵拥下计划已久的事件。有的人认为李世明是迫不得已才作的决定。那么,具体情况又是如何?还是让下面的历史事实来说话吧。

据《旧唐书》记载:“九年(626),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化及、高士廉、候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在玄武门杀了建成、元吉。六月八日,太宗被立为皇太子,各种政务概由太宗决断。这就是有名的“玄武门兵变”。

《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隋唐卷》里是这么记载的:李渊建唐时;按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立建成为太子,封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在后来的全国统一大战中,李建成是储君,需要协助李渊处理政务,所以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性大战,都是李世民浴血奋战,从而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战功显赫,手下兵多将广,手中握着兵权,所以就不那么乐意臣服建成,漫漫地产生了夺取皇位的政治野心。

而另一方面,太子建成见秦王李世明资格、声望远远超过了自己,担心会自己的皇位继承权会受到威胁,所以在很多方面就故意为难李世明,他越是这样就越曾强世民“功高不赏,兔死狗烹”的恐惧感,也越发坚定了李世明夺取最高权力的决心。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血腥宫廷斗争成为不可避免的了。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便策划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兵变”事件。

公元626年6月3日(己未),世民向高祖密奏建成、兀吉淫乱后宫之事,并说:“他二人一心想要杀我。也许从今以后,我就永远也不能够看到父主您了,而我也不想在地府里见到他们。”高祖对他的上奏十分惊讶:“明天我定要审问他们,你早就应该告诉我才是。”

第二天,在玄武门,世民带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下了伏兵,等待着元吉、建成他们一起到来。在这之前,张婕妤知道世民的意图,急忙飞报建成,建成叫来元吉商量对策,元吉说:“我们最好是耐心观察形势变化,首先按兵不动,也不上朝。”建成说:“我们防备严密,应当一块进朝参见,亲自探听消息去。”于是二人都入朝去了。二人来到临湖殿,察觉形势已变,想马上退回去,但是已经迟了。世民追上来,用箭把建成杀死,而元吉则被尉迟敬德射杀。东宫齐王府的将帅薛万成等人率领众人赶来,攻打玄武门。敬德将建成、兀吉二人的头颅出示给他们,薛万成等人知道大势已去,便随即撤去。而这时高祖正在太极宫中的海池里和嫔妃们游戏划船呢。

世民让敬德进入侍候。身披铠甲、手持长矛、威风凛凛的敬德来到高祖身边,向高祖报到:“太子和齐王叛乱,秦王的士兵已把他们杀了,恐怕惊动皇上,派我来保卫,”高祖对裴寂等人说:“真是想不到,我今天会碰到这种事情,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呢?”萧璃、陈叔达说:“建成、兀吉,本来打算造反,对天下又没有功劳,恨秦王功高望重,二人合伙狼狈为奸。现在秦王已经把他们给诛杀了,皇上如果想平安无事,只有把秦王立为太子,将国家大政交付于他,就安然无事了。”高祖说:“这是我一向的心愿啊!”当时,秦府的兵将与建成、元吉两府的部下,还没有结束战斗。敬德向皇上建议,让皇上下达圣旨,要宫廷内外一切朝臣武官都听从秦王管理,这样众人才安定了下来。高祖无奈只得依了他们,又召见世民安抚他,世民跪在地上,恸哭许久。建成、元吉的子女等都被株连处死,于是,世民为皇太子,高咀退位做了太上皇。

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事变真相正史

  玄武门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这天李世民率领尉迟恭等人,带了一支人马埋伏在玄武门(长安太极宫的北面正门)。不多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骑着马来了,他们都是奉李渊之命来见驾的。可是到了玄武门,他们觉得有点不对劲,那个熟悉的领兵将军常何不知到哪儿去了,守卫人员看起来也很陌生。正疑惑时,门官出来传话,要他们把护卫留下,只身去见李渊。

  李建成一听,调转马头就往回跑。这时李世民一边高叫:“站住,别走!”一边骑马赶了过来。李建成哪里肯听,只是没命地跑,李世民眼疾手快,搭弓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见状,也要拉弓射李世民,但心里慌张,他拉了几次弓都没拉开。这时尉迟恭带了七十名骑兵赶到,一阵乱箭把李元吉射下马来。李元吉吓得拼命逃,又被尉迟恭一刀砍死。

  李渊在宫中等着三个儿子,却听到外面乱成一片。正不知是怎么回事,尉迟恭已手持长矛带着人马涌了进来。他向李渊禀报说,李建成、李元吉阴谋作乱,已被秦王杀了,“秦王怕乱兵惊动皇上,特派我来护驾。”他又要李渊下令,让太子宫和齐王府的护卫停止抵抗。

  李渊听了,大吃一惊。面对这样的形势,他只好顺势应变,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他又传位给李世民,史称唐太宗。李渊自己做“太上皇”去了。

