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历史人物的记叙性散文 关于历史人物散文

火烧 2022-06-08 07:51:25 1072
关于历史人物散文 1.求描写古代历史人物的散文将本色张扬(永远的苏轼)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诚挚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生命演绎着本色的张扬。 无需夸耀,不

关于历史人物散文  

1.求描写古代历史人物的散文

将本色张扬(永远的苏轼)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诚挚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生命演绎着本色的张扬。

无需夸耀,不容粉饰,他的名字本身就闪着熠熠光彩:苏轼,那个在沉醉了几百年的中华大地上响亮的名字,那份足以让每一个沽名钓誉矫情伪饰的文人汗颜的性情。 不错,真的自我向天下告白。

最细腻的情感,最伤感的孤独,最无羁的豪放……临风长啸,他心一颤,笔一挥,气一吐,内心的所有情感便奔涌而出,潺潺流淌,而他的本色也在文字的雕琢中一一展露。 苏轼是一杯水,温柔多情,爱悬于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不掩饰内心的思念,甚至有时还会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经历。天人永隔的别离,肝肠寸断的痛苦,刻骨铭心的思念,在如水般流淌,把本色细细说讲。

一位至情的文人,不在乎“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劝谏,不理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名言,他将灵魂深处那浅浅的相思,淡淡的哀愁诉说着。不理会世俗的眼光,至情的本色由我张扬。

他的文字并非缺乏装饰与文采,没有清词和丽句,只是他将内容看的高于修饰,就好像他把真我看的高于“蝇头微利,蜗角虚名”一般。不掩饰内心那份“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他会用清寂的背影留下“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绝唱,又或“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哀怨。

他像是一杯茶,略带清苦又暗香萦绕。寂寞被他用笔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他那至性的本色默默张扬。

他将潇洒飘逸的语言服务于思想,他用最华丽的文字去书写最理性、最智慧的篇章。苏轼会用他的一句句诗词、一篇篇歌赋来向你证明:人生那失望、失意、失落的苦胆可以用冲天的豪气去稀释,苦难会在阔大的长江、阔大的山川、博大的胸怀前黯然失色。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豪放铺洒,让豁达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似酒般干冽爽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谪的痛苦蒸发为理性的思索,不让自己迷失在名利场中。

“浮游于天地中,放浪于形骸外”他将自己对于生命的卑微与崇高的思考在一点点诉说,他把自己大彻大悟后的思想向千年古风传达。不用夸张,他把乐观理性的本色在张扬。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文章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质朴,却有一个人将华彩与本色融合得完美无缺。苏轼,用他那清新而又厚重、悲壮、纯正的啸歌引领着碧波澎湃的文字潮流,为古典的海洋增添了雄浑的乐章,在时空的流转中永远都是炫目夺彩、熠熠闪光!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曾驻足朝廷为国家效力,他曾与佳妻一起共论“花中君子”,他还曾与朋友一起高谈阔论,吟诗喝酒。

但他也曾经历了乌台诗案,几次入狱,险些丢了性命,也曾孤苦伶仃,只身月下,无人陪伴.最幸福的他曾拥有过,最痛苦的他也经历过,如今的他,站在千丈高的赤壁前,对着奔流不息的大江,又有何感慨呢? 性格的孤傲使他少朋寡友,心态的叛逆又使他几遭被贬.他本应该堕落了,折服了,“背绳墨而追曲,竟周容以为度.”杜甫失意,仍旧刻意追求,忠君爱国,韩愈被贬,则悲愁痛苦,无以自持,而他仍处世豁达,毫无灰心丧气之意.屈原是上下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是狂傲不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他则是旷达自信:“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重重的政治压力下,在饱受苦难折磨之后,他畅游赤壁,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感慨,感慨英雄时代的英雄;他步入乡间,沉浸在“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的陶醉中,陶醉这自然界中的自然;他回至家中,与爱妻无赏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质,品质这佳人的“空谷佳人”。

