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洛丽塔爱过亨伯特吗 誰在同情亨伯特,誰在侮辱洛麗塔?

火烧 2021-09-13 06:04:23 1033
誰在同情亨伯特,誰在侮辱洛麗塔? 他是一個英俊出眾、頗有財產的法國中年男人。性格穩健,身材高大,有著柔軟的黑髮,颳得很乾凈的下巴,肌肉發達的大手,低而洪亮的嗓音,寬闊的肩膀,還有著一種詩人氣質,「憂鬱
洛丽塔爱过亨伯特吗 誰在同情亨伯特,誰在侮辱洛麗塔?

誰在同情亨伯特,誰在侮辱洛麗塔?  

他是一個英俊出眾、頗有財產的法國中年男人。性格穩健,身材高大,有著柔軟的黑髮,颳得很乾凈的下巴,肌肉發達的大手,低而洪亮的嗓音,寬闊的肩膀,還有著一種詩人氣質,「憂鬱但格外誘人」,能輕而易舉獲得女性的注意與青睞。
1940年,他從歐洲來到美國,時年30歲。在鄉下休養時,遇到一位寡婦與她12歲的女兒。寡婦迷上了他,而他迷上了寡婦的小姑娘,成天幻想與她在一起。為滿足這種幻想,他應允了毫無魅力的寡婦的追求,與她結了婚,做了小姑娘的繼父。寡婦意外遭遇車禍身亡後,小姑娘引誘了他,他與她住到一起,開始漫長的全美浪漫旅行,一起過著「醉生夢死、昏天黑地」的生活。她在性關係上操縱著他,而他說她是自己的靈魂,是自己的「生命之光」。
再後來,他們在美國東部一座小城定居下來。小姑娘進入當地的女子學校,認識了一位劇作家,被其「東方天才哲學家」的氣質所吸引。她開始不滿,開始在出遊中玩失蹤,然後又回來。直到某次她生病住院,「發燒到要命的度數」,他為照料她累倒在旅館,而她趁機與劇作家出走,再沒了蹤跡。
三年後,他突然收到她的來信。信中說,她已為人婦,身懷六甲,處於急需資助的困境當中。他立馬趕去找自己「一見鍾情的愛、矢志不渝的愛、刻骨銘心的愛」,見到的是一個疲憊骯髒的少婦。她告訴他,劇作家強迫她拍攝色情影片,她拒絕後就被趕了出來。他說服她回到自己身邊,「生生死死我們都在一起」,但被她拒絕,理由是再悲慘的家庭生活也好過亂倫同居。他萬念俱灰,給她留下4000美元,然後去紐約找到那無恥的劇作家,將其殺死。
再然後,他在監獄中寫下一部回憶錄,講述了上面這段故事。他叫做亨伯特,她叫做洛麗塔,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小說《洛麗塔》的男女主角。
1948年,也就是納博科夫開始寫作《洛麗塔》的前一年,女作家阿扎爾.納菲西(Azar Nafisi)出生在德黑蘭。
納菲西的父親在國王時代做過「最年輕的德黑蘭市長」,也在國王時代失勢入獄。納菲西13歲去英國讀書,之後輾轉海外,成了國王時代的反抗者。1979年,國王時代結束,她回到德黑蘭,在大學教授文學課程。
讓納菲西失望的是,真實的德黑蘭與她的想像相去甚遠,「再普通的活動都需要拉上窗帘,小心翼翼地進行」,已經「幾乎不存在什麼文學辯論的空間」了。1995年,她選擇從大學辭職,與七名學生在家中秘密開設文學閱讀課。在窗帘緊閉的客廳里,她們與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產生了微妙的共振。
在她們的閱讀體驗里,《洛麗塔》這本小說最重要的情節,不在一個十二歲的女孩被老色鬼強暴,「而在一個人的生命遭到另一人的剝奪」。這種剝奪是全方位的——全書完全以享伯特的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述,讀者沒有一分鐘離開過亨伯特的思維,所有對洛麗塔的認知都間接來自亨伯特,甚至連洛麗塔這個名字也是亨伯特強行賦予,她的真名早已湮沒在亨伯特喋喋不休的自我粉飾與自我辯護之中。
換言之,對這本書的讀者而言,亨伯特實際上是一個洗腦者,他控制了事實的增刪與修改,控制了敘述的基調,消滅了真實的多洛蕾絲·黑茲(Dolores Haze),虛構了一個符合自己需要的洛麗塔(Lolita)。
納菲西說,「其實納博科夫是在報復我們自己的唯我主義」,許多人「企圖按照自己的夢想和慾望去塑造別人」,而納博科夫通過亨伯特這個小說人物,映照出了他們的本相。自己的學生們,也正如洛麗塔一般,「不但失去過去,也缺乏過去,成了他人夢想中捏造的產物」。聊供安慰的是,窗帘後的閱讀,拉開了她們與時代流水線的距離。
這是一種來自德黑蘭的共鳴。納博科夫曾公開說過:
「亨伯特是一個虛偽而殘忍的惡棍,卻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感人』。『感人』這個詞,就其真正的、讓人淚下的意義來說,只能用於我的可憐的小姑娘。」