  这场流血事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事件。

  按封建的宗法制(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李渊称帝后只能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在建立唐王朝中屡立战功、有智有勇有才干的李世民只被封为秦王。李建成因此对李世民非常不放心。他与李元吉结成同党,拉拢李渊宠爱的妃子们,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使李渊逐渐疏远了李世民。他们还不罢休,想进一步谋害李世民。一天,李建成请李世民去太子宫喝酒。谁知他在酒里下了毒,李世民喝了几口就腹痛呕吐。多亏陪席的李渊弟弟、淮安王李神通救护及时,李世民才保住了性命。

  李世民对此一再忍让,可李建成却步步紧逼。他和李元吉又想出了挖空秦王府的主意。公元626年,突厥侵犯中原,李建成向李渊建议,让李元吉出征迎战。李渊同意了,李元吉却提出要调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尉迟恭、秦琼等一起出征,还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马都划归他管。并有消息说,他把这些人马调去后将全部活埋,进而除掉李世民。

  千钧一发、性命攸关之际,尉迟恭等人不干了,他激愤地表示:“我不能留在大王这儿,陪着挨杀!”长孙无忌等人也认为,他们不仁,我们也可不义,应该先下手把他们除掉。

  在将士们的强烈要求下,李世民终于听从劝告,借李渊召见他们兄弟三人之际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由于隋朝的暴政和多年的战争,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经历过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李世民,深深知道百姓的力量,于是,他花大力着手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生产。

  李世民善于安抚人心,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不得已杀了李建成兄弟。当他登上帝位,就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以王子之礼将他俩改葬。落葬之日,李世民不仅允许两宫旧部去吊唁,他还亲自参加了葬礼。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李建成手下的一个官员魏徵曾经劝说李建成谋害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和南京玄武门 玄武门事件_介绍一下玄武门事件.

  李世民把魏徵找来,问道:“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关系?”

  魏徵沉着地回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手下,就得尽心尽力地为他着想。可惜太子没听我的话,不然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李世民觉得魏徵为人刚正,很有胆识,说话直率,便提拔他当谏议大夫。唐太宗还公开对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就像治毛病一样,即使治好了病,还得注意休养。现在天下太平,四方都来归服,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世。但我还是要谨慎行事,把太平日子保持下去,这就要多听听你们的意见。”为了稳定人心,李世民还派魏徵去山东安抚李建成旧部,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由于连年战乱,唐代初期人口损失很多。李世民大力改革府兵制度,加强武备,击败东突厥,让他们放归被抓去的中原百姓,同时他放出三千宫女,这极大地加强了人口的恢复。他又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方针,兴修水利,垦殖荒地,让百姓安心生产,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这一系列的措施十分有效,终于取得了让后世赞叹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代繁荣兴旺的基础。

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真相

李世民篡改了史书,真想谁知道啊!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李世民诚如是也。

大家对玄武门事变有什么看法???

公元六二七年七月二日,李世民在长安刀光剑影,喋血百步的那场摄杀,不仅属于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而且还是兄弟间的“煮豆燃豆萁”,而李世民通过夺取了唐朝政治和军事的主导权后,继而逼父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如此令人不齿的手段,中国的教科书上却对这场“玄武门事变”给予了正面的评价,不能不说是个污点。

也许我们今天把李世民看成是正面的人物,是因为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所至,就好象是“胜者为王、败者寇”一样,唐朝的“贞观之治”,使唐朝帝国成为当时全世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领域,都堪称强国。也正是这个原因,李世民成为我们后人心目中的“ 好人”,自然,他当时发动的“玄武门事变”,也仿佛成了“正义”之举,就像我们当初粉碎什么帮一样,由此,李世民既然是好人,那么被他在玄武门杀死的其兄其弟就是该灭的坏人了。

其兄李建成在我们的历史书上的评价是个狡诈的阴谋家,而其弟李元吉是个帮凶,惟独李世民是个能文能武、善于用兵,帮助其父推翻隋朝的功臣。但事实上,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其战略地位不亚于后来李世民所攻下洛阳的长安城。其深远的意义在于当时李建成占据长安后,唐朝军队的声威大振,成为后来逐鹿中原的一支割据力量,并使其它势力依附于唐。

历史上有人因为李建成的人品问题,把他说得一无事处,史书上曾经有这样的记载,说是李建成曾经“蒸淫父姬”,其源头是史载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密奏高祖,说“建成、元吉淫乱后宫”,这是有史可鉴的,但是中国的史书,多以皇帝监督下编撰的。有一个基本的常识我们应该考虑,那就是作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怎么会直接跟皇帝老爹说,我哥我弟给您戴了项绿帽子呢,而且,这话还居然在史官在场的情况下的,岂非荒唐之极?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被后人相承,得益于史书的记载,然而有些史书记载,也未免尊重事实,事实上像李建成“蒸淫父姬,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样的事情倘若是真的,那么恐怕唐高祖早把他两个儿子解决了,至少李建成的太子也当被废黜了。很显然,这段史书记载,恐怕是李世民座下史官的原创罢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含糊道“宫禁深秘,莫能明也”,还算是没有泯灭一个史书家的良心。

前几天我看了电视剧《隋唐演义》的结尾部分,电视里是这样描述那场“玄武门事变”的,前面不细说,但看后,李建成拍马赶到,被李世民枪拍马下,一脸痛苦的情,不忍杀之,李建成吃力的抬起身对李世民说,你今日不杀我,有朝一日我必杀你,于是在一片杀中,李世民无奈,痛苦的从牙缝蹦一个字“杀”——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厚颜无耻,篡改历史也讲点常识好不好?李建成既然是个阴险的小人,被人刺于马下,当应权宜之计先留活命才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哪有活上浇油找死的道理?

