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至圣先师 孔子找乞丐先祖借糧中了圈套,讀書人爲此還債兩千年
孔子找乞丐先祖借糧中了圈套,讀書人爲此還債兩千年
說到乞丐,很多人會聯想到丐幫幫主洪七公、蕭峯等人。不過,他們洪只是金庸小說裏杜撰的人物,真實歷史上並不存在。
正史上真的存在丐幫嗎?現在史學界衆說紛紜,有人認爲存在,但也有人認爲僅是小規模聚集的乞丐組織沒有成爲氣候,不能稱之爲丐幫。
不過,歷史上大大小小不盡相同的乞丐組織,雖然各地乞丐行乞規矩和要飯理念也都不一樣,但他們卻有着一個共同的祖師爺。而且,這個祖師爺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春秋時期的範丹。
關於範丹,他和孔子還有一段軼事,這件事竟讓後來的讀書人還了乞丐2000年的債。
至於此事真假我們不論,且來瞭解瞭解。
據顧炎武的《明季稗史》裏記載,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廣收徒弟,形成了頗具氣候的儒家學派。

有一回,孔子和學生們來到陳國和蔡國邊境之地,準備在此小憩一段時間。然而,意外發生了,兩國爆發戰爭,孔子和學生們地處戰亂地區,無法繼續前行。動又動不了,糧食很快就被他們吃光了,孔子一行人即將面臨斷糧的困境。
無奈之下,孔子讓弟子公冶長出去找百姓借點糧食。但打起仗來,百姓們自己都不夠吃,哪裏還有糧食借給孔子,每次公冶長都是空手而歸。
有一天,他從當地人嘴裏打聽到,有個叫範丹的乞丐之前存的很多,現在還有餘糧,但此人脾氣古怪,想找他借糧困難很大。
公冶長年輕氣盛,他一聽反而更要去會會這個範丹。登門後,他自報是聖賢孔子的弟子,以爲這樣範丹就會主動把糧食交給他。不過,公冶長想錯了。得知是孔子的門生,範丹給他出了道題,允諾答對了就給糧食。公冶長一口答應。
範丹問道:“什麼多來什麼少?什麼喜來什麼惱?”
公冶長一聽簡單,不假思索答道:“天上星辰多日月少,娶媳婦喜來送殯惱。”
範丹一聽眉頭一皺,拒絕了公冶長的借糧要求,打發他回去了。
回去後,公冶長把事情一五一十複述給了孔子,孔子感嘆了一聲:“明天還是我親自去一趟吧。”
第二天,孔子來到範丹家裏再度拜訪,範丹問了相同的問題。孔子卻這樣答道:“小人多來君子少,借賬喜來還賬惱”。
這個答案說到範丹心坎上去了,於是,從兜裏掏出一個裝滿小米的竹筒,徑直就要給孔子倒米
孔子一看不樂意了,心想範丹這是看不起誰呢?我親自來借米,結果就給一竹筒?
範丹笑了笑,扯開了孔子用來裝米的空麻袋,將竹筒傾斜,米一下進了麻袋中。說來奇怪,原本小小一竹筒的米,竟把孔子的麻袋裝滿了。借到米的孔子很是欣慰,但他沒看懂範丹怎麼操作的,遂把範丹尊爲了神仙。
這袋米幫助孔子和弟子們度過了難關。第二年,孔子攜弟子帶着兩麻袋的小米過來還債,雙倍奉還體現了儒家以禮相待的做事準則。而範丹這次又拿出了他那個竹筒,孔子他們也將還來的小米往竹筒裏倒。
有意思的是,兩袋小米倒進去後,竹筒才裝了一半。孔子有點面露慍色,覺得範丹在耍自己。範丹看出他的意思,說道:“我早知道就不該將糧食借給你,你看你惱了吧!去年我借給你的時候是滿滿的一筒,但是現在只剩下半筒了”。
孔子頗爲無奈:“你放心,這個賬我總會還清的。我還不清的話就讓我徒弟來還。”
衆所周知,我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可以算作是孔子的弟子。而範丹也說“既然你讓徒弟來還,那我也只能讓徒弟來收了”。而範丹的徒弟,就是普天之下要飯的乞丐。
兩人就這樣許下了千年之約,從此以後,乞丐的只要上讀書人家裏要飯,讀書人是必須要給的。實在沒錢時,也只能說句下次再來,絕不會對乞丐打罵或是驅逐。而造成這一項千年傳統習俗的原因,就是當年乞丐祖師爺給孔子設的一個圈套。
作爲乞丐祖師爺的範丹,智慧竟讓孔子也甘拜下風,果然是高手在民間,勞動人民的智慧最高深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