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韩国郑国 灭虢郐吞八国伐胡国,郑国怎样在东方站稳脚跟?

火烧 2022-02-18 04:28:29 1049
灭虢郐吞八国伐胡国,郑国怎样在东方站稳脚跟? 微信公众号:鱼尾煮酒 春秋战国风云录——郑国篇(2)郑武公图霸 听从周朝太史伯预言的郑桓公姬友,把国人东迁,安顿在虢国、郐国所献的十城之内。在东土,郑国如
韩国郑国 灭虢郐吞八国伐胡国,郑国怎样在东方站稳脚跟?

灭虢郐吞八国伐胡国,郑国怎样在东方站稳脚跟?  

微信公众号:鱼尾煮酒 春秋战国风云录——郑国篇(2)郑武公图霸 听从周朝太史伯预言的郑桓公姬友,把国人东迁,安顿在虢国、郐国所献的十城之内。在东土,郑国如蛟龙入大海、猛虎入深山,即将掀起一阵搅动天下形势大浪。 桓公寄孥,武公反客为主 骗得虢国、郐国十城后,郑国开始以这十城为根本,向外拓展。对于郑国东迁后初期的发展,史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今本竹书纪年》认为,郑桓公姬友带着郑国民众东迁后不久才去世,传位给其子姬掘突,即郑武公。而《史记》和《国语》则记载,郑桓公为周幽王在西部抵御犬戎战死,国人才在东方拥立郑武公。两种说法到底孰是孰非,至今仍存争议,莫衷一是。 但不管如何,郑国躲避戎狄入侵骚乱、去东方「 ”闷声发大财”的计划算是成功了。历史上把郑桓公这一番操作称为「 ”桓公寄孥”。「 ”孥”的意识是「 ”妻子儿女”。「 ”桓公寄孥”即是称赞郑桓公成功把郑国血脉转移到了东方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周幽王死后,郑武公和秦、晋等国军队一道,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延续周王室血脉,开启东周时代。东迁后的周王室,威望大不如前,无法有效管理天下,诸侯之间自此开始互相攻伐兼并,而诸侯国内也开始高频度出现各种弑君犯上之事。《春秋》上称这一时期为「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三十六”「 ”七十二”皆为虚指,但也足以见得当时天下「 ”礼崩乐坏”之乱。 郑武公姬掘突主政郑国之后,继续忠实执行郑桓公开拓东方的战略,进一步蚕食郐国与虢国。虢国、郐国国君以为献出十城给郑国,便可让郑武公安顿下来,从此高枕无忧,于是便放松了警惕。然而这两国国君都打错了算盘。郑武公继位的第二年(前769年),郑武公攻入郐国都城(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灭亡郐国。两年后的郑武公四年,(前767年),郑武公又攻破虢国都城(今河南荥阳广武平城),灭亡虢国。 郑武公攻灭虢国、郐国的同时,还迅速横扫了周边鄢、弊、补、舟、依、弢(通「 ”韬”)、历、华八国。鸠占鹊巢的郑武公,把都城正式迁到郐国故都,并以国名「 ”郑”命名,史称「 ”新郑”。同时,在虢国故地,郑武公又把虢国曾经的险地——制邑进一步加固城防,使其成为了一座险要的城池。这个制邑对于郑国的历史非常重要。围绕这座城池,此后郑国又掀起了一番血雨腥风的宫廷争斗。 (图:《东周列国春秋篇》中, 吴桂苓饰演的郑武公姬掘突) 割地给周王,避免嫌疑 东迁后的郑武公,仍旧继承郑桓公的爵位和官职,担任周王室的卿士,辅佐周王处理国政。然而,郑武公接连攻灭虢国、郐国的举动引起了周平王姬宜臼的担忧和猜忌。 郑武公姬掘突看在周王室的面子上,为了防止和周平王产生冲突,于是,便做出了一项割地给周王的决定。郑武公将坚城制邑以西,雄关虎牢以东的土地全部让给周王。周平王得到了雄关虎牢,感觉王室安全有了保障,于是便继续和郑国友好。毕竟,此时周王的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的镐京西周时期,拱卫王室还得依仗郑国这些诸侯。 (图:周平王姬宜臼) 先迷惑胡国,后出其不意灭其国 《韩非子·说难第十二》上记载了一个有关郑武公的故事。郑武公八年(前763年),郑武公把目光又瞄准了新郑东面的胡国(今河南郾城、舞阳一带)。为了迷惑胡国国君以达到出兵出其不意的效果。郑武公姬掘突和郑国大夫关其思共同想出了一个密谋。 