但並非所有人都能識破亨伯特的偽裝。與納博科夫同時代的知名文學評論家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就認為,《洛麗塔》是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他願意寬恕亨伯特,因為「我完全無法激起道德義憤……亨伯特心悅誠服地說他是一個惡魔;我們卻越來越不願意同意他的說法。」顯然,特里林被小說中亨伯特的自我粉飾說服了。這種粉飾,是洞悉世事人情的納博科夫以高超的文字控制能力賦予亨伯特的。
其實,除了高超的粉飾,納博科夫也在書中留下了許多言辭上的衝突與言行上的對立,以便細心的讀者看穿亨伯特的真面目。現實中沒有人可以將謊言說得滴水不漏,小說中的亨伯特自然也不行。他一再說洛麗塔以性為手段,在誘惑和控制自己,甚至講出了「我奪去了她的花蕊了嗎?……我甚至都不是她的頭一個情人」這樣的話,但強暴洛麗塔的次日,卻是他在給她洗腦,說什麼「西西里人把父女之間的兩性關係當作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又說洛麗塔如果報警,自己無非是去坐牢,「可是你怎麼辦呢?我的失去父母的孩子?」而為了控制洛麗塔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亨伯特還頻繁地為她更換學校,阻止她與同學交往,甚至不惜訴諸暴力。
納博科夫還在小說中埋了一個現實大梗。亨伯特口中浪漫的環美國二人旅行,其原型是一樁美國著名的虐童案。1950年,加利福尼亞的報紙集體報道了一樁少女失蹤案件。大致案情是:1948年,新澤西州一名13歲女孩薩利·霍納(Sally Horner),在商店偷東西時被52歲的老男人弗蘭克·拉薩爾(Frank LaSalle)抓到。拉薩爾以告發作為威脅強暴了她,然後又誘拐她去做環美國旅行。直到該女孩找到機會給同學打電話報警。
記得這樁案件的美國讀者,很容易就能發現:現實中,弗蘭克的環美旅行持續了差不多21個月;小說中,亨伯特的環美旅行也持續了差不多21個月。現實中,弗蘭克旅行期間只敢在汽車旅館住宿;小說中,亨伯特帶著洛麗塔也只在汽車旅館住宿。現實中,弗蘭克被捕緣於女孩向同學求救;小說中,亨伯特時刻警惕著洛麗塔與同學的交往。
雖然留下了如此多的的破綻,但特里林仍無法識破小說中的亨伯特,正如許多人也無法識破現實中的亨伯特——即便識破了亨伯特,多數人也無法破除亨伯特施加在洛麗塔身上的污名化幻象,進而對之產生真正的同情。所以,在現實中受到抵制的,從來不是亨伯特,而是被亨伯特傷害的洛麗塔。1958年,《洛麗塔》在美國出版;次年1月,得克薩斯州一個叫洛麗塔鎮(以該州名人Lolita Reese命名)的地方就陷入了輿論風暴,當地教會覺得地名受到了玷污,到處散發請願書,要求將之更改為傑克遜鎮(Jackson)。
窗帘後的客廳里,納菲西批評了特里林的幼稚,她對參加秘密閱讀的學生們說,洛麗塔是一個雙重受害者,「她被剝奪的不僅是她的生命,還有她的故事」。窗帘之外,一位「X教授」(納菲西隱去了他的名字)與他的學生正在討論如何寫一篇論文,主題是「洛麗塔如何勾引『聰明的詩人』亨伯特,並毀了他一生」,教授感慨自己「在一本又一本的小說里發現,聰明的男人老是毀在輕浮的女人手裡」。納菲西說,「我們告訴自己,我們上那堂課就是為了避免自己受這第二種罪行的危害」。
這也正是納博科夫的寫作主旨。他說,自己最初產生寫《洛麗塔》的「輕微脈動」,是在1939年末。他從巴黎的報紙上讀到一條新聞,裡面說動物園裡有一隻猴子,「經過一名科學家幾個月的調教,創作了一幅動物的畫作,畫中塗抹著囚禁這個可憐東西的籠子的鐵條……就是這些思緒,產生了我現在這部小說的藍本」——不管那猴子塗抹出的鐵條有多真實,它都不再是一隻真實的猴子。它沒有話語權,它的繪畫天賦只是調教的結果,並不是一種真正的表達。
小說中的洛麗塔沒有獲得幸福,她離開亨伯特嫁給了一個普通工人,然後在十八歲時死於難產。小說中的亨伯特也沒有受到審判,他在開審前因冠狀動脈血栓死在了獄中。
納博科夫如此處理,或許是有深意的。現實生活中的亨伯特太多,真正受到審判的只是極少數;而洛麗塔們受到的雙重傷害,又很難引起旁觀者們的注意與共情,他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原名是多洛蕾絲,只記住了亨伯特強加給她的「洛麗塔」。
(完)
(本文參考了:王青松,《納博科夫小說:追逐人生的主題》,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魏小河,《穿越語言的迷霧,讀》;阿扎爾·納菲西,《在德黑蘭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