痛苦可以暂时忘却,但不可终生除去。花前月下,良辰美景是虚设,美酒佳肴,清风明月是乌有.没有知音,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时的他,父母已离去,妻子去世已十年,唯一弟弟也已七年未见,只有那一轮明月成了他倾诉的对象.此情此景,有谁不是潸然泪下,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端着孤灯思悄然,不由自主问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时的他,企图摆脱虚名浮利,世俗偏见,求得心灵的彻底解放。

世事真如一场大梦,人生又有几度新凉,虽遭被贬,虽家人分离,但他的真性情告诉我们“中秋孤光谁与共,把盏凄然北望。”但作者还是心念朝廷,虽处人生的低谷,他并没有满腔积怨,满腔愤懑,而是始终充满希望,凄凉的看一看月亮,看一看北方。

在他的身上,没有了高官,没有了亲人,没有了财富,但在他的笔下却描绘出了大江南北,他是逆境中依然旷达与众不同的人,他是佳境中个性叛逆鹤立鸡群的人,他可以说是宇宙的夹缝间生长的人,他说一代文豪----苏东坡. 苏轼的1074年 吴晓蕾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 这一年,对于正当不惑之年的苏轼来说,是个多事之秋。

他在任杭州通判三年之后,改知今日山东诸城的密州。尽管仕途多变,宦海沉浮,但毕竟差一点置苏轼于死地的湖州“乌台诗案”还没有发生。

总的说来。

2.关于近代历史人物的文章

读《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

另一方面科学家的脑袋还必须笨,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乍一看,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实际上,它表现出一个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不同侧面,正所谓“呆子”哲学。

我想,曾国藩的治学就是“呆子” 哲学的样板。如果不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争,他可能会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理子大师。

处于众说纷纭:可能性交织的岔路口时,为了不把应该选择的道路选错,必须具有洞察未来的内察能力和直观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学家必须聪明,但是要想从平常被人认为极普遍明了的事物中,从那些连平常所说的脑袋笨的人也容易明了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议的疑点,问个为什么,并极力阐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这点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是比普通脑袋笨的人更显得脑袋不开窍的死心眼的人。

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脑袋笨的人,由于他的前途笼罩了一层云雾,反而持乐观态度,即使遇到难关,他会格外的努力,摆脱困境。

脑袋聪明的人,会过于信任自己的脑力。其结果,当自然显示给他们的现象与自己想的不一致时,大概会这样想:是不是自然错了。

写历史人物的记叙性散文 关于历史人物散文

另外当出现结果与自己想的相同时,恐怕会把这件要紧的事忘掉,反复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结果,是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偶尔产生的呢?一开始就断定行不通的尝试,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时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并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线索。这些线索也是那些一开始就不敢进行尝试的人无法接触到的。

正如无数所谓的聪明人执迷于永动机的道理。脑袋聪明的人适合作批评家却难成为见诸行动的人。

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

记得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哦手下成功的认识没有聪明人,大多是些能够坚持不懈的呆子。”是啊,他手下的经理有些只是初中毕业有些曾经是他的汽车司机,可以说不是或者不尽然是聪明才智使他们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坚持。

聪明的脑袋容易苛求,但所谓的呆子却会和适宜的装傻充楞。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

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

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藏污纳垢,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这个道理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

正如官场一样,和周围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学会糊涂。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间的矛盾是因为一方的视而不见而化解的。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改进建议:看得出来她有认真地看这本书,并且对此有深刻地认识。

从曾国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逻辑性不够强,应该把悟出的道理分纳归类,这样看起来更有条理性。

3.介绍中国历史人物的文章

曹操是《三国演义》这部我国优秀的长篇古典小说的代表之作。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塑造了一批典型而艺术的人物形象。同其他几部古典名著相比,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形象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曹操。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揉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

我们努力从历史的和艺术的角度去重新解读曹操。既定的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如下:曹操,即魏武帝。

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

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官渡之战大破元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

曹操生前在北方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曹操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4.关于近代历史人物的文章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历史人物研究便自然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之一。

在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中,数量最大、突破也最大的当数历史人物研究。全面评述50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成就,断非笔者所能胜任,本文拟在尽力照顾各个方面的同时,仅就个人能力所及,有所选择地略加评述,挂一漏万,势所难免。

