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山林好吗 他极力推荐自己的弟子辅佐刘备,自己却归隐山林

他极力推荐自己的弟子辅佐刘备,自己却归隐山林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时期最著名最牛的隐士,恐怕非水镜先生司马徽莫属。他门下的三个弟子诸葛亮、庞统和徐庶都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几乎左右着三国的整个格局,个个牛气冲天,可见他们的老师司马徽也绝非等闲之辈,用经天纬地之才来形容司马徽一点也不为过,而且诸葛亮、庞统都是司马徽推荐给刘备的,那么他极力推荐自己的弟子出山,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归隐山林呢?
要了解司马徽选择归隐山林的原因,我们就得从司马徽这个人说起。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其突出的特点是个人能力强,淡泊名利。从司马徽个人的情况中我们就可以找到他宁作隐士不出山的原因了。
首先,身处的社会没有为司马徽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司马徽大约出生于汉代末期,汉代末期由于皇帝年幼,宦官与外戚专权,使得政府腐败,天下动乱,民不聊生,身处这个年代的司马徽,尽管满腹经纶,也只能先解决生存问题,想做出一番大事是不可能的,于是,司马徽选择了退隐办学 ,他建起了颍川书院的学校,做起了传道受业的事情,一方面解决了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更多的人才。葛亮、庞统和徐庶三人就是他门下弟子的代表。后来三国枭雄四起,有了施展才能的土壤,可是司马徽年事已高,他已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其次,司马徽不愿意逆天行事。从司马徽的个人情况中我们知道,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他对天下局势了然于胸,十分清楚群雄逐鹿的结果,因此,他不愿意做无为的事情。这一点从诸葛亮被刘备请下山时他说的话中就可以看出,刘备请诸葛亮下山时司马徽说了12个字:孔明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短短的12个字道出了司马徽对形势的判断,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尽管诸葛亮下山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协助刘备夺取了川蜀之地,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依然无法撼动曹操霸主的地位,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伐魏,也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在司马徽看来,这就是定数,天命难违,司马徽明白这个道理,他不想做逆天之举。
第三,司马徽不愿与司马懿争宠。据三国历史记载,霸主曹操也曾经想请司马徽辅佐自己,但遭到了司马徽的婉拒。除了因曹操是奸雄之外,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当时司马懿已在曹操麾下效力,他不愿与司马懿争宠。关于司马徽与司马懿究竟是不是同根同族,历史上说法不一,有说司马徽与司马懿是叔侄关系,有说他们二人之间没有关系,究竟谁对谁错已无从考证。如果是叔侄关系,那么司马徽不愿与司马懿争宠就很好理解了,如果不是,除了他们同是司马大家族的事实外,更主要的是司马徽十分欣赏司马懿,他给司马懿冠之“冢虎”,“冢虎”相当于诸葛亮的卧龙和庞统的凤雏,这说明他们两个人还是有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淡泊名利的前辈,司马徽当然不可能追随曹操与司马懿去争宠。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