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 看古代富豪,如何在那个重农抑商的年代,发家致富,换取社会地位
看古代富豪,如何在那个重农抑商的年代,发家致富,换取社会地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重农抑商”一直是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历代君主强调的多是“以农为本”,而商人甚至被放在了“士农工商”的最后一位。汉高祖刘邦曾经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了汉惠帝、吕后执政时期,甚至下令“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但是,即便是如此的打压,依旧没有阻隔商贾们的经商热情,巨商大贾依然是络绎不绝。今天我们就来通过秦汉时期的一些富豪的“发家史”来看看古代富豪的发家之路,与现代富豪有何不同。
农牧业大佬
随着商鞅变法,井田制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的自由买卖便变得更加频繁,而在此形势下,最先发展起来的便是一些农牧业大佬们。
1、乌氏倮
首当其中的便是乌氏倮,看过《寻秦记》的小伙伴也许对其中的乌氏有所印象,他的原型便是乌氏倮。他最初发家之路便是开始畜牧业,养了大量的牛羊。等到牛羊数量多了以后,再将其卖掉,换成奇珍异宝,偷偷地送去给戎王(秦国西部少数民族的首领)。戎王出手也很阔绰,还给他的是更大量的牲畜、珍品等等,价值差不多相当于乌氏倮所送的十倍之多。
后来,他的牛、马、羊数量多到什么程度,已经开始用装满牲畜的山谷数量来衡量了。秦始皇曾经下诏乌氏倮前去饮宴,甚至可以与“君”(战国时君主之下第一等爵位,秦始皇的弟弟成蟜就被封为了长安君)一样的待遇。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同群臣一样进宫朝拜,共议国家大事。可见,在秦始皇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并没有那么严重。
2、其他
除了乌氏倮以外,还有很多农牧业的大户,比如桥姚,就是利用西汉开拓边疆的机会发家致富的,他手里的马有上千匹,牛有两千头,羊有上万只,粮食更是不计其数。
还有班氏三兄妹(班固、班超、班昭)的先祖班壹也是位畜牧业大佬。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身为楚国人的班壹为了躲避战乱就举家迁去了楼烦。后来以畜牧业起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豪。每当出门打猎之时,也是旌旗招展、锣鼓喧天,俨然帝王出宫一般。后来,班壹活了一百多岁,寿尽而终。
冶炼业巨头
一方面,民田的买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土地,他们为了应付赋税和徭役,只好卖身为奴,为商人们提供了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都市的扩大,严禁百姓开采山泽禁令的解除,也给一些冶炼业巨头们脱颖而出的机会。
1、巴郡寡妇清

寡妇清,在黄易的小说《寻秦记》中也有所提及,在里面她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琴清。
历史上的寡妇清是个富N代,自从他的先祖得到了一处朱砂矿以后,便开始以其谋利了。传到寡妇清这里,已达数代之多,她所要做的,就是保护自己家族留下的财产不被侵犯。
相传,秦始皇觉得寡妇清是个贞洁烈妇,不但以客礼待她,还特意为她修长了一座女怀清台,台址就在今重庆市长寿区江南镇龙山寨。
2、卓氏
卓氏的先祖是赵国人,后来秦国灭赵以后,被迫迁徙到了蜀地。
因为当时蜀地还没有怎么开发,所以其他被迫迁往蜀地的人,只要稍微有点钱,就都跑去贿赂管事儿的官吏,只为了能够远离这穷乡僻壤。而卓氏夫妇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申请去了更远的临邛。临邛是一个富产铁矿的地区,夫妇两个就靠着开采铁矿、熔铁铸械一点一点积累财富,直到成为了滇蜀地区数一数二的富豪,手下奴仆多达千人以上。
卓氏的后人之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卓文君了,她同司马相如“凤求凰”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葛郎台式商人
与前面众多富豪有了钱以后,就开始追求奢靡生活不同,也有一些富豪不管有钱没钱,都一样过着非常节俭吝啬的生活。比如下面的这两位:
1、曹邴氏
曹邴氏是鲁地人氏,当时鲁地的民俗便是节俭吝啬,而曹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也是靠着冶铁起家的,家资巨富,财富多达数万万钱之多。但是,他们家有一条家规叫做“俯有拾,仰有取”,用郭德纲相声里面的一句话形容这个最为恰当,就是出门不捡钱都算作丢,一举一动都为追逐利益而生。