如同整个中国近代史学科一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在过去50年间一百随着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变动而发展,大体说来可分为1949年至1976年、1977年至1989年、1990年至1999年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一、价值体系的重建与实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研究与历史学的其他领域一样,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支配地位,建立了新的价值评估体系。

在此价值体系下,旧史学盛行的以帝王将相为上体的英雄史观遭到否定和摒弃,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研究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先,代表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人民群众的活动和作用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如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以及东南沿海人民群众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时期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辛亥革命时期的“民变”、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工农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支前运动等等,都成了学者深入研究的重要对象,一部中国近代史已不再是单纯统治阶级的历史。 其次,推翻了旧史学强加在农民起义领袖,资产阶级反清革命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乃至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头上的所谓“贼寇”、“匪首”之类的诬蔑不实之词,恢复了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应有的历史地位。

他们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光辉业绩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献身精神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赞扬,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是将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了。 然而由于人们刚刚开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而上学和形式主义的东西在所难免。

许多研究者虽然在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但似乎依然重复着gcdzg在民主革命时期所进行的工作,所要论证的依然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对于那些统治阶级中的历史人物,持一种基本否定的态度,没有及时转变到研究历史上统治阶级的经验教训方面来。这从当时一些主要成果的研究范围和重点中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1949―1965年间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那些“正面”的历史人物,如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太平大国运动中的洪秀全、洪仁?,戊戌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及gcdzg的领袖人物等等,而对于历史上的那些“反面”人物,诸如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道光帝、西太后、光绪帝以及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与北洋军阀、蒋介石,以及那些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历史人物,除了一些批判性的、宣传性的小册子外,相对说来缺少具有学术理性的研究著作。

据不完全的统计,1949―1965年间撰写的林则徐以及与林则徐相关的传记性著作有12种,而同时期关于曾国藩的只有一种,还是范文澜在1949年之前写作,1951年修订重印的《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1)。由此可以概见此时期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趋势与倾向之一斑。

1949年之后的中国史学界对历代农民起义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主要人物尤其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等更是歌颂的主要对象。相对于太平大国、辛亥革命的历史人物来说,洋务运动的历史人物研究在50―60年代是比较寂寞的,因为史学界长期以来对洋务运动基本持否定的态度。

洋务派实业家和思想家在1949年之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很少有人专门从事研究,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至1965年间发表关于马建忠的论文3篇,王韬的4篇,冯桂芬的14篇,陈炽的l篇,郑观应的9篇,而同时叫关于石达开的有25篇,秋瑾的43篇,关于洪秀全、李秀成、孙中山等人的研究论文则都在数百篇(2)。由此可见当时的研究重点之所在。

关于清朝廷的历史人物尤其是曾国藩的研究不仅成果甚少,而且结论也欠公允。曾国藩的研究以范义澜的成果最为著名,但他简单地将曾国藩界定为单一的屠杀人民的刽子手,明显具有借古讽今,影射蒋介石集团对内独裁专制,对外投降卖国的意思,与其说是一篇学术论著,不如说是一篇政治宣言。

从学术的立场观察,这篇文章的某些结论也是经不起严格推敲的。比如著者反复强调曾国藩服务于清廷,断定他是“出卖民族的汉奸”,这种观点已远远超出时代要求的范围,具有苛求古人的倾向。

范文澜说:“那拉氏、肃顺二人是当时满洲皇族里最有‘政治头脑’的,他们知道为了挽救满清的统治不能依靠满人而要依靠汉奸。(3)”这个基本前提如果可以成立,包括左宗棠、张之洞、陈宝箴、黄遵宪等等在内的汉族大臣都成了汉奸,晚清史变成一部满汉斗争史。

5.关于历代英雄人物的散文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

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可是,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

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

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

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

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

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

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

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

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亡(韩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

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关羽大为感悟,遂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

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关羽性格上也有优秀的一面。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

