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巴黎是个人吗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详细资料大全

火烧 2023-04-10 19:22:08 1079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详细资料大全 基本介绍书名: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译者:郭舜豪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9787564087449作者:闵惠莲出版社:北
巴黎是个人吗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详细资料大全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详细资料大全  

基本介绍

书名: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巴黎译者:郭舜豪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9787564087449作者:闵惠莲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页数:319页开本:32品牌:北京读品联合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图书目录,后记,序言,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让梦与理想自由飞翔的地点。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就再也不会去做了。
寂寞的人爱一个人旅行,旅行的人爱一个人寂寞。
的确如书中所说,很多时候,留住那些形式上的东西,也未必是最重要的,因为最为重要的东西,其实已经在旅程中得到,比如:独立、成长。
我也喜欢旅行,因为旅途中的风景是最美丽、最自由。看到《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这个书名,会让我联想到自己一个人旅行时,所感受到的那种随意和轻松,看到书中各类的图片,却独独没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真的感同身受。因为我不需要用照片证明我去了,我只是单纯地想留住生命中的某一些瞬间,那些已经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
放下烦恼,放下纠结,放下成见,迈开脚步,《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

作者简介

崔度星:到现在为止,作者游历了世界上70多个国家。他在游历世界各地的过程中收集各个地域的民间故事和文化资料,并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谈。在此基础上作者不是在写含有观光和思辨的游记,而是在写闪耀着洞察力的人文、艺术纪行。
作者作为一名英语文学学者,在世宗大学和光云大学教授英文文学,在汉阳大学和梨花女子大学举办关于“旅行和艺术”的专题课,在报纸和杂志上写旅行、文学专栏,并在《korea times》连载英文游记。
著述有包括《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义大利》,《巴黎,那飘渺的诱惑》(时空社)在内的英语文学相关书籍,《萤雪TOEFL》及《萤雪TOEIC》,翻译著述有萨默塞特·毛姆的《Summing up》,麦克斯·缪勒的《德国人的爱情》等。

图书目录

故事一
120%的诱惑——巴黎的故事
巴黎知性一族的圣地——
圣日耳曼大街上的咖啡馆馆
人类的乌托邦就是现在这个瞬间
巴黎女人是因为葡萄酒的原因才会这么瘦吗
在巴黎,连乞丐都是色彩魔术师
巴黎的午餐与纽约的不太一样
像公主那样充满魅力以及甜美的甜品、甜酒
巴黎没有路易威登
与日本相恋的国家
奢侈的凡尔赛宫
就像王族宫殿一样的和平咖啡馆
巴黎也有新村
文化上的回归
巴黎也有江南风和江北风
巴黎人从不谈论形而下学
巴黎人明明懂英语却不说英语
狄俄尼索斯的城市
巴黎没有年龄之分
只要亲自试一试就知道独身好还是同居好
酒跟人一样,都有性格
香味的国度
香奈儿,给巴黎人送去了自由
巴黎,路边小店的天堂
巴黎的大众交通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在巴黎待上三天
故事二
漫步在巴黎的酒光之中
创造了名品葡萄树的法国人
隐藏在名品之后的宝石——巴斯德研究院
巴黎的罗马人故事
艾菲尔铁塔和万国博览会
巴黎市经营的葡萄园
蓬帕杜侯爵夫人的酒单
葡萄酒与料理
巴黎人享受葡萄酒的方法?
某一天,天上掉下来了一颗星星
卡萨诺瓦的香槟?
法国文艺复兴的中心——王族庭院
中世纪的城市——教皇的别墅
刮著密史脱拉风的普罗旺斯山坡?
最后一课
侍酒师的诞生
巴黎的一些尖端城市
三位义大利籍王妃
德国人对巴黎的爱
巴黎的西班牙人——毕卡索
巴黎审判
皮加勒区总能让我想起作品一号
为人们带来光之盛宴的印象派故乡——诺曼第
拿破仑喜欢干邑吗?
温馨小贴士
去巴黎旅游前一定要知道的东西
1.美味的巴黎
巴黎一些值得去的餐厅都在这里?
去巴黎时一定要看看的历史悠久的餐厅
巴黎的奢侈餐厅
巴黎一些可以让你挑战自己味觉的餐厅
2.华丽的巴黎
火热的巴黎——玛莱区
巴黎的小道
巴黎各个地区时髦的综合性服装店
购物天堂巴黎?
一些二手店
巴黎的一些市场?
巴黎市内路边小店比较集中的地方
后记