曹邴氏的家族后来发展成为集冶炼、租赁、放债、远近贸易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其产业遍及各地。甚至于,邹鲁地区很多人都受其影响,走上了弃儒从商的道路。
2、师史
与曹邴氏略有不同的是,师史更多的则是任用这些有节俭吝啬性格、且善于经商的人。
洛阳道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了秦、齐、楚、赵、魏、韩等国的贸易中心,在这里,有大量的穷人也学着富人在做生意,他们甚至于以自己在外经商的时间长而相互夸耀、屡过乡里也不入家门也可以夸耀成是“业务太忙”。而师史就大量的任用这样的人,在各诸侯国之间往来做生意,车来车往、动辄上百辆之多。累积财富高达七千万钱之多。
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财富的积累仅仅靠节俭还是很难成功的,更重要的还是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1、孔氏
孔氏的先祖是梁地人,以冶铁为业,后来秦灭了魏国以后,孔氏被迫迁到了南阳宛县。
不过,他依旧没有放弃他的老本行,依旧以冶铁为业,此外,他还开始涉猎鱼塘生意。与前面两位吝啬的商人截然不同的是,孔氏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大方得很。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去拜访各地诸侯,请客送礼、喝酒饮宴自不必少,这还为他博得了一个“游闲公子”的雅号。
当然,孔氏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这些诸侯也为孔氏带来了大量的商机,他花出去的这些钱最后都成倍的赚了回来。
2、刀间
刀间,一说是刁间,是西汉年间齐地的大富豪。他的发家之路便是利用齐地鄙视奴仆的风俗反其道而行之而成功的。
齐地的人不但鄙视奴仆,更是担心手下的奴仆过于凶恶狡猾,因此对他们特别的不信任,而刀间却恰恰相反,他不但大量地留用他们,而且还对他们极为重视、信任。
刀间可以放任他的奴仆带着成队的车马去结交地方的官员,正因为此,这些奴仆才对刀间回报更高,刀间的渔盐事业才更加的成功。
当时,甚至流传着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与其在外求取官爵,也不如在刀家做一奴仆”,足见刀间的魅力。
发战争财的富商
在任何年代,发战争财都是风险极大,但是回报却极高的一种手段,能够发战争财的富商巨贾都是胆识和魄力极高的人,他们能够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利润,并有能力付诸实施。
1、任氏
宣曲任氏的先祖,本来只是秦朝督粮仓的一个守吏。
秦朝仅维持了十五年的统一,便宣告瓦解了。战乱之际,各路“豪杰”都趁机争夺金银珠宝,只有任氏自己盯着那些粮食,他把这些粮食都藏在了地窖之中。
很快,秦朝的灭亡又迎来了楚汉相争,战乱年间,农民又有多少田地可以耕种,随之而来的便是米价的一路飙升,每石米甚至可以升到一万钱之多,任氏单就卖这些窖藏的粮食就发家致富了。那些所谓“豪杰”抢走的金银珠宝全都落入了任氏之手。
发了财以后的任氏也不跟其他富人斗富,依旧过着节俭的生活,而且定了一条家规:“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即是说吃穿全靠自产,公事没办完不能吃肉喝酒。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任氏与其他商人相比,更注重质量,而不是以低价优先。
正因为任氏的口碑和良好的家风,任家的财富传了数代之多,连帝王之家对他也是非常看重。
无盐氏
如果说任氏的战争财还有些运气成份的话,那么无盐氏的成功真的只能佩服其勇气了。
汉景帝时期,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长安城中大小列侯都要随军出征,而他们的封地大多深处战争之中,自然免不了需要大量的贷款。其他的高利贷者都认为胜负难料,不愿贷款给列侯,唯独无盐氏肯拿出钱来放贷,不过,相应的,利息也非常的高昂。
七国之乱仅持续三个月便被平定了,无盐氏这笔投资大获成功,一举成为可与关中富豪相匹敌的一线富豪。
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人
商人大多以追逐利益为第一要务,但是与其相匹配的是,他们也会被赋予一些相应的社会责任。下面要讲的这位富豪便是社会责任感非常强的商人。
卜式
在本文所讲的众多商人之中,卜式应该是最另类的一个,也是受封官职最高的一个。
卜式,本是汉武帝时期河南郡的一个以耕种、畜牧起家的商人。后来,他的弟弟长大成人以后,卜式就把田宅财物和大部分产业都拿出来给了他弟弟,自己只留下了一百多只羊。他就靠着这一百多只羊又不断地发展成为富豪,而他的弟弟则因不善经营而倾家荡产了。于是,他又多次给他的弟弟分了不少的财产。
