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崇祯 大明灭亡,崇祯应该是恨自己还是怨天气

火烧 2021-09-03 18:30:11 1057
大明灭亡,崇祯应该是恨自己还是怨天气 1644年,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已经难以为继,李白成的大军正向北京逼近,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只能在一个寒冷的春夜里魂断煤山。 在李白成眼中,崇祯帝不算是一个坏皇帝,

大明灭亡,崇祯应该是恨自己还是怨天气  

崇祯 大明灭亡,崇祯应该是恨自己还是怨天气
1644年,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已经难以为继,李白成的大军正向北京逼近,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只能在一个寒冷的春夜里魂断煤山。 在李白成眼中,崇祯帝不算是一个坏皇帝,走到这一步只是因为受到的蒙蔽太多了。清朝张廷玉编撰的《明史》如此评价崇祯:「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可见,在世人眼里,崇祯算是一位好皇帝。 这样一位皇帝,为何会成了明朝的末代之君王呢?原因很多,今天我们只谈气候因素。 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发展时代,都处在气候史上的暖期(春秋战国、秦汉、隋唐);而气候史上的冷期,则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收缩期(南北朝、南宋、明清)。换句话说,气候史上的冷暖,恰好对应着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与盛世。气候史上的冷期,与漠北草原游牧民族南下的周期恰相一致。中国历史周期性地上演所谓「 ”胡骑南下”的悲喜剧。 唐朝后期,中国的气温开始下降,北宋的气温普遍比唐朝低。对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气温下降,适合农耕的范围南移,会导致他们游牧界限向南推进,或者因北方收获减少而对南方进行劫掠,这也是北宋在北方压力增大的原因。南宋时期,中国的气温下降到相对最低点,下雪线南推到广西一带。由此,我们似乎也能理解原先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会大力南侵。宋朝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发动的战争一般都在秋天,因为他们不习惯南方夏天的炎热,当然,与秋天是收获季节也有关。当气温普遍降低,他们发动南侵战争的时间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南宋时期,金国有时就在夏天发动南侵。 元朝是一个短暂的温暖时期,使得部分汉化的忽必烈最终打败了依然居住在北方草原的兄弟,并且否定了把华北地区改为牧场的意见。在中国范围内,由于自然地理原因造成的南方和北方经济形态上的差异,气温升高有助于南方向北方推展,气温降低常导致北方向南入侵。 而崇祯在1571-1644年间,中国北方大部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异常低温天气,其气温与现在相比低了1.5℃-2℃。 粮食短缺。崇祯时期冬季十分寒冷,而夏季干旱、洪涝灾害多发。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大量欠收,引起大面积的饥荒。 据《明季北略》所记载的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陕北地区的大旱,到处皆是「 ”父弃其子,夫鬻其妻”,「 ”掘草根以自食,采白石以充饥”的惨状。到了1641年,饥荒已经蔓延至富庶之地的江南,据清人孙之騄根据明代灾异之事所编撰的《二申野录》记载,当时杭州城大旱,进而造成饥荒,「 ”富家亦半食粥,或兼煮蚕豆以充饥,贫者采榆屑木以食。”可见,在「 ”小冰期”的影响下,明代农业生产环境最好的地区都难以幸免。灾害带来了大量饥饿的人群,他们衣食无着,李白成「 ”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使他们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李白成义军自然是一呼百应,形成燎原之势。 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因为气候寒冷时期不仅会影响到农作物,也会影响到牧草,这就迫使游牧民族南迁寻求生存的机会,形成对中原农业民族的威胁。 据朝鲜《光海君日记》记载,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后金地区「 ”饥寒已极,老弱填壑,奴酋令去觅食”。在这种情况下,南下掳掠农业区,夺取粮食,牧马田禾,是解决饥荒最直接的办法。到了崇祯时期,满族军队更是几次大规模进入关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清军破长城,入掠内地,掳获人畜179820及其他大量物资。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清军再次入掠明朝内地。此次计掳掠人口369000,牲畜321000。与攻城略地不同,后金的这些出击更多的是对食物等资源的争夺。 瘟疫横行。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城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瘟疫。 据《明通鉴》记载,崇祯十六年,「 ”京师大疫,死者无算”。瘟疫也大大削弱了守城士兵的战斗力,守卫北京城的明朝士兵大面积病倒,据《明季北略》记载:「 ”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明朝末期的医学家吴有性的《温疫论》就是在崇祯末年这种瘟疫横行的环境中创作的。而相对于中原人,女真人所受的影响要小得多,这是因为生活在高纬度的人其身体素质要好于生活在低纬度的人。 因此,尽管崇祯勤于政事,竭力筹措费用,对内尽可能贩济灾民,对外努力消除边患。然而,在「 ”以农立国”的自然经济时代,这种气候灾害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