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md、蒋介石都受到过王阳明的影响,他的心学核心在这四句话里
md、蒋介石都受到过王阳明的影响,他的心学核心在这四句话里 在1917年,发生了两件很巧妙的事: 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在车间闲来无事做,于是看王阳明语录,突然有所悟,全身一震,于是将「 ”志清”之名改

md、蒋介石都受到过王阳明的影响,他的心学核心在这四句话里
在1917年,发生了两件很巧妙的事: 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在车间闲来无事做,于是看王阳明语录,突然有所悟,全身一震,于是将「 ”志清”之名改为「 ”中正”。这个「 ”中正”来自王阳明心学的「 ”大中至正”,我们知道,蒋中正就是蒋介石; 也在那一年,湖南省立的第一师范,里面有个年轻人,叫毛润之,深受王阳明相关的书启发,写了一篇文章叫《心之力》,老师给他打了105分。原分100分,因为写得太好了加多五分,这个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开国领袖md。(那个老师的女儿yh后来嫁给了md。) 两党领袖年轻时在那年都同时深受王阳明启发,不仅如此,王阳明的心学对外国影响也很大。 让日本强大起来的「 ”明治维新”就是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一生伏首拜明阳;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就十分推崇王阳明。 王阳明不像其他理论家,他创立的学说能用到他的实践中,他带兵打战堪称战神: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而且在很多官员的嫉妒陷害中巧妙地避开,所用的兵力、时间极少,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曾国藩也是很崇拜王阳明,在打太平天国也是用了王阳明的一些打战原则。 他这么厉害,拥有这么多的崇拜者,靠的是什么秘诀呢? 其实就是王阳明的心学,而代表这个心学的核心主要是这四句话(我比较赞同度阴山的讲法):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方法论)。 度阴山曾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 当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水间游玩时,他的心很坦荡,无牵无挂,无善无恶,这就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 但当他在玩时看到很漂亮的风景,实在是块风水宝地,而这块风水宝地正如当时农夫借钱想给他的,而他不要,内心突然产生懊悔之心。这说明他意动了,也就是——「 ”有善有恶意之动”; 那这个「 ”意”是对是错呢?王阳明扼腕顿足,那说明这个「 ”意”是错的,错就错在不该有懊悔之意,想占为己有。这就是——「 ”知善知恶是良知”; 最后王阳明马上就静坐,克掉这个错误的「 ”意”,去掉恶,保持善,最终如释重负,开开心心和弟子继续游玩。这就是——「 ”为善去恶是格物”! 接下来明海就具体解读这四句话的意思!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 王阳明与朱熹对世界的看法与思维是截然不同,朱熹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别人那里,所以需要去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搞定困难的关键在于自己,在于你的心中。天下间所有的道理都在我们心中,只看你求还是不求,心是万物的尺度。 理学把心分为性和情两种,这两种都是与生俱来。「 ”情”就是人的七情六欲,理学家要求人们不要表现情欲;「 ”性”是一个人作为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主要是仁义礼智信等「 ”良知”),也就是天理。理学大师朱熹说:心不是天理,心其中一部分的性才是天理,情不是。 朱熹 性与情本来就是人的两条腿,理学要求人们「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 ”性”这条腿,这样就缺了「 ”情”这条腿,然后需要通过到心外去寻找另外一条腿来弥补。对万物万事进行「 ”格物”,从而得到各种各样的天理与道理,来弥补心的不足。 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不需从外面寻找。对于心中的情,只不过是性上的一层灰尘,吹吹就行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情欲是人与生俱来,不必压抑,可以表现出来。但要有个合适的度,过与不及都不好。 王阳明从龙场悟出的道浓缩成三个字就是——心即理,这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之一。 心(良知)是手电筒,理就是手电筒的光,心要按下开关,理就没有任何借口地出现,心是理的主人翁。心不但是理的主人翁,还是天地万物的主人翁,他统一着世界。 举个例子: 有一天,王阳明弟子在花园中除草,很累,于是感叹:「 ”善难培养(种花),恶难铲除(除草)!” 王阳明听到就过去传播他的心学:你没有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天下任何事本来就没有善恶,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如果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那此时草就是善的,草坪的花反而是成了恶了。这些善恶都是因自己的私欲产生! 我们之所以经常觉得这个世界太残酷,觉得自己经常受到束缚,是因为我们对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总习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好恶之分。我们一旦对外物贴上是非、善恶的标签,它们就有生命反过来干扰你。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你内心的反应,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良知,按良知去做事,就不会活得那么累了。