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陈文帝男皇后韩子高 沈妙容,陈文帝的儿子有可能是韩子高和沈妙容生的吗
沈妙容,陈文帝的儿子有可能是韩子高和沈妙容生的吗
陈文帝的儿子有可能是韩子高和沈妙容生的吗
野史上称陈见琛是因为思念韩子高而吐血而死。但正史上对于她的死去并没有记载……
野史不能尽信。现代人对陈文帝和韩子高所谓爱情的杜撰主要是依据明末冯梦龙所编撰的《情史》和元朝杂剧《男皇后》,正史中根本没有涉及到野史上的断袖故事,只是说韩子高是文帝的宠臣,关系暧昧而已。至于永宁陵前的两只雄天禄麒麟是所谓“爱情证物”更是毫无根据,完全是一些人的幻想,因为文帝的陵墓现在并不是十分确认,现在的永宁陵位置是大部分专家的观点而已。历史上姓沈的有当过皇帝吗?
历史上沈姓没有出过皇帝,但沈姓出过皇后,有沈婺华、沈珍珠、沈妙容,出过宰相,有沈君谅,出过文学家,有沈约。
1、沈婺华
沈婺华,生卒年不详,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仪同三司、望蔡贞宪侯沈君理之女,陈后主陈叔宝的皇后。太建三年(571年),嫁给当时还是皇太子的陈叔宝,成为太子妃。
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叔宝即位,立沈婺华为皇后。祯明三年(589年),隋朝攻灭陈朝,沈婺华和陈叔宝一起到长安。
隋朝灭亡后,沈婺华从广陵回到故乡,后在毗陵天净寺出家为尼,法号观音。唐贞观初年去世。
2、沈珍珠
睿真皇后沈氏,名字不详(相传名为沈珍珠,实则无载),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宦世家出身。
堂伯沈从道为《书史会要》记载的唐代书法家,曾任冀州刺史,广平郡太守。沈氏的父亲生前曾任大理正,后被追赠为秘书监,又被唐德宗再度追封为太师。
开元末年,沈氏以良家子身份被选进东宫,太子李亨将沈氏赐给当时的皇长孙广平郡王李俶(后改为李豫)。
742年,沈氏在长安皇宫大内的东宫为15岁的广平王李俶生下皇长曾孙李适,即日后的唐德宗,746年崔氏凭借杨家权势成为广平王正妃。
755年,安史之乱中玄宗仓皇出逃,广平王妃崔氏由于母家权势得以同玄宗出逃,而沈氏以及部分宗亲未能有幸随驾出逃。
756年,李豫收复洛阳,于掖庭宫中见到沈氏,其收复北地重任在身,没有迎回长安,遂李豫将沈氏安排在洛阳。然而不想洛阳再次陷落,沈氏从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762年,唐代宗即位,同年收复洛阳,并未得到沈氏下落,因此下旨寻找沈氏。779年,唐代宗去世,李适继位为唐德宗,册封生母沈氏为皇太后,册封仪式上,德宗及大臣对着空气跪拜,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朝臣都为之哭泣。
公元805年,沈氏的曾孙唐宪宗即位,追尊沈氏为太皇太后,上谥号为睿真皇后,认为沈氏己死,为其发丧,葬衣冠冢,神位主祔代宗庙。
3、沈妙容
沈妙容,字妙姬,生卒年不详,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梁安前中录事参军沈法深之女 ,陈文帝陈蒨的皇后。
沈妙容十多岁时嫁给陈蒨。侯景之乱时,沈妙容与陈蒨遭侯景囚禁,侯景之乱平定后,得以免死。永定元年(557年),陈武帝封陈蒨为临川王,沈妙容为临川王妃。
永定三年(559年),陈武帝去世,陈蒨继位,是为陈文帝,立沈妙容为皇后。天康元年(566年),陈文帝去世,沈妙容与陈文帝所生之子太子陈伯宗继位,沈妙容为皇太后。
当时陈伯宗叔父陈顼和仆射到仲举、舍人刘师知等受诏辅政。不久陈顼杀害刘师知,从此掌控朝政。
沈妙容因陈顼专权,忧愁烦闷,无计可施,于是秘密贿赂宦官蒋裕,让他引诱建安人张安国,使张安国据城反叛,以此来铲除陈顼。
事情败露后,陈顼诛杀张安国等人。当时沈妙容左右侍奉的人有不少知道此事,沈妙容担心陈顼逮捕党羽会受到牵连,于是将他们全部杀死。
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废黜陈伯宗自立为帝,是为陈宣帝,策命沈妙容为文皇后。祯明三年(589),隋朝灭南朝陈,沈妙容入隋都长安居住。大业初年,沈妙容从长安回到江南,不久去世。
4、沈君谅
沈君谅,唐朝湖州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人,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武则天临朝期间,684年—685年担任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沈君谅任宰相之前和之后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一般有宰相的传,却都没有他的传。
684年十月,时任右史(即起居舍人)的沈君谅和崔察被太后武则天任命为正谏大夫(即谏议大夫,隶属于鸾台-门下省),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685年二月,沈君谅罢相。三月,崔察罢相。之后,沈君谅的生平再无记载。
5、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人。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宋时期,起家奉朝清。南齐建立后,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隆昌元年(494年),任国子祭酒。后协助梁武帝萧衍即位,任尚书仆射,封建昌县开国侯。
天监二年(503年),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前将军。不久又提升为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天监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监十二年(513年),沈约于任上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谥号为隐。
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妙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珍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婺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君谅
陈氏有过当皇帝的吗?
1、陈霸先。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祖籍颍川,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557年—559年在位)。