有些貌似历史书上也曾这样为李世民开脱,说是玄武门之变前一两天,曾有人密奏说“李建成、李元吉正在密谋害秦王”,李世民无奈,只能决定先发制人,召集部下策划政变,——这些写历史书的人简直没有大脑,李世民接到其兄要谋害他后,即便马上召集部下策划政变,一个晚上就可以完成如此复杂的政治运作和兵力调动的吗?事实上在李世民伏兵玄武门,肯定要先于当时的玄武门总领常何取得联系,计划要落实,兵力要布置周密、安排妥当,岂是像击一下掌就可以搞定的?

中国的历史总是那么的不严肃,“玄武门事变”本质上就是李世民为夺其兄太子身份未果,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而我们的历史书上却幽默地写道:“玄武门之变实质并非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政变,而是地主阶级内部,新兴地主官僚集团和旧世族官僚集团之间为争夺国家领导权而发生的尖锐斗争”——什么叫“新兴地主官僚集团”,是不是暗示是属于“进步的势力”?什么叫“世族官僚集团”,是不是属于落后的保守势力?

综观历史,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未曾试图掩盖历史,班固范晔虽然稍逊可也是直道而为,陈寿有所私于魏,可是还未曾昧心删改,司马光自知难言,却也知道含糊其词,不曾借风使舵——可是唐太宗一旦即位,便将历史收入自家名下,任意涂鸦篡改,如此做法,中国的史家之风,正是从唐开始败坏得无法收拾……今天,当我们翻开中国的历史书时,自唐以后真假难辩,历史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我现在甚至担心,我们的后人面对我们今天的这段历史时,将会如何记载?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么伪历史呢?

玄武门之变是什么故事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玄武门之变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作为长子,李建成在唐王朝没成立之前所立下的功勋是卓著的。可以这样讲,如果李渊没有李建成,就很难成为唐高祖,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大唐帝国。李渊先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于河东和晋阳密结各路英雄,收罗人才以备起兵。当时李世民不到20岁,阅历不如李建成,性格更不如李建成仁厚,所以李渊就把宝押在河东李建成的身上,李建成在河东独当一面,并参与了太原起兵 密 反。 公元617年,李渊砍掉太原副留守的脑袋,宣布起兵反隋。从太原起兵到攻占长安,经历了多次惨烈的战役。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总指挥都是李建成。 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指挥了几次讨伐,武德三年到武德七年,李世民征伐外委,功名日盛,而李建成主内,在辅佐李渊处理军国大事,李渊外出,李建成要居守监国。也正因为此,李世民收买大臣,在李渊耳边吹歪风,李建成实际上已经是准皇帝了,李世民收买的大臣只会吹李世民东征西讨之功。李建成在辅佐李渊的同时也进行了几次行动。只不过李世民在台前,太子李建成在幕后。李渊也没有好的办法解决兄弟二人的矛盾。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李世民收买了驻守玄武门的兵首,为了做皇帝弑杀了自己亲哥哥李建成,兵戈“保卫”李渊,李渊被迫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2个月后李世民篡位登基,李渊才做了不到8年的皇帝,李世民做了一个仁义道德之下的君王,真正地王道没有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永远的大唐开国太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得知情况,决定先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尉迟敬德身披铠甲“保护”唐高祖李渊,将事情经过上奏。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八月…癸亥,诏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武德九年6月,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租调二年,自馀给复一年。),李渊退位,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

玄武门事件的经过?

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建成、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此时,高祖已经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来,准备查验这件事情了。建成、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了变化,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世民跟在后面呼唤他们,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世民却搭弓射向建成,将他射死了。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将射中元吉,元吉跌下马来。可就在此时,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世民,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斥他。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父皇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了。太子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建成身死,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于是,他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张公谨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了大门,挡住冯立等人,冯立等人无法进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管着宿卫军,驻扎在玄武门。他挺身而起,准备出战,与他亲近的人阻止他说:“事情未见分晓,姑且慢慢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等到兵力汇集起来,结成阵列再出战,也为时不晚。”敬君弘不听从,便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敌阵冲去,结果全部战死。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此时,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顿失战心,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冯立杀死敬君弘后,对部下说:“这也足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于是,他丢掉兵器,落荒而逃。 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