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对数学没有什么贡献 陈景润在数学界什么地位
陈景润在数学界什么地位
要说陈景润的历史地位的话我觉得应该是比较一般,和张益唐差不多,至少应该在华罗庚之下,和丘成桐、陈省身那就根本不要比了。
毕竟第一他没有真的证出哥德巴赫猜想,只是从“1+3”改进到“1+2”,结果的重要程度不如张益唐;第二他的工作还是在用筛法去估计质数密度,是在改进前人的方法,性质和张益唐类似;第三整个过程中他没有开创出什么新的方向。
但是和同行比起来,他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比如如果陈景润是美国人,凭他那个”1+2”在美国大部分学校拿个正教授绝无问题。
菲尔兹不好说有没有戏,小一点的奖拿一堆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我想说的是,陈景润是在像老鼠一样的生存状态下,在33岁抱着病体完成的那个“1+2"的证明;文革开始以后他的生存环境恐怕连老鼠都不如;到了80年代徐迟的那个报告出来以后又被政治潮流卷着到处去作报告给演讲,天天逢场作戏,也没精力去做什么研究了。
真要是让他有比如说陶哲轩那样的成长环境,从小有各路牛人提携指点,有一个能够和全世界同行交流的学术环境,没有人知道他这一辈子能够达到什么高度。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刘慈欣的小说《朝闻道》,其实在学术圈子里面,那种殉道者一样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是很少很少的,但是陈景润绝对应该算一个。

和他比起来,今天的我们都应该感到惭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月24日补充
人们总有一种“帝王将相历史观”,倾向于对着历史人物指点江山,却觉得身边的平凡人可望而不可及。
就好像看历史书的时候觉得朝廷里一帮子中央委员级别的御史、尚书什么的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现实生活中要是有亲戚朋友做到正厅级那就算“当大官”了。
我觉得“历史地位一般”对一位科学工作者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评价,这意味着千年以后的后辈们书写数学史的时候,会在歌颂高斯、欧拉、黎曼的丰功伟绩之余,为他写一段话或者至少提一下他的名字。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本科生成绩好一点毕业去个top X名校就算“学霸”了;等到当上教授拿上点研究经费带出几个学生,这个fellow那个member评一下,在我们眼中那就是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了。
然而在稍微大一点的时间尺度上,比如一百年以后,去讨论这些人的“历史地位”,那简直跟开玩笑一样。
而陈景润的历史地位,在可预见的将来永远是一件可讨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