后记

很久很久以前……我永远也忘不了初到巴黎那个清晨的空气。那种空气里,夹杂着希望与失望。希望来源于对未来的期待,而失望则源于一直憧憬的事物突然问变成现实的那份怅然。
而且,我是多么希望能回到当时刚下飞机时的年龄,可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法国”,仿佛早已经转化为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隐藏在某个瞬间的回忆开始不断地涌出,就像一个时光机器似的,带我回到了过去。在创作初稿的那几个月时间里,我有了一种重归法国的错觉,甚至还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中,不能自拔。就像青春期时所感受到的爱情萌动,脑海中巴黎市内的景象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内心。伴随回忆而来的,是那时候所有忧郁的情感、因年轻而产生的不安、思念……我就这样被卷进了感性的旋涡之中。
当年,马塞尔·普鲁斯特在非常普通的一天里,在玛德琳制作的雕刻以及红茶的香气中,他把“失去了的时间”从记忆的水面下重新取了出来。而如今的我,也做了相同的一件事。深藏在无意识之中的记忆以及时间,如同阿拉丁神灯里的烟雾那样,不断地冒出来。曾经“存在”过的时间,并没有消失在无限中去,而只是暂时像压缩档案那样被压缩到了无意识中去。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我如今依然能够清晰感觉到当年巴黎机场清晨阴冷的空气以及被浓雾笼罩着的塞纳河所散发出来的气息。
对人类来说,感觉算是能保存最久的记忆了。我在法国度过了我20岁后30岁前的绝大部分时间,而不管我对它的感觉是好还是坏,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份感觉至今仍然存在。虽说快乐、幸福的回忆也有很多,但留下更多的是伤口,就是那种因长期生活在白人特有的优越感下而产生的心灵创伤。其实,在欧洲的留学生大多如此。但是,要是把社会问题、人种歧视以及失业问题等现实层面上的因素排除掉,光从文化、历史及自然层面上来看,欧洲足以让我们感到无力与羨慕。
于是,学习现代史时对祖国的遭遇所感到的悲痛与现在所获得的希望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这就是那种传说中的永不停息的爱吗?我们总是用一种“小心谨慎”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殊不知在此过程中却使自我受到了封闭。甚至有时候,个人会被所谓的“我们”这一集体概念所牵制住,得不到发展。
说到这儿,学习外语的我就不得不说两句了。虽说这并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事情,但每当谈到这个话题我的嘴便合不上了。在我看来,学习外语其实是一个培养另一种人格以及文化的过程,而培养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所学外语对象国的历史以及环境深深刻在你心上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外语其实跟红酒是差不多的,都是越接触就越会使人解放自我…… 巴黎能代表法国吗?法国人对此的回答是统一的,那就是“Non!”(法语中“不”的意思)法国有两个面貌。这两个面貌一个是属于巴黎的,另一个则是属于法国其他地方的。属于巴黎的那一面,毫无疑问,是奢侈、明亮、艺术以及时尚的……而与华丽的巴黎相反,属于法国剩下地区的一面相对来说则是比较淳朴、田园、平淡甚至可以说是乏味透顶的。我在诺曼第地区留学的时候,每当心情烦闷时,都会和身边的法国朋友一起漫无目的地在诺曼第的树林里开车兜风。秋天里的一个晚上,我第一次独自走进了空无一人的诺曼第树林深处,那个时候,我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身体甚至也开始轻微地颤抖。毕竟,这是一直生活在都市中的我第一次独自踏入这种绝对静寂的空间。我总是习惯于受到父母的保护与关心,并且一直生活在社会集团式的集体意识中。因此,像走进树林深处后能在走路的同时听到自己脚步声这样的事情,对我来说多少有点儿诡异。但时至今日,我却怀念起了当时自己踩在落叶上所发出的脚步声。最近,每到秋天,我都会去离家不远的那片小树林里独自漫步,因为那里是首尔唯一一个长期不清理落叶的地方。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那里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树林,但即便这样,它也算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能够静下心来思考的空间。于是,我现在终于有点儿理解古尔蒙那部作品《落叶》中的深意了……
现在,离我在巴黎生活的那段岁月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在这段日子里,我从一个少女变成了一个女人,又从一个女人变成了一位母亲……而现在,也快要成为一个老人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又打开了青春的后门,已经站在冬天前的我一下子又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本书就是我在感怀青春的同时写出来的,希望能给大家提供足够的帮助。另外,我也希望在人文学这一层面上,本书能给那些正准备前往巴黎进行一段寻找自己灵魂的旅行的年轻人们以及那些沉醉于葡萄酒这种美丽的液体中的唯美主义者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在这里,我要对我的女儿伊秀和其他家人说一声谢谢。因为我总是在写书、赶论文,所以忽略了对你们的照顾,对不起。另外,向为我提供了葡萄酒信息的朋友们、给我提供诸多便利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朴斗宪(译名)先生以及在法国为我解答各种各样问题的卡昂大学恩师阿莱恩·古勒先生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序言