2、陈蒨。陈文帝陈蒨(520年,一说522年—566年5月31日),一作茜,又名昙蒨、荃菺,字子华。吴兴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 ,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天嘉,559年到566年在位。
3、陈顼。陈宣帝陈顼(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又名陈昙顼,字绍世,小字师利,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文帝陈蒨之弟。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光大二年(568年)到太建十四年(582年)在位。
4、陈伯宗(554年6月12日或552年6月20日—570年5月),即陈废帝(566年到568年在位),字奉业,小字药王,陈文帝陈蒨的嫡长子,母安德皇后沈妙容,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三位皇帝。
5、陈理。陈理(1351年―1408年),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次子。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中箭身亡。后来张定边等大将保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古代所有皇后的名字
1、高祖吕皇后吕雉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
2、孝武卫皇后卫子夫
名不详,字子夫,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3、光烈阴皇后
阴丽华,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父阴睦,母邓氏,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有美色,性仁厚。
4、长孙皇后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 小字观音婢, 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
5、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扩展资料:
皇后的起源:
皇,远古之时,人皇居任城,其庙号曰“壬”,娶妻皇后,其妻皇后庙号“丁”,于是人皇将丁字居壬字之上,丁加壬等于皇,合称“皇”,自称皇族,任姓皆皇族之后,故人皇最为尊贵。
羲皇,娲皇皆出自人皇。人皇称皇不称帝。壬有水德,其人龙身,丁有火德,其人凤凰。故皇乃龙凤合体,尊贵无比。丁乃凤凰,自称皇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皇后
陈朝皇帝列表
1、陈霸先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557年-559年在位)。
太平二年(557)受梁禅称帝。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去世,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万安陵。
2、陈蒨
陈文帝陈蒨(520年,一说522年—566年),一作茜,又名昙蒨、荃菺,字子华。吴兴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天嘉,559年到566年在位。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二十七日,陈文帝陈蒨去世,遗诏皇太子陈伯宗继承帝位。时年四十五岁,陈朝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宁陵。
3、陈伯宗
陈伯宗(554年6月12日或552年6月20日—570年5月),即陈废帝(566年到568年在位),字奉业,小字药王,陈文帝陈蒨的嫡长子,母安德皇后沈妙容,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三位皇帝。
太建元年(569年),陈伯宗去世,年仅十九岁,葬于陈废帝陵(临海王墓)。
4、陈顼
陈宣帝陈顼(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又名陈昙顼,字绍世,小字师利,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文帝陈蒨之弟。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光大二年(568年)到太建十四年(582年)在位。
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宣帝陈顼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高宗,葬于显宁陵。
5、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11月-604年11月),字元秀,小名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陈朝也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582年—589年在位),陈宣帝陈顼嫡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

隋朝仁寿四年(604年),陈叔宝病死于洛阳,终年五十二岁,追赠大将军,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
扩展资料:
陈朝疆域
侯景之乱后,北齐占领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领汉中巴蜀。西魏又受萧詧之托,率军夺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国西梁。
南朝陈成立后国土不多,至569年开始陆续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齐长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陈末时受北周入侵使得国土减少,仅剩长江以南至交广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朝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霸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伯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叔宝
陈姓皇帝有哪些?
