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曾国藩子女 曾国藩:成大事者,规模远大、综理密微
曾国藩:成大事者,规模远大、综理密微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此句出自曾国藩给弟弟的书信之中,原意大致如下:「 ”对古人能办成大事者来说,目光远大和考虑细密二者阙一不可

曾国藩:成大事者,规模远大、综理密微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此句出自曾国藩给弟弟的书信之中,原意大致如下:「 ”对古人能办成大事者来说,目光远大和考虑细密二者阙一不可。弟在关注细微事物方面,精力比我强。”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还提及一事,那就是关于湘军的器械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曾国藩认为古人善用铠甲等武器来武装自己,这些东西都具有威震敌人的作用,也是求胜的可取途径之一。因此,曾国藩对于军械一事十分上心,建议弟弟将军中稍微精良些军械另立一册,亲自登记,并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来管理。 不仅如此,经过细心的观察,曾国藩发现军中将领对这些兵器各有所爱。例如刘峙衡对于火器十分重视,经常花时间去维修保养,但对刀矛就全不讲究。再如,他曾经派褚景明去河南采购白蜡杆子。又置办了大批腰刀,分别赏给了各军将领,并获得了他们的喜爱和重视。鉴于这种情况,他希望弟弟能够多留心各部将领的军械使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认为这也是综理细微的一项内容。 曾国藩在信里想要传达给弟弟的一个重要讯息就是:「 ”自古以来,能够成就大事的人,目光远大和考虑细密二者缺一不可。”为什么曾国藩会这样教导自己的弟弟呢?因为在他看来,弟弟思虑缜密,善于考核问题,在这方面比自己要强。但人非完人,在关注细枝末节之外,曾囯荃缺少的是一种展望未来、高瞻远瞩的眼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思虑缜密与目光远大都是取得成功不可获取的两个部分,只有兼备其二才能够在人生的历练与挑战中善于把握机会。 曾国藩对于「 ”规模远大”与「 ”综理密微”二者关系的论述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依旧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更是值得我们深思一仿效的人生哲学。能够成就大业,在自己所处的领域有所造诣,且最后青史留名之人,无不是从小事做起,注重点滴积累。所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在细节处认真踏实的人才能是那个在机会来临时有所准备的人。这也就是所谓的「 ”综理密微”的意义所在。 但当人生的机遇摆在面前时,是否可以及时地把握住它,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是否有乘势而上的眼光,全都需要人们做到「 ”规模远大”。这里的「 ”大”指的是开阔的眼界,远大的视野。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决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之中,对个人的得失和利益的短长斤斤计较。我们应该拥有的是一种博大的胸襟,是一种纵览全局的意识,这样才能够合理地规划和考量自己的人生,才可以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发现机会,把握机会。 曾国藩曾说:「 ”古之成大事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每个人在面临问题时都应该牢记这「 ”一大一小”两个关键点,做到既不忽视细节,踏踏实实走好每一小步,又能高瞻远瞩,计划好自己的没一大步。 很赞哦! (1068)
相关文章
- 左宗棠评价 曾国藩左宗棠失和是怕遭清皇室猜忌故意演戏?
- 致愤青 曾国藩一生五次耻辱:从愤青历练到“老奸巨猾”
- 曾国藩和李鸿章 揭秘:令曾国藩父子“低头一拜”的人物是谁?
- 吃白饭的意思 揭曾国藩的养生之道:吃“白饭”不加菜
- 激流勇退和急流勇退的区别 解密:清朝晚年的曾国藩到底该不该激流勇退?
- 青云记官运亨通 曾国藩经恩师穆彰阿改名后迅速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 曾国藩评价 令曾国藩父子“低头一拜”的人物是谁?
- 真实的慈禧太后的陵墓 晚清故事:解读慈禧太后重用曾国藩是出于无奈吗
- 咸丰帝的皇后和妃子 清朝秘闻:曝光曾国藩与咸丰帝的权力之争经过?
- 内心崩溃句子 曾国藩:一个真正内心坚强的人,身上都有两个特点,你占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