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 所谓人生观,直白而言就是,你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本来没有善恶的,产生善恶是因为私欲的「 ”意”产生,我们需要去打扫。 王阳明曾经对众多弟子诵了一首诗:「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仲尼孔子 人皆有良知,我们需要致良知,以此去打扫心中的私欲。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然是愚人,只要他肯致,就和圣人无异。既然大家都是圣贤,或是潜在圣贤,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这在古代环境有这个思想很了不起了。 这就是王阳明的人生观之一:要自信,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自傲,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你不比别人差,但也不比别人高明(这里我直接采纳了度阴山的观点)。 王阳明心学一直强调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就是我们都要有独立意识,不能活在权威和传统之中。而这个独立意识就是源自于我们内心的良知,只以我们良知之是非为是非。 所以独立意识、批判性思维也是王阳明的人生观!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价值观)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那时候他一直徘徊在「 ”知行合一”这词的考虑),他对良知的感悟已经很深了,但是还未能突破出来,此后的十几年一直在静坐考虑中。 1521年,经历了皇帝身边红人张忠、许泰对王阳明的不断陷害后,一天在讲学中对弟子们说:「 ”最近我心上总有个词欲蹦跳出来,但它就在口边出不来,我还捉不出来它。”直到有一天,王阳明在静坐慢慢醒来,微笑地对弟子们说:「 ”终于让我把它捉出来了。” 这就是「 ”良知”这个词,他对弟子说:「 ”良知之学是我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而等万不可当作两个字轻易对待。”1524年,王阳明又在「 ”良知”前加上个「 ”致”字,王阳明心学就此定型。 孟子谈「 ”良知”只是把它当成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力,其实只是「 ”仁”的一部分。而王阳明把「 ”良知”抬高到无与伦比的地位,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 「 ”良知”是与生俱来的,能判断是非、善恶、耻辱等等。比如说你和朋友闹掰,一天朋友急需用钱但又缺钱,有时候第一感觉良知告诉你应该借钱给你朋友。但我们心中有很多顾虑:怕朋友还不上、曾经跟我吵架、有的还幸灾乐祸等等。我们应该按良知行事,其他统统去掉。 所以我们发现,良知有时会被遮蔽,这要我们光复良知。我们平时活得那么累,因为就是不听从真正的内心,不按良知去做事,什么都考虑,私欲太多干扰。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方法论) 王阳明初创心学后,在贵州龙场为弟子们立下了训诫: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算是成功做事的方法论,其中立志最为关键,这也是儒学比较重视的。 孔子「 ”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15岁开始立志,30岁才立定;曾国藩30岁也立志做圣人。有了志向他们内心好像被赋予某种力量,直往直前。 我们现在很多人很焦虑,或者中年危机、油腻,其实就是缺乏有自己的志向,王阳明12岁就立志做圣人,所以他非常注重立志。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到:「 ”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废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於志向未能立定罢了。” 王阳明在讲学 王阳明说的这番话是不是与现在很多人的现状是一样的? 我们回到开头的「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立志刚刚说了,勤学在王阳明看来,不仅是学知识,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光明良知的过程,是为善去恶的过程;改过就是改过私欲遮住的良知;责善则是针对别人,所谓责善就是要别人向善。 「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第一个方法论,还有一个顶级的方法论,那就是——事上练。 王阳明之所以那么多人崇拜,就是他不仅创立学说,还利用自己的学说做了很多业绩。比如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从来没有失败过,简直是战神。 放在现在,就像成功学,就像很多人崇拜马云等成功人士一样那么吸引人。而这关键就在于王阳明不仅有很高的理论,而且能实践。 我们很多人觉得看书、在教室上课是学习,王阳明强调「 ”事上练”,一定要在实践中修炼自己。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理论,一行动起来就乱了套。平时静坐,一个人时道德很好,体会到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到社会就不知所策。 md说:看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马云说:可以少看书,但可以多看人。在社会接触各种人各种事当作学习。很多人就是想不通这点,现在很多学生背书、看书才觉得是学习,孩子玩就是玩。其实如果从小教育孩子玩或各种工作也是学习,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总结本文主要讲的内容: 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方法论) 看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读人无数!我是明海,专注于撰写有趣的人物! 很赞哦!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