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为什么用不了 甚麽维基百科
甚麽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英文名为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
它是一种基于Wiki的百科全书,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百度百科的创作模式的原型也是维基。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
在这里Wiki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为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最早将全世界的知识收集于一个屋顶下,供人查阅的要数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
而出版百科全书的的想法则可以追溯到狄德多等18世纪百科全书派。
在各国的大学中,图书馆是最佳的百科全书会集点。
今天最常见百科全书的包括了英语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哥伦比亚百科全书》,以及中文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1995年沃德·坎宁安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
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
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
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
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是吉米·威尔士和桑格,两人先在2000年创建了Nupedia,却未成功。
2001年1月15日,走投无路的他们试着建立了维基百科,一个月后就增加了600条词条,1年后更是激增到20000条。
2006年3月1日,它迎来了第一百万个词条,是用户伊万·麦克唐纳提交的。
维基百科全书在2001年1月15日正式成立,主要是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维持日常运转。
作为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内容性质与那套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没什么区别。
但是,它的撰写者和管理者却不是能够入选《大英百科全书》作者名单那样的专家,而都是网络志愿者。
或许正因为它避开了传统百科全书的精英参与、审阅、论证这个繁琐过程,任何注册者都有资格修改这个百科全书中的任何一个条目,这让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随着人类信息传播途径日益畅通,知识过度保护还是共享一直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争论的核心问题。
维基百科所遵循的C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就是一个反版权的内容开放协议。
GFDL是一种copyleft许可证。
Copyleft是指将一个程序变成自由软件,同时也使得这个程序的修改和扩展版本变成自由软件,与它对应的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copyright(版权),后者保护版权只能被其他人在一定条件——通常是付费的条件下使用。
“GFDL所代表的文档开放运动,是1990年代初源代码开放运动的延伸”,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之一时昭说。
我们可以将它们都称之为内容开放运动。
在中文维基百科中,有一条词条“内容开放(open content)”,词条中说“内容开放的作品是指任何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发布的创造性作品”,这些作品允许公众在不受传统版权的苛刻条件约束下,自由地复制和传播它们。
维基百科还允许第三方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自由修改和发布修改版本的作品。

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你必须遵循GFDL的另一个条款:你必须保证自己允许公众对你的作品拥有同样的自由。
自由获得,自由复制,甚至自由销售维基百科,不能独占所有的权利——维基百科因而被称为“公众的百科全书”。
除维基百科之外,内容开放运动包含更多内容。
它还包括了从1971年就开始的由米切尔·哈特发起的古登堡计划,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免费提供网络图书下载和阅读的开放运动;以及最近几年影响颇大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网页,这个计划让麻省理工的所有大学部或研究所的课程教材都能够上网,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任何使用者,开放分享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和思考模式。
【观念观点】
维基百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是中立和不偏不倚。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士说,这个原则在维基百科中是绝对的和不可争辩的。
对于习惯了blog的个人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个原则是新奇甚至不可能得到贯彻的;对于熟悉传统媒体的人来说,这个原则也许会被视为不现实。
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这样解释中立政策,“我们应该把争论中各方面的声音都公平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在文章中指出或暗示任何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中立的立场,中性的描述”。
维基百科采用中立观点的原因是,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参与撰写者都认为维基百科是一个关于人类知识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并且由于维基百科的词条撰写是由集体来完成,因此在撰写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争论。
避免无休止的“编辑战”的最好方式,就是相信自己所要编写的“人类的知识”囊括了关于一个话题的所有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同时这些观点和事实还会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改变和知识积累程度的改变而在人的观念中发生变化。
因此,维基百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不同的观点和事实,以及它们的变化都记录下来,而不是加上“正确”和“错误”的判断,或根据这种判断来隐藏“错误”的观点和事实,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编辑往往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而造成理念偏转的情况时有发生。
中立性曾是被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推崇至上的新闻原则。
但自亨利·卢斯创办《时代》周刊以来,中立性原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传统媒体抛弃。
最常见的指责是,媒体在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时,就已经背弃了中立和不偏不倚的原则。
《时代》周刊从未标榜自己能够不偏不倚地报道世界,它只是忠实地反映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即使有时带着强烈的偏见。
【特点】
wikipedia 是维基百科多语言入口页,这里表出十大维基百科语言版本。
维基百科本身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
正是这些特点使维基百科与传统的百科全书有所区别:
首先,维基百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词典,在线的论坛或其他任何东西。
其次,计划本身也是一个wiki,这允许了大众的广泛参与。
维基百科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协作计划。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
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
维基百科使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
版权维基百科所有的文本内容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发布,它受到自由软件基金会的领袖、自由软件运动的先驱理查德·斯托曼博士的大力支持;斯托曼博士是少数几个在维基百科或Nupedia(另一个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计划开始之前就提出编撰一个自由的百科全书的人士(参见他的论文,The Free Universal Encyclopedia and Learning Resource)。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