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问道青城山 青城山简介
青城山简介
千山 武夷山 武当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终南山 合皂山
齐云山 崂山 龙虎山 庐山
罗浮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约15公里处,背靠西山皑皑白雪,俯临成都千里沃野。山上林木葱郁,四季常青,群峰环绕,状如城廓,故有「青城」的美称。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名宝仙九室洞天。青城山上古木参天,翠藤蔽日,涧壑纵横,奇峰莫测,显得格外幽邃曲深,故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盛誉。
目录
1简介2主要宫观3参考资料简介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东汉时期张道陵天师在蜀中鹤鸣山创立道教,邻近的青城山即是他传教的主要地区。自汉至今,青城山道脉繁衍,千年不衰。其间高道辈出,如晋代范长生,深得蜀人敬重,被割据成都的李雄拜为丞相;隋代赵昱,被朝廷拜为嘉州太守,在任时曾入水斩蛟,州人事为神明;唐末杜光庭著书多种,对道教斋醮科仪的制定贡献甚大;清代陈清觉,创龙门支派丹台碧洞宗;近代易心莹,道教理论造诣颇深。青城山的宫观,清代重修后,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主要有建福宫、常道观、祖师殿、上清宫、老君阁等。

主要宫观
建福宫
建福宫位于青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前殿奉祀晋代四时八节天地太师范长生,正殿奉祀五岳丈人宁封真君及杜光庭,后殿奉祀太上老君、东华帝君和王重阳祖师。后殿楹柱上悬挂著长达394字的对联,为青城一绝。
常道观
从建福宫拾级而上,穿过天然图画坊,就来到了常道观。因观后有张道陵天师所居洞窟,俗称天师洞。主要建筑有三清殿、黄帝祠、三皇殿等。三清殿是常道观的主殿,重建于1923年。殿堂正中高悬清康熙皇帝御书「丹台碧洞」匾额。殿内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道祖。三清殿前的银杏阁旁边,有一株古树,传为东汉张天师手植。黄帝祠初创于隋代,为常道观最早的殿宇。三皇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像各一尊。黄帝神座前有唐玄宗御书碑,是不可多得的唐代文物。
常道观后的混元顶上有一个天然洞窟,相传乃张道陵天师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中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阳平治都功印」。
上清宫
沿着石级上行至青城第一峰 —— 彭祖峰,著名的上清宫就伫立在山峰东坡。上清宫始建于晋,现存建筑为清末至民国初重建。登石级入三清殿,绕回廊再上玉皇殿。玉皇殿左侧为文武殿,祀孔子和关羽。文武殿右下方有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上行至峰顶,有老君阁,阁中新塑有巨大的老君骑青牛石像。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四卷,第218至223页。 王纯五主编:《青城山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顾军、朱耀庭:《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4至57页。 《中国道教》编辑部编:《洞天胜境》(北京:中国道教协会,1987年),第102至105页。 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道教圣地 复合遗产 泰山(1987年) 武夷山(1999年) 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 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 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年)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中岳庙.2010年) 自然遗产 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 中国丹霞(包括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