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武汉市高三元调语文 谁有武汉市今年4月调考的语文试卷(初中)
谁有武汉市今年4月调考的语文试卷(初中)
点亮心灯 发表于 2008-4-29 8:49:00
0
推荐2008年武汉市中考命题组专家透过调考试卷看中考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编者按:昨日,武汉市初三毕业生进行了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大型“演练”——4月调考,此次调考试卷的题型、题量、命题要求都和中考保持一致。
4月调考起着中考“风向标”的作用,对中考复习和备考有很强的指导性。
本报特约请调考试卷的命题人、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教研员(部分教研员将参与中考命题)对各科试卷进行分析,并对考生提出复习建议。
今天先刊发语文试卷分析,数学、思品和历史、科学、英语的试卷分析明日刊登。
■语文
题量有所减少 思考空间增加
解读:武汉市教科院语文科梅晴整理:本报记者郭会桥
此次调考试卷有三大特点:
一、题量和书写量减少灵活度增加
此次调考试卷的设计,按照新的《考试说明》作了修改,把减轻学生负担放在首位。
首先,试卷题量减少,增加分值。
其次,增加阅读量,减少书写量,同时增加运用知识的空间,减少机械训练的力度。
试卷由原来的19大题改为18大题。
其中,“积累运用”中的“改病句”减为1个,文言文词语解释减为3个,句子翻译减为1个。
题量减少后,学生书写量减少,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二、文言文考查,注重知识积累
学好语文,要多读书,少做题。
此次调考试卷中,阅读材料均透出这种导向,让学生读后能引发思考,或对人生,或对文化,或对社会……材料有深有浅,呈现方式多样化,但题目的设计并未刁难学生。
其次,试题体现出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的特点。
比如,文言文试题共15分,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占10分。
这意味着,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注重语言的积累;古诗文填空题增加了2分,这也提醒学生平时要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选择题增加简述题区分度拉大
与去年相比,此次调考试卷增加了部分选择题,减少阅卷人员的阅读量,提高了阅卷效率。
此外,在简述题上,试卷评分有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拉开不同层次学生的差距。
■数学
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解读:武汉市教科院数学科彭友林整理:本报记者郭会桥
与去年中考试卷相比,今年4月调考的试卷结构、题型、赋分值保持不变,但有两处微调:第一,把第13题由“因式分解”类的题,换为“概率与统计”类试题,使“统计与概率”的比例更接近教材中所占课时的比例;第二,有些试题在大的板块不变的前提下,设问方式略有变化。
此次调考试卷有两大特点:
一、突出核心内容考查
试卷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出重点知识重点考的特点。
在知识内容上,特别是第1—8题,第17、18、19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13题虽是增加的新题,但也是概率中最基础的内容。
与去年相比,第3题由通过一元二次方程考查方程根的概念,调整为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来考查;第7题由“判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调整为“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8题将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置于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第19题通过“三角形相似”,来考查学生的基本推理能力。
二、加大对二次函数应用的考查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
本试题特别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加大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的力度。
比如,第9题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
空间观念强的学生可直接答题,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也可得出答案。
此外,第14题考查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识图能力等;第20题,在直角坐标系中,考查图形的平移、对称、旋转变换;第23题,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函数的思想和方程的思想等),解决实际问题。

特别是条件“每件降价x元x为正整数”在第(2)题中的运用,反映出不同的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差异;第24题,图形从特殊到一般变化,考查学生猜想归纳能力。
整个试卷略微加大了对二次函数应用的考查(如第23题、第25题等)。
■历史
考查主干知识 渗透历史情感
解读:武汉市教科院历史科童绥宝整理:本报记者郭会桥
此次调考试卷有三大特点:
一、材料短小易懂,重在学生领悟
此次调考试卷的材料设计,体现出人文性、现实性、直观性、生活化的特点,易于考查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简单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试题材料短小精练、通俗易懂,信息明晰。
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若感受到的是考试心理的放松和对新知识的领悟,那就是考试命题追求的最佳状态。
二、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专题性、基础性,并兼顾发展性。
专题性是指主干知识在试题中的呈现形式,即专题组织,如第16题、第17题、第20题、第22题、第23题、第24题、第26题、第30题、第31题、第32题。
基础性是指对主干知识考查的难易程度,即再认、再现历史知识。
比如第16题、第17题、第18题、第19题、第22题、第23题、第30题。
发展性是指理解主干知识的深度。
比如,第31题、第32题。
第31题是从大国崛起(工业化、现代化)的视角,考查学生对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把握。
第32题是从民主与法制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这些国家历史发展的理解。
两道试题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同一主体。
因此,考生平时复习时,既要扎实掌握主干知识,又要理清主干知识的基本脉络及意义。
三、渗透历史感情的考查