这年,郑武公把自己的女儿(一说妹妹)嫁给了胡国国君姬还。不久,郑武公故意问群臣:「 ”我想出兵征伐,你们看我可以征讨哪个国家?” 「 ”胡国可以讨伐。”此时,关其思从群臣中间走出,高喊到。 郑武公听闻此言,脸色一变,勃然大怒,喝道:「 ”胡国,和我们郑国情同兄弟。你说胡国可以讨伐,安的什么心?是想把我置于被天下人唾骂的地步吗?” 说完,郑武公吩咐群臣,把关其思拖出去杀了。面对暴怒欲杀自己的郑武公,关其思似乎并没有辩解。 郑武公杀关其思的消息传到胡国。胡国国君姬还大为感动,真的以为郑武公把自己当兄弟一般对待。因此,姬还便撤去了对郑国的防备。 探知消息的郑武公心里窃喜。赶紧在当年出兵,在胡国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出兵灭了胡国。关其思以自己的生命帮助郑武公完成了灭胡大业。 然而,这个故事被后人认为是韩非在手头资料不足情况下的误记,因为这个胡国一直存在到战国初年才亡于魏国。而实际上,郑武公用嫁女迷惑敌人的计谋所灭的国家很可能是聃国。关于此事,鱼尾君后面会说到。 (图:郑武公和关其思密谋) 启用商人,发展商业 郑国东迁所居之地,本是曾经商朝的核心地区,此地居住有大量商朝遗民。这些殷商遗民没有得到周王的公正对待,没有土地进行耕作,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做起了买卖。故而后世以「 ”商人”形容「 ”从事交易买卖的人”。这是「 ”商人”一词起源的较为普遍的说法。 为了安抚这些「 ”商人”,同时为了利用他们的经商才能给国家增加财富,郑武公姬掘突提出了解放商人的口号。郑武公鼓励国内商业发展、支持他们开发滩涂荒地,并依靠他们的财力扩建城池、充实军队。郑国因而在春秋初期富甲天下。 这群商人帮助郑武公营建了宏伟的京邑,使之成为郑国重镇,并安置了郑桓公的宗庙。京邑规模达到「 ”百雉”(指城墙的长度达三百丈),在当时可谓城池一霸。这座京邑,与前文所述制邑一样,也见证了郑国那段激烈的宫廷争斗。 (图:殷商遗民为了维持生计, 东奔西跑,成了「 ”商人”) 联盟申国,迎娶武姜 郑武公十年(前761年),郑武公迎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后。因为申国为姜姓,因此申侯的女儿也被称为武姜。 申国地处今日的河南南阳盆地,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此时,江汉流域的楚国开始大杀四方,逐渐崛起。而申国,正是挡在楚国北上之路上的重要抓手。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郑武公才选择联姻申国,为郑国发展赢得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武姜分别于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年)为郑武公生下儿子姬寤生和共叔姬段。这两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武姜,为日后的郑国埋下了一个动乱的祸源。 兄弟两人,一母所生。稍有不平,便容易产生矛盾和祸乱。姬段出生后十年,也就是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 同年,郑武公也离开了人世,并留下了武姜、姬寤生和姬段三人。作为太子的姬寤生,如何面对弟弟姬段和母亲武姜?他们三人之间又会掀起一番怎样的腥风血雨?请看鱼尾君下回分解。 (图:郑武公之妻,姬寤生、姬段之母武姜) 参考资料: 《史记 郑世家》 《史记集解》虞翻注 《竹书纪年 卷五》 《左传 隐公三年》 《韩非子 说难第十二》 《今本竹书纪年 周幽王二年》 《国语 郑语》 《国语 周语》 往期回顾一段神预言引发的故事 本文为鱼尾煮酒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文章原作者。 想看更多相关文章,请关注公众号鱼尾煮酒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