当时,汉朝正跟匈奴打仗,于是卜式自愿将财产的一半拿出来献给国家支援边境战争。汉武帝听说以后,就主动问他愿不愿意做官,结果被他一口回绝了。一年后,卜式又拿出二十万钱支助河南郡的贫困流民。汉武帝看到这样的典型,当然想将其树立为榜样。于是任命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并赐田十顷,并布告天下,宣传卜式的光荣事迹以教化百姓。
不过,卜式依旧不愿做官,于是汉武帝就让他去上林苑放牧。这可是卜式的老本行,自然成绩非常好,汉武帝对其大加赞赏,卜式对汉武帝说:“养羊和治民一样,适时起居,不好的赶紧清除,避免败坏整个羊群就可以了。”汉武帝听完,觉得卜式颇有管理才能,便任命他为县令。后来,因为卜式表现出色,又不断升任齐王太傅、齐国国相、御史大夫等职,得善终。
小商人
秦汉期间,大富豪多是农牧业、冶铁业、制盐业和诸侯国间贸易的从业者,但是还是有不少人通过其他一些别人不大在意的行家发家致富的。
比如靠行走叫卖发财的雍乐,靠贩卖油脂的雍伯,靠卖水浆的张氏,靠磨刀的郅氏,靠卖羊肚儿的浊氏,靠给马治病的张里等等等等。
他们就如同当代社会的卖兰州拉面的、沙县小吃、废品回收站等等行业一样,靠着并不显眼的机会创造财富。
财富的提高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
虽然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在提“重农抑商”,但是实际情况,这些赚取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商人们一样拥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
首先,他们拥有着大量的奴仆,享受着奢糜的生活,跟先秦时期的很多贵族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凭借着巨大的财力,甚至可以过着更胜往昔贵族的生活。
其次,随着财富的积累,他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比如自己或者让其子弟作官等等,买爵得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汉朝郎官,就都是采用的“纳赀”的方式选拔的,即通过向国家缴纳财物或金钱的形式以换取官爵,比较有名的如汉文帝男宠邓通最初的黄头郎、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的郎官、汉文帝时期著名的廷尉(大法官)张释之最初的骑郎等等都是“纳赀”所得。他们通过“纳赀”起步,随后一步步攀升,一样可以位列高位。
晁错在向汉文帝上的《论贵粟疏》中,也有提出“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即让百姓交粮买爵位,表面上看起来是给农民的福利,可是细细想来,普通农民又哪里拿得出来那么多的粮食呢?一个五大夫的爵位需要拿四千石的粮食,而普通五口之家,田地不过百亩,每亩产粮一石半,一年一共也只有一百五十石而已。想要靠自己家人种田拿出四千石,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已,不过是给商人的又一个升官进爵的渠道而已。
古今财富的对比
在本文中,对各富豪的财富也有所提及,为了能够让大家对他们的财富有一定的概念,我们用《汉书.食货志》中的一段来对古今财富做一个对比。但是,由于各个时期的物价有一定差异,所以,这个对比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而已。
《汉书.食货志》:“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干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这里面透露了几条信息:
1、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约为一石半;
2、一亩地一年的产量也为一石半;
3、一个五口之家一年治田百亩,税后年产量约为一百三十五石;
4、每石粮食可换一百三十五钱;
5、一个人一年的衣服费用约为三百钱;
6、五口之家正常情况下入不敷出。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正常情况下,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税后收入也不过六千左右钱,却基本上入不敷出。然而那些富豪们的财富则动辄有数千万钱之多,贫富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不知道,古代的这些富豪与现代富豪相比,又有多少差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