除了基本的史实考查外,试题也渗透出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感情的考查。
比如,第16题看似一道揭露外国侵略典型史实的时间判断题,但它把知识、能力与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较好地体现了评价要求;第17题要求学生用发生在武汉的重大事件,印证武汉在近代就是“中部崛起的龙头”的结论,同时渗透了再认再现、史论结合和热爱本土等方面的考查;第32题第1问考查再认、再现史实,第2、3两问考查比较分析,第4问考历史感情,四问分步推进、逐层提升,最后以历史感情反映考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思想升华的状况。
■科学
考查主干知识 取材源自“热点”
解读:武汉市教科院科学科王玲莉整理:本报记者郭会桥
此次调考卷题型结构、题量、考试内容及分布等,都符合中考《考试说明》要求。
全卷分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原始分为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原始分80分。
全卷卷面满分140分。
考试内容及所占比例分别为:生命科学约占20%,物质科学约占70%,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约占10%。
试卷主要有三大特点: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体现能力立意。
试题中,涉及b级要求的就有101分,占全卷的72%。
一方面,考查了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科学核心概念、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从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五大领域,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问题,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区分学生的能力层次。
2.试题取材鲜活,材料情景真实,反映了科学与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比如,雪灾、“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从江底安全掘通长江的长江一号盾构机等,这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出现在科学试题中,既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又成为学生理解科学、联系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3.注重科学探究的考查。
从单个试题来看,体现的是某个具体的局部探究,从全卷看,体现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全面考查。
英语
阅读比重增加重猜词猜意能力
解读:武汉市教科院英语科钟爱林整理:本报记者郭会桥
此次4月调考,试卷重视语言基础和综合能力的运用。
试题难度平稳,但更强调语感和解题技巧。
从试卷各部分题目来看——
听力测试题:试题在分数分布上进行了微调,更强调初中英语听力的基本要求,即能从所听内容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选择填空题:试题仍保留了少数的基础知识题,不过主要考查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阅读题:增加了分值比重,但难度平和。
从题目来看,更强调语言信息的捕捉能力,并通过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
同时,更注意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或句意的能力。
阅读部分的选材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是应用文体更强调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书面表达:试题中心明确,所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既有内容限定,同时又给考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今后,学生应强化解题技巧训练,注意规范答题。
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语境、上下文中的信息,忠实于原文,不能凭主观想象做题。
书面表达要书写整洁,用完整的句子表意。
思品
关注社会热点 鼓励学生创新
解读:武汉市教科院政治科范莉整理:本报记者郭会桥
此次4月考试试卷有三大特点:
1.关注社会热点让学生留心身边事
试题视野宽广,体现了“四个关注”,即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
此次调考试题的材料,几乎都来自现实社会生活。
比如,党的十七大主题、2008年“两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嫦娥一号”奔月成功、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胜利、武汉争创全国文化城市、免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等。
2.体现责任学会做“好公民”
此次调考试题,体现出作为初中生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引导学生体会积极健康生活的意义,关注健康成长应具备的各种素质。
比如,第1题通过“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李丽的成长经历,思考坚强意志的作用;第2题考查学生做文明礼貌的武汉市民,所应有的态度和方法;第9题侧重让学生理解责任的含义;第34题则依托抗击雪灾这一事实,针对帮助灾区人民灾后重建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承担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好公民”。
3.答案多元化鼓励创新
在选择题、非选择题中,试题都以现实生活的现象和事实作为材料,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答题时,学生要结合具体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生活、认识社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选择题的第9、11、12题侧重考查理解能力;第3、6、7、8题侧重考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试题“设计主题班会活动”、“向同学提具体倡议”等,既有具体的问答,又给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创新。
评分时,充分考虑答案多元化,为学生个性的展现和创造性的发挥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