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

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

后伤口虽然,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书·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从宋元至明清的这一历史过程中,上至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下至终生劳作的庶民百姓,从挥文弄墨的文人学子、舞枪弄剑的草莽义士,到勾栏瓦舍中的说书艺人、梨园演场中的戏子优伶,乃至远避尘世的僧侣道士,几乎都陆陆续续汇入了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潮流。

在这一浪高于一浪的关公崇拜浪潮中,从关公身上发掘出来的和被追加到关公身上的美德与美誉,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真实的关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几乎达到了无人可及而又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生活于三国时代的关公,在宋元明清之际,便渐渐地超凡脱俗,青云。

6.有关历史人物的文章

1.西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乱世间越国谋士范蠡之恋人、情人,吴王夫差之姬,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沉鱼”之强力,为千古美女代名词。她违背良心做了一回吴国人民祸国殃民的坏女人。在导致吴国灭亡后,可能与范蠡扁舟隐逸而去,形迹缥缈无踪。

2.毛嫱

毛嫱,《管子》和《庄子》里都记载过的美女,和西施同时成名。《管子·小称》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齐物论》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3.夷光

夷光,通常认为西施名夷光,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夷光是越国同时进献给吴国的另外一个奇质美人。明代陈士元《名疑》卷三说:“越以美女西施、郑旦同进于吴。《拾遗记》云:‘越以美女二人贡吴,一名夷光,一名修明。’或云夷光即西施,修明即郑旦也。夷光一作移光。”许多古书把夷光当作西施的间谍同事和共谋,如《太平广记》。

4.李夫人

李夫人,汉武帝刘彻最宠幸的皇妃,出身歌妓。她短命的一生牵系着千古中华文化的几个亮点—她是著名诗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所歌咏的对象,还是“姗姗来迟”这个成语所指的对象,她最出彩的成就是韩非子“色衰爱弛”的理论大实践。她在病中坚决不让汉武帝看见自己的病容,使得他不至于变心,在她死后还关照自己的亲人。

5.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时期汉赋代表性作家司马相如的妻子,史上最著名的私奔故事的女主角,也是中国文人千古佳人梦里才子佳人的鼻祖。她是临邛富商卓王孙之女,被许配给一个皇孙。未婚夫未婚而亡,十七岁的处女便成为寡妇。辞赋家兼音乐家的才子司马相如在应邀做客卓家时,以琴曲《凤求凰》挑逗她雪夜私奔,并与穷书生丈夫一起开饮食店,她当垆卖酒,他洗碗刷碟。生米煮成熟饭后,父亲还是资助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丈夫以辞赋天才为汉武帝重用,立下安抚西南少数民族的功劳。她后来经历了丈夫移情别恋、自己不能生育等婚恋风波,分别以《怨郎诗》挽回爱情,以《白头吟》巩固婚姻,终于白头偕老。她是一个才貌双全而敢爱会爱的美女。

6.班婕妤

班婕妤,汉成帝刘骜的嫔,赵飞燕、赵合德孪生姐妹的情敌,真名无考,婕妤是标示妃嫔的等级的一个称号。她是贤德与美貌合一的象征,是宠辱不惊的典范,具备作为帝的亦师亦友亦妃的综合型魅力,堪称学者型美女!她以博通文史的才华、沧桑跌宕的经历创造了“秋凉团扇”的典故,表达了美女失宠的辛酸心理。她失宠不失格,面对史上最著名的“湛于酒色”的昏君——一个不但好女色而且好男色的帝王,她选择了淡出情场的举措,在长信宫中陪侍太后烧香礼佛。

7.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嫱,史称“明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落雁”之强力。南郡秭归人,今三峡地区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绝世美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的功绩尽在荣誉称号“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有了保障。呼韩邪单于亡故后,按照习俗,嫁给其长子为妻,三十三岁时,香销玉殒,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留下一座“青冢”和五十年的汉匈和好以及两千年的诗文热门话题,王昭君还是三峡成为“诗峡”的一个“诗性因子”,也是最有“戏”的人物,其故事上演在历朝历代的戏剧舞台。

7.一个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文章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

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

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

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

“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

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

孔子计划受挫。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

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

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

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

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

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

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

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

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

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

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