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避讳制度的意义 说说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奇葩的特殊制度

火烧 2022-10-20 10:32:50 1079
说说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奇葩的特殊制度 在西方,小孩子出生接受洗礼以后取名字,通常会取值得尊敬的英雄、帝王、尊亲或者长辈的名字,以示崇爱。在中国,恰恰相反。为小孩子取名字时,要为尊

说说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奇葩的特殊制度  

在西方,小孩子出生接受洗礼以后取名字,通常会取值得尊敬的英雄、帝王、尊亲或者长辈的名字,以示崇爱。在中国,恰恰相反。为小孩子取名字时,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避讳”。

从周、秦开始,避讳制度就已经萌芽了,后来,这种制度盛于唐、宋,到民国以后,才渐渐废除。不同朝代又有不同的避讳,因此,在历史学上有一门学科,被称为“避讳学”。史学大家陈垣先生,曾著《史讳举例》,堪称“避讳学”的集大成之作。

其实,最为特殊的时期,莫过于太平天国时代。尽管太平天国主张人人平等,定都南京之后,反倒沾染了“避讳”制度的恶习。那个政权只突出“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等人,严格的等级制度随即风行起来。

1853年,清廷攻下“天京”以后,各种“避讳”制度逐渐制订下来。毕竟“天京事变”后,洪秀全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安定人心,“避讳”反而大行其道。

比如,太平天国正式颁布《钦定敬避字样》,其中,明确规定的“避讳字”57个,“禁用字”12个,总共多达69个,作为全国遵行的法规。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种类之种,字数之多,范围之广,执行之严格,可谓是历朝历代之最。

文献显示,太平天国的避讳字,大体可以分成封建避讳字、宗教避讳字、迷信避讳字和恶意避讳字等四大类。

(一)、封建避讳字。封建避讳字,大多是避帝王庙讳、御名为主。太平天国不但要避天王、幼主、君王父名讳,还要避皇亲国戚的讳,避天王诸子和首义诸王的名讳,显然,这种内容深刻繁杂的做法,称得起开辟先河的惊人举动。

(二)、宗教避讳字。在古代百姓取名字时,通常是不能用“天君玉帝上圣皇龙”这些字,这些文字囊括了“王霸”之意,或者“僭越”之心。当然,必须回避孔子、老子等先贤的名讳。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起家,随即,规定了一系列宗教避讳字。

(三)、迷信避讳字。迷信避讳字,是因为迷信而需要避讳的字,比如,前秦的皇帝符生,因为瞎了一只眼,所以讳“残”“缺”“伤”“毁”之类的字。又如“客家人”,因为发音的原因,如“韭”“久”“舌”“蚀”同意,通常把韭菜叫“快菜”,猪舌叫“猪利”。

(四)、恶意避讳字。恶意避讳字,通常指因为皇帝本人的好恶而需要臣下避讳的字。比如,唐肃宗厌恶安禄山,于是,将全国有“安”的地名都改了,改“安定”为保定,改“安海”为宁海等等。

避讳制度的意义 说说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奇葩的特殊制度

对现代人而言,“避讳”种种行为,仿佛很可笑,恰在古代,“避讳”又极其严肃。倘若犯了忌讳,或者能撞上杀头、抄家的弥天大罪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