陈姓皇帝有:陈武帝(陈霸先)、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文佳帝文佳皇帝(陈硕真)、陈后主(陈叔宝)、顺帝陈理等等。
1、陈武帝(陈霸先)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557年—559年在位)。
2、陈文帝(陈蒨)
陈文帝陈蒨(520年—566年5月31日),又名昙蒨、荃菺,字子华。吴兴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天嘉,559年到566年在位。
3、陈废帝(陈伯宗)
陈伯宗(554年6月12日或552年6月20日—570年5月),即陈废帝(566年到568年在位),字奉业,小字药王,陈文帝陈蒨的嫡长子,母安德皇后沈妙容,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三位皇帝。
4、陈后主(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11月-604年11月),陈太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582年)至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陈顼长子,母皇后柳敬言,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
5、文佳皇帝(陈硕真)
陈硕真(620年—653年),唐代浙东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梓桐镇)人,早年丧夫。永徽四年(653年)十月初,陈硕真正式宣布起义,与官府进行对抗。她仿照唐朝官制建立了政权,任命章叔胤为仆射,总管各项事宜,而她自己则称为“文佳皇帝”。
韩子高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男皇后嘛!!!
历史上没有男皇后。韩子高为右卫将军。与陈文帝有关系,但从未见于正史,为后人杜撰所为。
韩子高(538年—567年),本名韩蛮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官员。韩子高家世寒微,侯景之乱时,寄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侯景之乱平定后,与时任吴兴太守的陈文帝陈蒨相遇。韩子高时年十六岁,尚梳总角,他容貌美丽,看上去像美女一般。
后侍奉陈蒨。韩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陈蒨,陈蒨性子急,韩子高总能领悟其意。陈蒨十分宠幸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永定三年(559年),陈蒨即位,任命韩子高为右军将军。我国古代著名美男之一。至于娈童一说,从未见于正史,为后人杜撰所做。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男王后故事起源于《陈书》卷二十《韩子高传》,韩子高即一千年后被人变身为男王后的花样少年,唐人姚察、姚思廉父子如此叙写韩的出身及其与陈文帝的邂逅:“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
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我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这段历史叙述中的男主人公之一陈文帝即南朝陈皇帝陈蒨。他出生于公元522年,“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甚爱之,常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
陈蒨起家于梁朝吴兴太守,敬帝绍泰元年(555),曾佐周文育平定杜龛、张彪,因战功而授会稽太守。陈武帝霸先即位。作为武帝之侄,年轻有为的陈蒨很受器重,被立为临川王。永定三年(559),武帝死,宣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定计秘不发丧,召陈蒨还朝,立其为帝,改元天嘉。
陈蒨在位凡七年,公元566年崩逝,卒谥文帝,庙号世祖。子高还是陈蒨建立帝王霸业的得力助手。“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邺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因共立栅。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韩子高逐渐成长为陈蒨的得力助手。
陈蒨嗣位后,子高因劳苦功高而除右军将军。接着他又为巩固文帝的江山而殚精竭虑,驰骋疆场。平王琳乱,征留异,夺晋安,因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天嘉六年被征为右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正当子高春风得意之际,文帝卧病不豫,子高入侍医药,衣不解带。
然而病魔还是夺走了文帝陈蒨,子高的噩梦也便接踵而至。废帝即位,高宗陈顼入辅,子高因兵权过重受新主忌惮,“光大元年八月,前上虞县令陆肪及子高军主告其谋反”,子高被执赐死,年仅三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子高
儿子(76)有可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