密拉波桥(Le pont Mirabeau)
——阿波利奈尔(1880-1918)
塞纳河在蜜腊波桥下扬波
我们的爱情
应当追忆么
在痛苦的后面往往来了欢乐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
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
我们就这样手拉着手脸对着脸
在我们胳臂的桥梁
底下永恒的视线
追随着困倦的波澜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
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
爱情消逝了象一江流逝的春水
爱情消逝了
生命多么迂回
希望又是多么雄伟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
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
过去一天又过去一周
不论是时间是爱情
过去了就不再回头
塞纳河在蜜腊波桥下奔流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
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
——闻家驷译
(节选自《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1册,上海文艺)

岁月是时间流动的长河。
而人类则像纳喀索斯,在河畔看着自己倒映在河面上的脸。
时间如同水波那样往一望无垠的远方逝去,只留下我独自站在密拉波桥上。遗留下来的仅仅是记忆,并没有其他任何实体的东西。难道这是我的梦境吗?
巴黎如同一个充满了魔法的城市,深深地吸引着我。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越来越多的感悟,我的心离这座魔法之城越来越近了。突然,我感觉到心里一阵悸动,一种现实生活中从未出现过的感觉涌上了我的心头。每当去巴黎时,我的内心都会像这样充满悸动。巴黎这座城市跟爱情一样,会让人中毒。
这座城市的魔力在于——不会给人类的想像力施以任何形式的压迫或者抑制。也就是说,在这里,包括艺术想像力和性想像力(如果我把这两种想像力看成是只隔着一层纸的关系,我的这个想法会不会显得过于弗洛伊德式呢?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人类所有的想像力是一脉相承的。)等人类所有的精神都会得到最大化,人们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把这座城市当作自己的家。
艺术以及文化源于人类的不安。这种足以看穿宇宙、看破人间的不安感会使人类的精神紧张。而巴黎则是一座能够刺激人们不安警戒线的城市。在这座建立于奇怪的警戒线之上的城市里,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它仿佛是一片存在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灰色地带。
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城市。它虽然是一座保守的城市,但这里却充满了前卫的实验精神。在巴黎,你能看到很多外地人根本想都想不到的色彩。另外,作为一座艺术城市,巴黎毫不吝啬地向众人展露出它的高贵和典雅,与此同时它也充斥着粗鲁的乡村气息。因此,要是你在看过一眼巴黎后便断言“原来巴黎是这样的”,这座城市就会瞬间掩盖住你原先看到的这一面,并展现出另外一面。
我第一次来到巴黎的感受是怎样的?呵呵,我只能说,当时我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迷你的游乐场。我一直生活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里,平日几乎看不到完整的天空。
但是,由于这里的楼层大多不过五六层,我能够在这里看到一整片美丽的天空。当然,对于我来说,这种感觉很陌生。但是,紧随着一番陌生的感觉涌进我脑海里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塞纳河仅仅跟韩国国内的清溪川差不多?”以及“为什么这里的道路这么脏?”狗粪和菸头到处都是。而且,大街上的小卖部里摆放著许多色情杂志;一对母子从小卖部旁边走过,母亲一只手牵着孩子,另一只手夹着根烟含在嘴里;对面的一对年轻情侣无视旁人的存在,紧紧拥抱在一起,肆无忌惮地表达着自己的爱。这些景象在巴黎街头总能看到。
我想,孔子要是穿越时空来到这个世界,看到这种情景,他肯定会气得活蹦乱跳的。
塞纳河全长780米,它的河水一直往下流,直到与好几条河的支流汇集在勒阿弗尔附近的下游地区,形成了一条广阔的江。道路清洗车晚上会在河边经过好几次,以确保把白天扔在这里的菸头都清理走。清扫之细致,仿佛是为人们第二天能继续尽情地往街上扔菸头腾出足够空间似的。
但是,巴黎又有着另外一面。在这里,商家要是在大街上向未成年人兜售香菸或者色情杂志会受到比盗窃还要严厉的处罚;在这里,父母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忍耐心去忍受自己的孩子英语考试或者数学考试得零分,但绝不允许孩子破坏公众秩序;在这里,他人的自由被看作是最宝贵的财产。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妨碍他人的自由都会被判罪。
在通过革命推翻了旧体制以后,巴黎仿佛深切认识到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这个道理。任何道德价值以及意识形态都只是世间万物的一部分而已。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把“不同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弄混淆。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把一些“不同于自己的东西”看作是“错误的东西”。因此,人们总会彻底排除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而且,为了矫正它,人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为了避免自己受到排斥或成为异类,很多人在社会中都会选择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我第一眼看到巴黎那充满了陌生感的景象时,我觉得那是不合理的、是错的。但是,要是抱着这种想法,我的心是永远不可能接近这座城市的。在意识到“不同的东西”并非“错误的东西”那一瞬间,我解开了这座城市的魔法,原本仿佛静止的事物也开始动了起来。善也好,恶也好,当我最终认识到了隐藏在人类心中的一个面孔后,整个世界仿佛一下子连表情都变了。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巴黎和红酒有着一丝相似之处。当你在喝完一瓶酒后断然对它评价道“这酒好喝”或者“这酒不好喝”,那瓶酒就会像冰美人一般,对你掩盖住自己的真实面目。所谓“味道”,其实就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人们穿过魔法之墙,感受着水、空气、大地与人类融合在一起的气息。
一颗小小的葡萄,其实包含着整个宇宙。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土地里的水和矿物质,再加上风和石头等,它们构成了一段历史,被这颗葡萄完完整整地记录了下来。
所谓感悟,其实指的是开启自己原有世界的大门,然后走进另外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始终保持着硬邦邦的思维,是永远都不能深入了解这个世界的。
我们要了解一种文化,必须走出自己原来的世界,走进另外一个世界,全身心地去感受完全不一样的事物。要是做不到,我们一辈子也看不清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鸟飞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萨斯(Abraxas)。
——节选自赫尔曼·海瑟的《德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